吕剧世家耳濡目染
鲍学铭老师出生在吕剧的发源地——博兴县吕艺镇。“听大人们说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姑姑和大爷都在村里大队排戏,当时是叫革命样板戏。”鲍老师笑着说到自己出生时的情景。因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熏陶,鲍老师喜欢上了吕剧文化,在学校的时候也是一直喜欢唱。初中毕业后,鲍老师考上了惠民地区吕剧馆,是如今滨州市吕剧团的前身,进入剧团的鲍老师等于是圆了父亲的一个梦想。于是他在剧团开始认真的拜师学戏,一点点提升自己的吕剧功底。
小戏艺术节的福音
国际小戏艺术节定于山东省博兴县举办,它的宗旨是传承、保护和发掘濒临灭绝的地方小戏。当时国家正大力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戏艺术节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2003年,博兴举办了首届小戏艺术节,全国80多家剧团,携100多个剧种都前来参加,戏曲名家们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在确定博兴县为小戏艺术节举办地之后,博兴就成立了吕剧团。因为其较为深厚的吕剧基础,鲍老师也应聘成为剧团的第一批演员。借着小戏艺术节的东风,作为东道主的博兴剧团每年都要排练新的反映地方特色的以吕剧为主的小戏。通过小戏艺术节这个平台,促进了吕剧的长久发展,锻炼了吕剧的演出队伍,也让演员们得到动力,对全国的地方小戏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小戏艺术节,剧团发现博兴县也是扽腔的发源地,并且当时仅有五位老艺人还会唱扽腔,为了将扽腔传承下去,剧团将老艺人们的腔调通过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经过整理谱曲,然后再去排小戏,再去演唱。鲍老师认真的说到:“如果没有小戏艺术节的平台,或许很多地方小戏就灭绝了,从中央到地方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的政策也就很难实现了。”
虽然现在小戏艺术节暂时暂停了,但剧团仍融合国家新的政策和形式创作出新的作品,反映好的政策所带来的社会新面貌。比如像现在的“一带一路”政策,剧团在今年的四月份就代表山东省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反映这一政策的演出,以扽腔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交流。
吕剧的发展与传承
吕剧的传承与发展在发源地是比较好的,地方政府是鼓励支持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根源性问题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想要做精品的剧目,需要优秀的导演、演员和作曲,也需要呈现出好的灯光、布景等舞台效果,这些都需要丰厚的财力作为支撑,但是地方政府如今能够提供的财力是十分有限的。就算拥有了足够的财力支持,剧团的演出水平也很难达到国家级的水准,所以说吕剧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是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剧团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通过刻画剧中人物,讲述百姓生活来体现出吕剧浓郁的地方特色。
曾经有一段时间吕剧的发展十分低落,面临青黄不接,只有那些长辈们喜欢的,或者家里有人唱吕剧的才会让孩子来接触这些东西。鲍老师作为吕剧的传承人,肩负着吕剧发展与传承的责任,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再次发生,他提出了建立中国吕剧扽腔传承和培训艺术基地的设想,也起草了相应的一些可行性报告,相信能在未来的一两年中得以实现。等基地成立起来后,将与周边的剧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解决基地培训的人才安置和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吕剧的传承和发展当中。
鲍老师说到,将来会有一系列问题摆在吕剧面前,怎样更好的发展与传承、怎样让人们认可、怎样让年轻人喜欢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在唱的过程中、传播的过程中、培养的过程中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也发挥自身的光和热,自下而上,上下呼应,共同促进吕剧的再次发展。
博兴县第六代吕剧传承人鲍学铭老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