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吕剧《小姑贤》的故事)
  亓昌平

吕剧《小姑贤》,是一出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几十年来常演不衰,老戏迷们都能哼唱上几口。今年国庆节那天,我和老伴在趵突泉的白雪楼戏台看了市吕剧院演出的《小姑贤》,兴奋异常,因为六十多年前,我亲自参加了这出戏的挖掘整理工作。

要说《小姑贤》没有剧本,大家可能不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950年,我们几位年仅十五六岁的小文艺兵,随着王少岩、李寿山(原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林建华等“老”同志,分别从渤海、胶东、鲁中南、人民剧团等单位,调入了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开始了对山东省地方戏曲的研究工作。戏研室成立不久,主任王少岩(后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国家一级导演)、刘梅村(山东省吕剧院第一任院长),组织大家到新市场的小戏棚里去观摩“义和班”老艺人演出的“上装扬琴”《王登云休妻》。全剧仅四个演员,演了整整一个上午,演员们的认真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演员演到悲伤处眼泪直流,我们在台下受到感染,也跟着擦眼泪。

回来后,我跟着李寿山等几个同志去借剧本,结果是空手而归,老艺人根本没有剧本,全剧的场次和台词,都装在老艺人的心里头。这可怎么办呢?领导决定把老艺人请到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的办公室里,由我来完成《王奎云休妻》的记录、挖掘和整理工作。

被请来的老艺人其中一位是于廷臣,他后来是济南市吕剧团的第一任团长,另两位是时克远、李同庆,后来他们都成了著名吕剧演员。当时刚解放不久,屋顶上有个吊扇,碰到停电还不转悠,几位老艺人只好拿蒲扇边扇边说戏,我就一句句地认真记录。他们那时都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对我这个当时还不满20岁的“孩子”很关照,还时常给我扇蒲扇,拿毛巾给我擦汗。有时我们也拉些闲呱。这些老艺人日子过得都很苦,白天下力拉洋车,晚上就化上妆在小舞台上唱戏,挣点钱来养家糊口。这几位老艺人怕是连自己都想不到,能成为山东吕剧的表演艺术家,其中的李同庆所扮演的《逼婚记》中的历城县官无人能及。

记录剧本的工作进行了四五天,稿纸记了一大摞。整理后的剧本,改名为《小姑贤》。开始排演时,王少岩主任亲自担任导演,角色分配是:刁氏由靳惠新扮演(她曾在电影《李二嫂改嫁》中扮演“天不怕”),李荣花由林建华扮演,小桂姐由王俊英扮演,王登云由吕剧音乐作曲家李渔扮演。导演对演员要求很严格,一招一式,一个眼神,甩个水袖都要到位,达不到要求就重来。唱腔要求更严,乐队老队长袁来欣拉坠琴,一遍遍地陪着演员练,唱不出真情实感来不算完事。通过一段紧张的排练后,决定在省文联的一间大房子里演出,这既是吕剧《小姑贤》的首场演出,也是向省文联领导同志的一次汇报。

那时候,著名作家王安友的小说《李二嫂改嫁》刚发表不久,在社会上反响很好。戏剧室的几位领导同志,早已把小说改编成吕剧的任务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他们改编剧本,设计唱腔、排练走台,哪一天也干到下半夜。一天晚上我一觉醒来去厕所解手,这些老同志还在忙,琴声、锣鼓点和演员们的唱腔练习还在继续。

整个戏研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很自然地分成了两伙,一伙以排练《小姑贤》为主,一伙以改编、排练《李二嫂改嫁》为主,因为当时离1951年全省首届文代会召开的日子很近了,改编后的《李二嫂改嫁》已被列入了向文代会的献礼大戏,所以这些事业心很强的文艺工作者干劲十足。

我们这个剧团过去演出的都是《白毛女》、《兄妹开荒》等“时装戏”,现在要演《小姑贤》,却没有古戏装,这时正巧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和他的儿子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等在济南北洋大戏院演出,杜民同志领着我们去离北洋大戏院很近的海岱宾馆找尚小云先生。尚先生十分客气,一点也没有大名角的架子,吩咐人给我们挑选了青衣、花旦、彩旦和小生四套戏装,都是最好的。并把尚长荣喊来和我们交朋友。尚长荣先生现在是全国剧协主席,仍在为戏剧事业的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作着贡献。

演出的那天晚上,整个戏研室的30多位同志都很兴奋。锣鼓敲响,大幕拉开,靳惠新扮演的婆婆刁氏,在小锣声中登台亮相,她用地道的山东方言念道:“为人生来别当家,如若当家乱如麻,清晨还得早点起,油盐柴米酱醋茶……”

那天晚上,省文联于寄愚、虞棘、丁志刚、刘知侠、陶钝、冯毅之、包干夫等领导同志都出席了。他们看得很认真,很投入。当林建华扮演的儿媳李荣花要悬梁自尽时,悲切切的唱腔感动了所有观众,不少人在擦眼泪,台上台下引起了共鸣,《小姑贤》的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