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名个人和6个团体组织荣获全市优秀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荣誉称号。他们来自基层,他们不为人知,但是他们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执着的力量,沐浴到志愿精神的光芒。他们的故事如家长理短,亲切;如青春梦想,励志;如人生方向,导航。本报联合东营市文明办特推出他们的故事,与您一起品读分享。
吕剧是咱东营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已经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如何让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命题。东营区文化馆的戏曲辅导员王玲玲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王玲玲是东营区文化艺术馆的一名戏曲培训辅导员,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发展这门祖辈流传下来的地方剧种,志愿为吕剧爱好者辅导培训,始终坚守着内心对吕剧的炽热。
创作编排《吕剧故乡吕剧情》辛苦排练,赢观众赞誉
2013年春节,这对王玲玲来说是今生最难忘的一天。她带着30余名学生们参加了东营市春晚《黄河口之声》,她创作编排的《吕剧故乡吕剧情》作为东营市唯一一个地方戏种,获得了好评。
“接到参加东营春晚通知时非常激动,压力也是很大。”王玲玲说。她随即召集学生开始集中排练,因为学生都没有基础,第一次教学时没有固定的教材,都是王玲玲自己一路摸索过来。从基本功开始,面对孩子不会识谱的问题,她就用拼音的声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为了不给吕剧丢脸,包括每一个眼神与动作,她都严格要求,有时一个动作、一句唱腔,她都能教一上午。
教学条件的简单、学习时间的冲突、家庭生活的牵绊,都没有让王玲玲屈服。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学习,王玲玲每次组织排练都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儿子曾问我,周末时,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伴,你怎么不陪我?”面对儿子的疑问,王玲玲觉得非常内疚。但她也只能告诉儿子,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在等着她。为了这些学生,王玲玲也是倾注了太多、付出了太多,她是孩子眼中的严师,更是慈母,而这些孩子们也是她最大的财富。
2013年春节,东营市春晚《黄河口之声》的舞台上,娃娃们原汁原味的吕腔吕韵,古香古韵的浓郁气息让台下观众领略到了吕剧的魅力。“节目持续了十多分钟,当孩子们演完时,台下掌声一片,不少观众还说没看够呢就演完了。”她说,观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赞许就是最大的支持,这时她就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值了。
义务办起吕剧培训班十余年培训216课时
1994年,18岁的王玲玲毕业来到东营区文广新局上班,开始了她的吕剧教学生涯。“学了四年的吕剧,回到故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据了解,从1999年7月开始,王玲玲主动向领导请求,在牛庄镇时家村办起了第一个吕剧志愿培训班,开始了她的吕剧教学之旅。经过50天的培训后,学员们都能唱几段像样的吕剧。
第一站培训的成功激起了王玲玲的教学热情,她不再将教学的脚步停留在暑期志愿培训上。2000年,她在牛庄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吕剧进课堂的志愿培训教学,吕剧走进课堂。
但由于条件艰苦,刚开始也有些家长不认可。王玲玲为了赢得家长支持,她向领导申请给每个孩子补贴10块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学习。2007年省文化厅文化处的到吕剧故乡调研,看到孩子们的排练条件虽然艰苦但都练得非常认真,对这一个个有模有样的“小吕剧演员”非常满意。2008年6月,牛庄镇中心小学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到目前为止,她已相继在牛庄镇中心小学、大杜小学、东营区二中、东营区三中担任起了吕剧辅导老师,十几年来培训班次达216课时,培训学生达1000人。现在,王玲玲不仅是这些同学们的老师,还是11个庄户剧团的老师。王玲玲告诉记者,哪里需要她,她就会去哪,有时候下乡待一周也是经常的事。
做个合格的传承者对得起这个称号
越来越完善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助,让王玲玲和她的学生们有了更多学习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说起对未来的打算,王玲玲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无条件地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王玲玲告诉记者:“学习吕剧第一步就是要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我看到中央十一频道有个‘跟我学戏曲’的栏目,觉得非常好。所以我有时在想,如果咱东营区电视台也能有个‘跟我学吕剧’的栏目,就可以让更多的吕剧爱好者能学习吕剧。”
对于此次获得“2014年全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王玲玲高兴之余也倍感压力。“能获得这个荣誉,我很高兴,但我更多的是担忧,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怕自己教不好。”王玲玲说,“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将吕剧发扬光大,要对得起这个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