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河南的梨园频道播出了由吕淑娥主演的山东吕剧《李二嫂改嫁》,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吕淑娥这个名字。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便利用电视的回放功能每天都看一遍。看得多了便又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演员,打开电脑,得知她得了梅花奖,很为她高兴,首先,向吕淑娥表示祝贺!
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些吕剧的戏迷朋友对吕淑娥的获奖产生了一些质疑,虽然已经过了一年,但既然让我看到了,我还是觉得应该说点自己的看法。
我不是山东人,所以不能说是铁杆的吕剧迷。但我是个戏曲迷,全国从南到北的很多剧种我都喜欢,各地的剧种接触得多了,我想我能够从全国多个剧种的演员比较中谈谈对吕淑娥的评价。首先,吕淑娥唱功比较扎实,她的演唱嗓音圆润、气息贯通、发声的位置统一,强弱的控制也很好。李二嫂是个以唱功为主的角色,整部戏两个多小时,几乎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她在唱,演员没有深厚的演唱功力是唱不了这个角色的,即使勉强唱了,到最后也会声音变形。而吕淑娥从头到尾声音始终圆润,并且无论高音还是低音,她没用过一个假声,这是不容易的,和全国任何同时代的演员比都不逊色。有朋友说,李二嫂的音乐设计好,明显是戏保人。这话我不能同意,音乐设计好不代表演员就一定能唱好,李二嫂这个角色没有一点能让演员讨巧的地方,完全拼实力,这个戏是保不了人的。
其次说说吕淑娥的表演,看了吕淑娥的李二嫂之后,我特地从网上把郞咸芬版和高静版的《李二嫂改嫁》都找出来对照着看了一遍,郎咸芬老师所拍的《李二嫂改嫁》属戏曲故事片,不是舞台艺术片,另外郎老师是大师,与后辈演员没有可比性。而高静是我最喜欢的吕剧演员,我就是前几年在央视戏曲频道看了高静参演的《小姑贤》之后才开始关注吕剧的,并在网上看过能找到的几乎所有高静参演的吕剧。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吕淑娥主演的李二嫂并不比高静差,两个人都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如果把高静作为一个高度的话,至少在李二嫂这个角色上,吕淑娥已经达到了这个高度。有朋友说吕淑娥曾在某次山东省中青年戏曲比赛中没获得较好名次,并以此对她的水平产生质疑。其实山东藉的大满贯乒乓球运动员张基科在比赛中也经常输球,在今年的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他还输了关键场的比赛。人都一样,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了能再站起来就是好样的。在梅花奖的角逐中吕淑娥站起来了,她是好样的!
还有的朋友以《李二嫂改嫁》不是原创剧目对吕淑娥的获奖发难。有朋友说:“《李二嫂改嫁》作为吕剧的经典之作,稍微有点常识的戏迷都知道,吕淑娥代表吕剧参赛大家有目共睹,她的参赛不仅破坏了比赛规则,更是对整个剧种的侮辱!”有哪个演员不想演新戏?但在我们目前的文艺院团的体制下,有没有新戏可演不是演员说了算的,往小了说这是剧团的问题,往大了说这是一个省戏曲创作的大环境的问题。把这样一个体制问题归结到某个演员身上,这对演员是不公平的。另外在目前的体制下,拿什么戏去参赛,由哪个演员去参赛也不是演员自己说了算的,在我们一些朋友的笔下,似乎演员有着无限的的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你们想一想,这可能吗?拿什么戏去参赛是领导决定的,演员的责任就是把奖拿回来。吕淑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她拿回了大奖,为吕剧增了光!她没侮辱谁,她是吕剧演员中的佼佼者!
目前我们的戏曲普遍不景气,这是个全国性的问题。我想,在这种大背景下,地方剧团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以老剧新編的方式参加梅花奖评比应该不是个别现象,而评审机构允许剧团以这种方式参赛也是不得以的变通,因为如果不做这种变通,我想全国将有大半剧种会被挡在梅花奖门外,那样的话,梅花奖的全国性就没法保证了。
有朋友说:“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会拿所谓的‘新编’《姊妹易嫁》、‘新编’《王定保借当》、‘新编’《双玉蝉》,甚至‘最新编排版’《李二嫂改嫁》参赛”,我觉得若干年后假如仍无新戏可演,演员拿这些新编剧目去参赛也属正常,我们无权因为新剧创作的滞后而埋没了演员的才华。人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这种生命理应像生理生命一样受到尊重!
还有的朋友可能来自上层,他们对评奖的内幕发表了看法:“戏曲评奖,各省、各地的文艺团体都很看重,花巨资打造、用重金公关,有时是地方政府出面掺乎一下子,最终目的是打动评委,获得较高的评价,”“这些所谓的大奖走到现在,早已违背了其设立的初衷,为了评个奖剧团放下了演出,为了评个奖动不动几百上千万,以获奖为目的的畸形发展方向走不了多远的!”我不在上层,不知道梅花奖的评比是不是这样。但即使是这样,正如朋友所说,“各省、各地”,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既然这样,那就更与吕淑娥无关了。
虽然晚了一年多,我还是要说:“再次祝贺吕淑娥获得梅花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