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五十载,一诺千金还乡愿。3月8日晚,吕剧《回家》在济南百花剧院上演,该剧所展现的特殊年代人物的坎坷命运,让观众为之动容。《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说,这部剧有一种浓烈的情感冲击力,其中表现的思乡情怀让人感动。
《回家》根据“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高秉涵的故事改编。高秉涵1936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1948年跟随部队离开家乡赴台。两岸开放后,高秉涵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帮助台湾老兵寻亲。20多年间,他抱回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了叶落归根的遗愿。几年前,时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现任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段雨强看到了介绍高秉涵事迹的纪录片,由此萌发了将其搬上舞台的想法。“看完纪录片后感觉非常激动,经过打听得知当时高老恰巧就在菏泽老家。”段雨强介绍,为了解故事的详细情况,第二天他就驱车赶到了菏泽,与高秉涵老人交谈了两个小时,《回家》这部剧就此定了下来。
剧本进入创作阶段时,《回家》编剧刘桂成、作曲栾胜利赶赴台湾,与高老面对面交流,为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山东省吕剧院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任导演,并大胆起用了剧院年轻演员参加演出。“我在创作时喜欢用一些感性的东西。”刘桂成说,与高老的交流有一个细节让他印象深刻,“台湾有座凤凰山,高老想家时经常爬到山上一个人哭。”这一点成为了《回家》使用大型转台道具的原因之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两岸亲人不能相见,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促进民族团结。”刘桂成说。
“现在思乡的题材很热,这个戏的题材选择具有前瞻性。”卢昂告诉记者,拍摄《回家》有3个难于把握的地方:空间切换多、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广。根据情节需要,《回家》需在“过去”和“今天”50年的时间跨越中进行转换。为此,卢昂在剧中加入了“叙述者”——高秉涵的虚化形象,以强调诗化的意境、浓郁的乡情。同时,将大型转台装饰成山丘,一山隔两面,达到空间转换的效果。
接下《回家》这部戏后,卢昂说自己始终坚持“家园意识、故土情怀”这8个字,表现游子对故土、家乡的留恋之情。他希望拍出一部好戏、打造一支队伍、锻炼一种好作风。
“截至今天,《回家》我已看了3遍,每次看都落泪。”3月9日,《回家》专家座谈会在济南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认为,现代社会亟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善美的品质在高秉涵这一人物形象上得到充分体现。“一个民族只有珍惜团结,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回家》的音乐与剧情水乳交融,但‘深情不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在敏说,剧中“法庭审子”“茶馆”等场次震撼人心,演员的表演、唱腔加强了整部戏的戏剧性,同时题材的选择也促进了吕剧的进一步发展。但意境营造层面略显单薄,激情思考过后应向理性情感延伸。
“‘十艺节’后,山东在舞台艺术、群众艺术、美术创作领域积累了宝贵的机制经验,‘十艺节’优秀剧目正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巡演。”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介绍,《回家》是山东省吕剧院挖掘本土题材、打造特色吕剧的重要一步,该剧5月份将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评比展演。今年山东还将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扶持艺术创作长效机制的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也将实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