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晚,陪父母去山东吕剧院听戏,表演的剧目是传统戏剧《打金枝》。
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剧院听吕剧。小时候,每逢过年时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就常常搭起简陋的戏台,附近村的人都来听戏,过年听大戏也是一传统。不过地处鲁西南,听的曲目是豫剧。而对于吕剧,则知之甚少。
《打金枝》是一部以反映家庭和谐为题材的喜剧:唐汾阳王郭子仪七十大寿,幼子郭暧因其妻升平公主自恃高贵不去拜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母后哭诉,唐皇佯怒要斩郭暧,公主反求唐皇宽恕。后郭子仪绑子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至后宫温言相劝,促使小夫妻和好。
其中扮演皇帝的傅焕涛,在吕剧院可算得上是个“皇帝专业户”了,从《庄户皇帝》中微服私访的皇帝,到《醉青天》中卖身为父的皇帝,再到《打金枝》中宽容大度的皇帝,傅焕涛用心塑造着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他委婉而充满韵味的唱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扮演升平公主的是彭莉媛,熟悉吕剧的观众早就在《姊妹易嫁》、《梅龙镇》、《补天》中认识了这位靓丽、可爱的青年演员。扮演郭暧的张建业也多次在山东省的各项比赛中获奖,颇具实力。李婷婷是一位音域宽广的青年演员,她扮演的皇后也是本次青春版《打金枝》的一个亮点。
剧情简单,但剧情转折起伏比较扣人心弦,而且演员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色上比较显功力。郭暧的年轻气盛、公主的刁蛮撒娇、皇上的威严与慈爱、皇后疼女儿也疼女婿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舞台效果也不错,是一场视听盛宴。
听传统戏剧不仅品尝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演员的唱腔、台步和所展示的传统礼仪,尤其是表现出来的传统观念和家庭伦理,是非常好的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教育。古时人们学习行为规范、处事方式大都通过戏剧这一方式获得的。我认为,听戏剧也是享受慢生活的一种极佳的方式。停留一下脚步,等等你的灵魂,在互联网的急速变化的今天,传统戏剧在给人们提供传统文化营养方面更有潜力。
听了这场吕剧《打金枝》,发现传统戏剧还是很接地气的,这部戏就很巧妙地把皇家的家庭关系和民间的家庭关系处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尤其是媳妇如何处理与婆家的关系,尤其是皇帝在处理小两口的关系上,更是充满了处理家庭事务的民间智慧。有一细节,皇后劝过女婿之后,对女儿还不放心,还想再劝劝公主,皇帝手挥纸扇做出走的姿势,把空间留给小两口,就典型的是小夫妻的事父母少插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吧。
我对吕剧知之甚少,“吕剧方面时殿元是角。”老爷子告诉我。回来后好好补习了一下吕剧知识,知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多年历史,1900年前后搬上舞台。吕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对于吕剧的名称,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915年前后,原惠民地区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