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东方民间艺术团——一个名字很大气的庄户剧团正在加紧排练,准备正月里给父老乡亲露一手,送上“文化年礼”。

自发组织,自我约束,平常强身健体,节庆时巡回演出,没有戏服自己做,自己写节目自己演。剧团现在已经发展到100多人,把周边十多个村子的文化能人都“收编”进来,每年都有新节目,最远演出到青岛的黄岛区。

名不见经传的庄户剧团,却有演不完的舞台,这一切,都得益于“千百重点文化工程”。目前,这一项目在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选中成功入选。

“千百重点文化工程”是指,从2010年开始,日照市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化惠民项目。重点提升1000个规范化村居文化大院的服务水平、培育1000名文艺骨干、推出500场广场文艺演出、组织演出500场地方小戏、打造100个有较高水平的庄户剧团。

每年扶持100个庄户剧团

“繁荣基层文化,首先要培育发展基层文化队伍。”日照市文广新局局长郑玉霞说,日照市将庄户剧团、文化义工、非遗传承人三支队伍,作为重点培育扶持对象。每年扶持100个庄户剧团,全市庄户剧团总数达到430多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

“由20余名专业人员组建的东港区阳光吕剧团,没用政府投资,但发挥了公办艺术团体的作用,”郑玉霞说,他们常年参与送戏下乡活动,政府购买服务只需要10万元,而政府办这样一个团体每年需要经费100万元。

2011年起,文化义工招募工作纳入重要内容。在市区,市直文化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专业教师等报名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区县,莒县、日照经济开发区组建了文化义工联合会、艺术团。目前,一批老干部、专业文艺工作者、社会文艺爱好者、大学生等参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居文化大院的管理服务及义务演出、文化下乡等活动,累计招募文化义工1500余名,进一步充实了基层文化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展演、展览活动等途径,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46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收徒91名,周姑戏、茂腔、满江红、线狮、皮影戏、拔跌等非遗项目不仅得到了较好传承,并且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步行一刻钟享受文化服务圈

城乡“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是指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20分钟,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场所或设施提供的书刊阅读、影视放映、健身锻炼、教育培训、展示展览、娱乐休闲、网络信息等文化服务。

日照市围绕“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思路,以实施“四个一”(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支文化活动队伍、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化发展,构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公共文化服务片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圈。做到了“社区建设到哪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延伸到哪里”。

“通过实施‘千百重点文化工程’,‘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5%以上,”郑玉霞告诉记者,对演艺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由市里统一提出演出计划,既充分考虑到全市人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又兼顾到各区县之间的均衡,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活动的数量、质量和群众参与人数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品牌活动激发文化热情

每年仲夏的夜晚,日照人都有一个消夏习惯——去太阳广场看“港城之夏”。

“我们有很多像‘港城之夏’一样知名的品牌活动,”郑玉霞介绍,比如大型旅游歌舞表演《日出先照》,年演出20多场,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获省第十届“文艺精品工程奖”。新编历史吕剧《毋忘在莒》应邀晋京参加全国优秀剧目调演,赴济南参加了山东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

“港城之夏”、“山城之夏”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日照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莒县送戏进村、日照农民画村被表彰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梦想大舞台”文艺下基层、沿海文化线文艺展演、舞台艺术大赛、合唱艺术节、阳光系列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品牌,备受群众欢迎。

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

今年以来,日照市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创建活动,镇村、社区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工作也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

“创建工作中,部分示范点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郑玉霞说,东港区秦楼街道银河社区通过开设“儒家学堂”,定期聘请一些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文化义工到社区讲解国学知识,课堂以授课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向居民传授真、善、美的正能量。东港区日照街道高新社区、利群社区等通过创办“周末家庭剧场”、“周末剧场”等,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山海天两城镇东河南村依托本村庄户剧团,每周末在村文化广场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