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 传承中华戏曲经典
匠心凝韵 追忆泉城梨园往昔
聆戏苑天籁 赏名家风采
张艳芳,女,1940-1995,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张艳芳的父亲是撂地摊唱化妆扬琴的流浪艺人,她是听父辈忧伤的坠琴长大的,她是看父辈忍着饥饿表演懂事的。父亲的艺名叫“三十二缸酱油”,自然还有搭档“三十二缸醋”等等,正是这一辈名不见经传的优秀民间艺人,给了她艺术的启蒙。
新中国成立的那年冬天,在济南新新舞台,“义和班”腊月封箱演出,这次演出非同寻常,老艺人们都挤在条幕边里往台上看,有个小姑娘在父辈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走上舞台,红披头椅子又高又大,她坐不上去,只好用小胳膊撑着硬偎上去……但见她举手投足干净利落,一甩腔赢得了满堂彩。这是小艳芳第一次登台演《鸿鸾禧》,那年她还不足9岁。
新中国成立后,流浪的义和班组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张艳芳成为第一代吕剧学员。国家为了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办起了业余补习班,小艳芳第一个报名,从不缺课。记得有一天下大雨,街上的水可漫过她的半腰,母亲劝她不要去上课了,她竟急得哇哇大哭起来……父亲被她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便把女儿背在肩上,向学校走去……
《姊妹易嫁》张艳芳饰素花 1962年摄
张艳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练出了她一副好身段,好声腔。岁月沉淀,使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终于成为吕剧团的台柱子。1954年参加了华东汇演载誉而归,1962年又到北京怀仁堂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吕剧这个年轻的剧种,正式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张艳芳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广大吕剧爱好者的心中。
“人物借身装装出千姿百态,车骑凭步走走遍四海九州”,张艳芳对艺术有种彻骨的真诚。
在古装戏《逼婚记》中济南名士兰中玉的潇洒耿直;《桃李梅》中多谋夫人封氏的胸有城府;《红灯照》中义军领袖大师姐林黑娘的大义凛然;《莫愁女》中多情公子徐澄的忠贞不渝;《天雨花》中七府巡按左维明的大将风范;《小姑贤》中狠婆婆刁氏的可笑可气;《姊妹易嫁》中姐姐素花的刻薄尖酸、目光短浅;《断婚记》中落难秀才王秀诗的万般柔肠。张艳芳扮演得无不形神兼备。在现代戏中扮演的女支书、女服务员、落后婆婆等等,也是各有性格。据不完全统计,她在45年的表演生涯中演出的剧目已有100多出,角色400余个,在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剧本、导演等方面也都有独立见解。
这里讲一个拍电影的小故事。
1978年,长影导演在济南拍《济南战役》休息期间,看到了济南市吕剧团演出的《逼婚记》后,就决定搬上银幕,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电影界拍的第二个戏曲片。当时,有一种不提倡“反串”的倾向,有人对张艳芳扮演的秀才提出异议;“最好还是换成男演员扮演。”拍电影,上银幕,对一个地方戏演员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甚至是终生难逢的时机。当时有些领导担心艳芳同志不会放弃这个角色,但艳芳同志知道后竟不讲条件,欣然同意了,她说:“只要能把咱们的戏拍成电影,谁演都一样。”并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演这个角色的体会和表演技巧,一五一十地向接任的男演员传授。但向长影领导汇报时,电影厂的领导对扮演兰中玉的这个演员还不十分满意,问有没有B角,这样,剧团又让张艳芳同志扮演这个角色重新汇报演出,演出结束后,电影厂领导非常兴奋地赶上台来,握着张艳芳的手说:“你才是我要找的济南名士兰中玉啊!”艳芳诚恳地说:“我自己还不满意,有待进一步提高,请长影厂的领导、专家多提意见。”事后,又再三征求那位扮演“兰中玉”的男演员的意见,并说:“你的表演,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谦逊、好学是她的秉性。她从不抱门户之见,也从不居功自傲,她喜爱吕剧,又不排斥姊妹艺术,大胆汲取和借鉴其他剧种之精华。她不仅向艺术大师学戏,甚至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为了演好《绢绣图》舞剑一场戏,她听说有个青年演员身怀祖传剑法,便亲自登门求教,这位青年为她不耻下问的精神深深感动:“张老师的好学精神,够我学一辈子!”
张艳芳将“演”和“唱”的技艺熔为一炉,形成了她独有的“真奇灵俏,圆活老到”的演唱风格。她善于扬巧藏拙,身段动作幅度恰到好处。排戏时,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个眼神,她都十分讲究,从不马虎。她把精、气、神的发挥运用与人物性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形神兼备”。
《桃李梅》张艳芳饰封氏
艺术选择的是艺术家,并不优惠女性,张艳芳克服自身的不足,艰难地磨砺自己,最初演旦角,因嗓子不如意,就改演小生,文革中女不能演男,她就改行当导演,中年以后又演起了彩旦、泼辣旦;她逼迫自己不断进取,七逼八逼,逼出了她适应角色和理解剧本的能力。也逼出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张艳芳”。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吕剧艺术要兴旺发达,就要后继有人。艳芳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她说:“我们这一代吕剧演员再过几年就不能上戏了,我们的吕剧要再发展,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单靠戏剧专业学校分来的学生是不够的。”她提出,剧团要办班,培养吕剧接班人,但随之而来的是经费和师资问题。张艳芳说:“没有经费,我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没有师资,我们自己教。”她的建议得到了市文化局的支持,她不惜自己正是处在事业的辉煌阶段,毅然让出舞台,亲自挂帅,四处奔波,办起了吕剧学员培训班。
学员班中有许多农村来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富裕,张艳芳知道后,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们穿,有的孩子病了不愿吃东西,张艳芳在家做好可口的饭菜给他们送去,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艳芳阿姨是团长,也是我们的亲娘啊!”
张艳芳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在业务上却是极严格地把关,常向他们讲“台上站一站,台下十年汗”的成功经验,并用新旧社会不同的学戏条件,激发学员们拼搏的热情。
根据学员们的自身条件,对他们进行分行当授课,采取急用先学、舞台实用的授课方法,从50名学员中淘汰、筛选出30名,一年排了8出大戏,当年培训,当年演出。这些学员也不负老师们的厚望,先后在省市汇演中,纷纷夺魁,向老师们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如今剧团中挑大梁的就是艳芳同志亲手培植起来的这一代,省吕剧院院长郎咸芬看了他们的演出后,激动地握着张艳芳的手说:“我放心了,我看到了吕剧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地位和荣誉得到之后,立即飘然。如今某些歌星、名演员的出场费,动辄上千、上万元,却仍不满足,但是还有许多文艺工作者不计名利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园地默默地耕耘,艳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说:“一个演员不仅有良好的文艺表演才能,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艺术道德,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永远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们的文艺就是要坚持二为方针。”她论级别,已是正县级,在省、市社会职务兼职甚多;论知名度多次在银幕、荧屏、舞台获大奖,唱遍大江南北;论年纪,已过半百,但她仍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她常年坚持跟剧团上山下乡演出。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
《逼婚记》张艳芳饰兰中玉
93年初冬赴石庙演出,更是流传在鲁北平原上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
石庙是一个较为贫穷的乡,首次举办秋季交流会,为扩大影响,请济南市吕剧团前去助兴演出,并且特别强调一定要张艳芳团长也去。那里的乡亲们期望见到她。
乍听,这似乎不成问题,但却不好答复,张艳芳近一年内动过两次大手术。胸腔里植入了应急的心脏起搏器,医生强调:“不可劳累,休息调养!”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出院后坚持上班料理全团工作,同志们说:“能这样做就很不容易了,千万不能到农村去。”
当石庙的同志知道内情后,也不好再坚持他们的要求,可张艳芳说:“这个会,我要去,不能冷了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的一片热望。”
石庙镇在村小学安排剧团住宿,对张团长则特别照顾,在县宾馆定好高级房间,每天专车接送。当他们把这些安排告诉艳芳时,艳芳同志摇摇头,说:“十分感谢镇领导对我的好意,我还是和大家一起住好!”
石庙镇有个敬老院,张团长知道后,立即和镇干部商量要亲自去看望老人。第二天下午,她带领一支骨干组成的小分队到敬老院作了精彩的演出。92岁的老大娘握着艳芳的手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你们唱得这么好的。”敬老院院长激动地说:“进敬老院的剧团,我头一回见到,你们像土改时的八路文工队!”
张艳芳到石庙镇第三天,又在演出间隙带队去慰问解放军,演出结束,部队已准备好午宴招待剧团,被艳芳同志婉言谢绝:“部队的盛情我们领了,我们要马上回去准备开戏!”像在敬老院一样,她和同志们谢绝了宴请和报酬。
扮演《小姑贤》刁氏的演员发烧失音而这个戏又没有B角,大家研究只好重复一个戏,艳芳同志知道后说:“尽量不要重复,让这里的观众多看一些没见过的剧目。《小姑贤》我上!”艳芳同志刚说完,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对。“不行,你不能上!”大家担心她的身体,其实还不知道艳芳下乡后,腿脚一直浮肿,手指轻轻一按一个窝。她自己不说,也不让知情人讲,争论最后,艳芳说服大家硬是上了戏。
这消息霎时传遍四乡八村,人们早早坐满广场,谁人不想看看早在收音机电视机里听过见过的“狠婆婆”?用老乡们的话说:“这是真人上台,大饱眼福啊!”
《断婚记》张艳芳饰王秀诗
戏要开场,天却刮起了风飘起了雨。气温骤然下降,还演不演?还让张艳芳登台吗?大家又议论开了。张艳芳在自己的脸上勾完最后一笔油彩说:“群众甘愿挨淋看戏,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演?”
鼓鸣锣响帷幕拉开,张艳芳披挂上阵,这是她在几次大手术后第一次演大戏,那举手投足,亮相甩腔,一招一式,无不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可躲在两侧边条幕边的剧团同志们,无不为之捏一把冷汗。艳芳啊,你毕竟已是年过53岁又有病的人啊!
雨,淋湿了乡亲们的头发;雨渗透了乡亲们的衣服,但无一人离场,他们被艳芳的表演艺术融化了,他们为艳芳同志的精神感动了,千言万语,化作雷鸣般的掌声……
《莫愁女》剧照 张艳芳饰徐澄
张艳芳《沙家浜》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