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戏剧艺术在人们面前逐渐变得陌生。各剧种为创作出能与时代接轨又能保持传统戏曲特色作出不断努力,效果却并不突出,真正能够代表当代戏曲艺术水平又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见。而戏曲现代戏创作一直是戏曲创作的薄弱环节,使戏曲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

吕剧又被称为“化装扬琴”、“琴戏”等,主要流行于我国山东中部以及江苏、河南等地,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吕剧在一直处于由说唱艺术向戏曲艺术缓慢变化的阶段,尽管步履维艰,但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唱腔,拥有一批民间艺人和一些传统剧目。

1950年7月,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并在全省各地对吕剧艺术进行了大量搜集整理,使吕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使广大观众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如何用吕剧这一戏曲形式来反映出当今社会现状,更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正是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

《李二嫂改嫁》讲述了勤劳善良的李二嫂在劳动中与青年张小六产生感情,但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婆婆的阻挠,在不断抗争与群众帮助下,最终与张小六成为伴侣。该剧歌颂了她追求美好爱情生活,挣脱精神枷锁的斗争精神。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在比较落后闭塞的农村中,由于受到残余封建礼教的影响,包办婚姻、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李二嫂改嫁》则反映了社会现实,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李二嫂改嫁》以传统的吕剧为基础进行创作,继承了山东琴书唱词的结构形式,在传统的十字句、七字句的基础上变化,突出了乡土气息和易于上口的特点,腔词关系也根据传统模式进行。

戏曲声腔的一般规律是“腔由字生”,吕剧早期主要流传于鲁东、鲁北和鲁中地区,三地方言的特点:一是没有高声调,二是大部分地区却有两个中降调。三个地区的声调特点正与四平腔多有下行而缺少高扬的旋律相契合。吕剧艺人歌唱多有下行级进特点的四平腔,从音乐角度说,正是方言与声腔相对应这内在契机提供了方便。四平腔一经确立,长年不衰,也正是鲁北、鲁中、鲁东方言规律为四平腔音乐旋律提供了辽阔而雄厚的基地。四平腔从旋律的继承关系来说,是从琴书凤阳歌而来。凤阳歌调式没有拔高旋律,旋律的平稳持重,节奏的规整,以及其中凄婉的韵律却承袭下来,尤其末句最后一节,下行级进型,已融化在琴书顶板凤阳歌中,并潜如以后四平腔。音乐、声腔的特点制约了山东吕剧没有高昂的唱腔,不易于表现激烈的、强劲的矛盾冲突。

《李二嫂改嫁》为全国戏曲现代戏创作起了典范作用,上演后在全国剧坛引起轰动,至此山东吕剧一跃成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并且开创了山东吕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先河,揭开了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最新篇章,掀起了一股“吕剧热潮”,此时吕剧与其他剧种一样,开始了戏曲现代戏的探索实践。

《李二嫂改嫁》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李二嫂改嫁》没有脱离时代、社会和政治,她是配合宣传婚姻法的,是通过写人,写人的各种各样欲望和各种各样的微妙心理、人的命运、人的个性发展,反映了反封建的社会问题。《李二嫂改嫁》也不是白手起家、另起炉灶,是通过纵向继承、横向借鉴,创造性地运用吕剧原有基础来表现新的现实生活。在《李二嫂改嫁》的艺术光芒、吕剧剧目创作快速发展和演出市场异常热烈的一片盛景的掩盖下,自60年代开始,吕剧现代戏创作呈现出滑坡的趋势,而文革十年,让吕剧彻底走入了低谷。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剧目改变了一个剧种的命运,奠定了一个剧种的艺术地位和艺术风格样式,至今《李二嫂改嫁》长演不衰,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吕剧剧目可以完全意义上超越该剧。使之成为成为山东吕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剧目,《李二嫂改嫁》的成功也激发起吕剧人创作现代戏的信心和不断超越的无限动力。

在吕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吕剧现代戏从一个较高的水准起步,更擅长于对民间生活的准确把握,但是在反映现代生活,特别是反映现代都市生活方面依然是有许多严峻的挑战。许多作品流于对时代政治的片面图解,真正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并不多见;由于唱腔的限制,人物形象的表现和塑造有模式化的痕迹,对于哀婉的情绪可以表现得细腻、精准,但对高昂、激越的情绪却很难传神体现,这也影响了选材和主题的表达。经典再现,贵在创新。戏剧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要靠不断出现的大胆革新者来推动。创新是必然的,当然,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创新后,演唱、演奏的变革,主要乐器—坠胡的演奏方法和表现,吕剧音乐的风格特色等,都会受到习惯势力的阻碍,甚至遭到排斥。但这种现象总是暂时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态度,顺应历史潮流,从继承与发展中找出它的规律性,吕剧音乐的发展,一定能够闯出一条新路。

吕剧《李二嫂改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