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有一处戏叫《补瓢》,说得是某村有一媳妇不孝顺,对公婆很苛刻。将其赶到破茅草屋,用一个破瓢给其盛饭。后来,儿子取了媳妇,知书答礼又贤惠,为了教育公婆,故意将其偷偷地扔掉的那个破瓢捡回并认真补起来,婆婆问其故,儿媳妇说:“这个破瓢是你给奶奶用的,将来到当成咱们的传家宝,到你老了的时候呀——我也给你赶进那茅草庵,就用这个破瓢给你把饭端,这就叫老猫枕着锅台睡——咱一辈传一辈!”公婆听了,惭愧不已,将老人接回来好好赡养!

这处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孝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道理上的教育,更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孝,则子女孝,父母对老人不好,孩子自然对其也无感恩之心。

有一则广告不是有这样的场面吗?妈妈给奶奶洗脚,小小的孩子,也歪歪扭扭地给妈妈端来了洗脚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其终身的教师,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对孩子的影响也绝计超不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是不仅与孩子最亲最近,更是与孩子朝夕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对小孩子来说,模仿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父母做什么,小孩子就会做什么,父母孝敬父母,孩子不仅会尊重长辈,也学会了孝敬父母,父母对老人不尊重,孩子不但会轻视祖辈,长大了对父母也不会感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是一种“家庭文化”,这种文化当然需要社会大氛围,但真正的感恩孝敬却是家庭的“私事”,家庭教育才是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才是孝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因,学校和社会只能起着辅助推动作用,是孝文化的外因,外因当然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个内因缺位,那么,学校和社会这个外因下再大的气力,也只能是壶里没水空添柴 –起不了什么作用。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在孝文化传承上我们社会和学校就可以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了,相反,社会孝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学校教育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舆论这个工具,通过对孝的赞颂、对不孝的鞭笞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上倡树尊老爱幼新风,形成感恩图报,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对中化孝文化的传承将其发扬光大!

但是在教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学校要定准位,选准点,不能越俎代庖,做本该家庭教育要做的事,比如,把家长请到学校,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跪拜磕头,不要说下跪磕头本身是我们传文化中的糟粕,就算是精华,这本也是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私事,现在,集合起如此多的家长,让孩子跪在长长的一列,齐刷刷地将头磕下去,除了产生一种新闻轰动效应外,我想,在孩子的内心并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火的震撼,只能让孩子感到是逢场作戏!

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教学教育更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育应有自己的定位,它不可能负责起孩子成长教育的全部,像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当然也包括最重要的德育……因此,我们一定给学校教育定好位,让学校做好它自己该做的事,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至,才能教育出一个个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孩子!

吕剧《补瓢》

吕剧《补瓢》演出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