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里拿着这瓶矿泉水,把它横过来看,是圆形;把它竖起来看,是圆柱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多年前在开封听已故著名电视人陈虻先生的讲座,记得他有这么一番话(大意)。而今动笔写自己对吕剧《画龙点睛》的理解,这番话为什么会突然浮于脑海?不是从新闻视角串到戏曲视角这样逻辑混乱,而关键是“角度”这个词。
从现代戏剧发展的角度来看,《画龙点睛》带有传奇色彩,巧合、夸张等戏曲舞台常见的桥段。人物塑造直是直,曲是曲,忠是忠,奸是奸,没有层次,完全平面化,这也是中国戏曲为戏剧界所批评的诟病所在,缺乏对复杂人性的深入挖掘。但是,在目前诸多新编戏挣扎在刻意的说教、莫名的故作高深与寡淡的叙事面前,倒叫我无限怀念这种颇有“戏味儿”且很好看的作品。我欣赏这部作品,主要是从结构与节奏上来看,这便是我今天谈这部戏的“角度”,论叙事能力,这部作品无懈可击。而我们今天戏曲界的编剧们,有多少能放下身段,将编剧说好故事的基本义务从空中楼阁上请下来,接一接地气?
●关键词:结构
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李渔第一个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曾强调“布局是戏剧的灵魂”。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戏剧大师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高度一致。
结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故事情节的连贯、顺畅与矛盾冲突恰到好处的爆发。当戏曲界共同遭遇优秀剧本匮乏的艰难之境,当剧作家越来越宥于思想与说教的圈子、相对淡化文本的故事性,是不是可以适当听一听观众的心声?几位戏龄相对较长的朋友曾在一起聊天,谈到越来越多平淡无味的新编戏,大家无不感慨:“我进剧场不要你给我讲什么大道理,我只想看一个好故事。”所以,即使像我这样对戏曲创新一直抱有期待的戏迷也会认为,一场戏可以不承载多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却必须承载起能让观众大笑或哭泣的情感共鸣。这是剧作者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低的起点。至于深刻的思想性,可遇不可求,要求每部戏曲作品都达到这一高度,那是天方夜谭。任何文艺作品不能“自言自语”,要通过与读者、观众的“对话”,才能完成除了作者一度创造、表导演二度创造之后,观众以鉴赏方式参与的三度创造。而当下,不少戏曲作品沉浸在梦呓般的自言自语中,忽视对观众参与三度创造的诚意。
《画龙点睛》这部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编剧裁剪有度,从技术层面上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传统剧目。但是,相对流传下来的早期传统戏而言,这部戏的结构更紧凑,丝毫不拖沓,节奏的轻重缓疾把握非常好。之前曾经看过李渔的《闲情偶寄》,对他提出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理论仅限于书面理解,但通过《画龙点睛》这部戏,则让我有了更为实际的理解。
◎故事“起承转合”收放自如
《画龙点睛》主要写贞观年间,唐太宗要求每位朝臣写一篇谈论时政得失的文章,武将常何不会舞文,于是寻找代笔之人,偶遇马周激他写下治国谏言。马周发现常何不通文墨,以为李世民昏庸无能,于是画下无睛之龙嘲讽天子。李世民见到马周的治国谏言与无睛之龙,并未怪罪,反而微服出访,亲自寻访马周。在新丰县,贪婪的县令先是将破坏自己“圈地”大事的马周押解出境,后来接到皇帝欲寻马周的圣旨,再将其请回以女妻之。马周与失散多年的师妹相逢,拒绝县令结亲要求被押进死囚牢,而与侍从走散的李世民也同时遭到新丰县令的各种敲诈勒索。于是,“落荒”的皇帝经过一系列打击与反思,痛定思痛,最终理解马周为何会画下无睛之龙辱骂天子。最后,四娘为保护马周咬破手指血点龙睛,因此无端丧命。而马周有感于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最终决定出仕。
这是一场“信息量”很大的戏,故事曲折但不散乱,情节丰满但不臃肿,“起承转合”收放自如。
第一场:《画龙》。常何偶遇马周,马周画下无睛之龙让常何献给皇帝,这是故事的“起”。不得不说,这个“起”力道非常大,一介布衣敢于嘲讽天子,暗藏着巨大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辨赝》。常何先后献上治国条陈与画龙,并称为自己所作,却被李世民一一识破。李世民爱才惜才,决定亲自前往新丰县寻访马周。第三场:《识画》。马周来到新丰县寻找到失散多年的师妹,无意中破坏了县令赵元楷的“圈地”大事,被押解出境。第四场:《降旨》。常何奉旨赶到新丰县,要求县令帮助寻找马周,赵元楷大惊之后,决定设计将马周招为女婿共沐皇恩。第五场:《惊驾》。在新丰县外,王力士与马周因为让路发生争执,王力士动手欲打马周,李世民上前阻挡却被打到所骑马匹,于是与王力士失散一路策马狂奔。如果说第一场《画龙》为整个故事的“起”,那么第二场至第五场都是“承”。各种铺垫手法,为戏剧冲突的高潮点做足准备。
第六场:《店逢》。李世民惊马后一路来到新丰县,到四娘小店歇息吃饭。与此同时,被差役们寻回的马周也被县令请到四娘酒店。三人间各种周旋之后,真相大白,马周不愿接旨出仕做县令女婿,被赵元楷押入死牢。李世民急于脱身寻找部下搭救马周,而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县令一再敲诈。这场非常有戏,也是整部戏最精彩的一折,情节大起大落,人物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承担起剧情发展的重大“转折”。
第七场:《落荒》。李世民被新丰县令赵元楷敲诈得狼藉不堪,半夜辗转落荒,各种愤恨与反思。之后遇到前来寻找自己的王力士与常何,要他们随行一同赶到新丰县搭救马周。这场戏可以看做为第六场《店逢》的延续。
第八场:《点睛》。赵元楷从四娘处搜来无睛画龙,欲给马周加以死罪,四娘咬破手指血点龙睛,赵元楷大怒让差役将四娘乱棍打死。此时,面对突然到来的君王,赵元楷发现竟然是被自己敲诈过的“富商”,于是吓得倒地而毙。马周被解救出狱,发现君王是自己两次冲撞过的人,而李世民的虚怀若谷与面对四娘死亡那个下地一跪,最终感化了马周,决定接旨出仕,辅弼李世民治理江山。这一场是“合”,真相大白矛盾化解。难得的是与第一场的《画龙》形成某种契合,一个画龙,一个点睛,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强调:“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画龙点睛》一剧,全剧人物从开始直到最后结束,全部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结构严密。而如今一些作品会出现“一人无着落”这种现象,举个例子,京剧《贞观盛事》中的郑仁基父女,于整个故事其实并无多大关联,出现在第二场、第三场中,单纯只为了引发某个矛盾、推动剧情往前发展,之后再无任何情节与之相关相照应,所以,以结构论之,我个人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个败笔。
◎所有的“铺垫”细针密缕
李渔曾提出要善于“照映埋伏”,注意照映埋伏、前呼后应。他说:“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一台情节曲折的大戏要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场次的安排与情节的贯穿、铺垫要耗费作者不少心力。
《画龙点睛》一剧结构非常紧凑,场场几乎都有为之后剧情所做的精心铺垫。第一场《画龙》收尾处,常何看到远去的马周问道:“秀才,你到哪里去呀?”马周言道:“俺到新丰寻人。”常何:“新丰县——”。收光。这是新版的收尾方式,比旧版马周走后常何还有一段表演,更为精练与简洁。提到马周去新丰县寻人,是为第三场《识画》及以后剧情发展做铺垫。
第二场《辨赝》中,李世民念马周上书条陈“皇上躬临天下,不知民间疾苦,不知官场弊病。整饬吏治迫在眉睫,整饬吏治迫在眉睫。”同样是为全剧的高潮段落《店逢》做铺垫,通过《店逢》,让身居朝堂之上的君王彻底认识到民间疾苦与官场流弊。
第三场《识画》、第四场《降旨》通过刻画贪官赵元楷对马周前后不一的态度,为剧情发展的重大转折点第六场《店逢》做铺垫。
第五场《惊驾》非常有意思,其实这段次要场次不仅是为了第六场《店逢》做铺垫,还是为了最后一场《点睛》做烘托渲染。正是经过第五场《惊驾》与第六场《店逢》马周两次对李世民的“冒犯”,到最后《点睛》一场中李世民那句“我任用贪官你遭难,怎怪先生出怨言。你随我回朝去把龙睛点,我封你监察御史除贪官。”,才能完好体现李世民爱才惜才、宽容大度,千古一帝的胸怀气度。
第六场《店逢》是李世民一路策马狂奔来到四娘小店,看到她墙上的画龙与自己的画龙笔调一致。于是向四娘打听马周其人,四娘看到李世民手中无睛之龙,担心马周因辱骂帝王而遭受刑律,于是假意答应设法让李世民面见马周而暂时将画龙留下。这一行动,是为第八场《点睛》中新丰县令从四娘店中搜出无睛画龙,而她为保护马周血点龙睛做铺垫。(可惜新版这一节被上传都删除一部分,只能借老版来了解剧情。)
前面几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与情节铺垫,给第七场《落荒》留下空间,这一段是李世民较长的一个唱段,也是全场的中心唱段,有愤怒也有反思,理解到马周为何画无睛之龙讽刺君王,也意识到整饬吏治的迫切性。
写到这里,再说一说题外话。关于新旧两版的《落荒》一折,旧版《落荒》中,演员正值青春,载歌载舞唱做俱佳。新版《落荒》大抵因为演员年龄原因,已做不到如旧版那样各种高难动作,并且唱词也有修剪。很多人喜欢旧版《落荒》,仅就一折来看,我也非常喜欢,因为的确赏心悦目。但放之于整部作品中,我却觉得演员表演与个别唱词的表现方面,太过于外放愤恨之情,削减了“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帝王风采。而新版的《落荒》一折,反思的味道要多于愤恨,演员表演更收敛从容。特别是唱到“我的官把我敲诈光”这句时,那种哭笑不得的无奈感,李肖江把握非常好。看到其他演员表演过这折,同样的这句唱词,却唱出一派愤愤之音,人物情感把握变得非常单一。
即使到了第八场《点睛》,剧作者仍然不忘在最后“临门一脚”上下功夫,李世民开诚布公不计前嫌请马周出仕,而马周正犹豫接不接圣旨之时,奄奄一息的四娘被解救出,她面对李世民那句“画龙无睛休嗔怒,只因官家害苦了人”让经历了“落荒”之后的帝王感同身受。四娘的死,让李世民痛心下跪,一句“今生难忘今日恨,羞穿龙袍对冤魂”,使马周彻底被开明的帝王打动,决心出仕。结尾很煽情:马周“万岁,臣马周接旨——”李世民“爱卿!”两个男人间的惺惺相惜肝胆相照,是为最后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节奏
如果说结构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框架,那么,节奏的把握则关乎“填充物”是否臃肿或少料。哪些地方该一笔带过,哪些地方又该浓墨重彩写足了戏?关乎剧作者对舞台的熟悉度与实际操纵故事的能力。节奏把握得好,最容易出戏的地方不会留下遗憾。
我理解的节奏,既指整场戏中该突出哪些重点场次,也指单场戏中故事发展如何控制,从而达到一波三折余味不尽。这里只说后者吧,前者其实依旧属于结构的范畴。
◎开放性的戏剧悬念
提到节奏,不得不说一说传统戏曲经常使用的那种不对观众保密却往往激起更大戏剧悬念的手法,我把这种手法叫做开放性的戏剧悬念,不知是否妥帖。这种悬念的设定,如果节奏把握得当,也就形成了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戏味儿”。作者写足了“戏”,观众也看足了“戏”。
戏曲不比侦探小说,不需要对观众保密,而这种不保密的手法,恰恰会带来更强的戏剧悬念。比如,《梁祝》的《十八相送》,观众知道祝英台是女人,而梁山伯不知道,所以祝英台一系列的比喻让观众彻底参与到剧情之中,由此更期待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人后,该有如何反应。又如,越剧《吴王悲歌》《游春》一场中,郑旦要杀夫差,而夫差一往情深打动郑旦。郑旦被感动后,却在“越女墓”前警醒,依旧回到要杀夫差的初衷上,此时的夫差以为已跟郑旦尽消前嫌,一个心里满满是爱字,一个心里满满是杀字,这种剧中人物心理的暗战让观众一览无遗且回味无穷。
其实如果稍加留意,传统剧目中很多这样的技术手法。比如《孟丽君》中《游上林》一折;《珍珠塔》中《后见姑》一折;《杨门女将》中《寿堂惊变》一折。
如今,看到诸多作品追求剧中人物性格砥砺带来的剧情变化,那种不同性格、人格间真枪实弹的摩擦声,虽然会给观众带来一瞬间的震撼,但终究少了点迂回的味道。所以,我格外厚爱传统戏曲这种开放性的戏剧悬念给人带来的持久吸引力,这种技术手段能加强观众的参与度,也能使作品“戏味儿”十足。那种人物心理上的冲突、暗战所摩擦出来的声音,是潜藏不发的,也是无声胜似有声的。
比如,《画龙点睛》中第二场《辨赝》与第六场《店逢》,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折。
《辨赝》一场,常何冒功称治国条陈为自己所写,李世民当然不会相信,于是,李世民深意十足的询问加调侃与常何的粗枝大叶形成反差,不仅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刻画,观众期待真相浮出的心理也越发迫切。
《店逢》一场则更精彩。李世民不知他要寻访的马周就在眼前,马周不知县令赵元楷突然殷勤献媚、这葫芦里到底装了什么药,赵元楷更不知坐在他眼前的是命他寻找马周的一国之君。这三人在场上从彼此揣摩到真相浮出矛盾激化,各种心理交锋无不引人入胜,非常“有戏”。
◎说一说《辨赝》的节奏把握
找不到剧本,自己对照视频把这场戏的文本整理出来。
[朝堂之上,李世民手执常何所上治国条陈。
李世民:十有余年战乱方止,当务之急在于官吏。(深思,站起)在于官吏。如今苍生多难,皆贪官腐吏胡作非为,万岁躬临天下,不知民间疾苦,不知官场弊病,整饬吏治迫在眉睫,整饬吏治迫在眉睫!呀!
(唱)这本章言吏治切中时病,
二十年审大势条条分明,
照我心扉如明镜,
治国方略令人惊。
[李世民继续看常何献上奏本,有些浑然忘我。
常何:万岁,这条陈好不好啊?
李世民:好,好的很哪!
常何:不瞒万岁说,我写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味道。
[听到常何所言,李世民缓过神来,暗暗生疑。
李世民:(自言)奇怪啊——
(背唱)常中郎是武夫粗鲁本性,
怎能够写出这治国的章程。
李世民:常将军。
常何:万岁。
李世民:这条陈可是你亲笔所写?
常何:没错,是俺一笔一笔抄上的。
李世民:何人起草?
常何:是我(急忙收口,谨慎地)是我呀。
李世民:你?
常何:嗯……是我。
[李世民本欲追问,却又转变策略。
李世民:噢,既是爱卿亲笔所写,这上面苟安袭旧、难得易失作何解释?
常何:这……(语塞)
李世民:你给我讲讲这治乱兴亡的道理吧。
常何:这……
李世民:(大笑)常将军——
常何:万岁。
李世民:(唱)战场上你不愧一员虎将,
理朝政你不是多谋的张良,
这条陈富韬略人难模仿,
你快说是何人代笔成章。
李世民:(拿着本章对常何道)常将军,这——
常何:万岁,这,这,这(焦急,忽然想起手中画卷,大喜)万岁,这有一幅画可以解这条陈。
李世民:怎么,条陈还要画来解释?
常何:(学马周口气)无画不明其中意。
李世民:哦,待孤看来。
常何:万岁御览。
[内侍奉上画到殿前,李世民细看画,后大惊。
王力士:(暗道)画龙无眼!
李世民:这是何人所画!
常何:(一拍胸脯)我画的!
李世民:你?
王力士:常将军,要不是你画的可千万别承认啊!
常何:就是俺画的。
李世民:(唱)画龙一幅未有眼,
分明是借笔骂孤王。
糊涂的将军上了当,
作画的人儿不寻常。
(白)常将军——
常何:万岁。
李世民:(唱)看你的文墨大长进,
常何:(白)万岁
(唱)画画写写也平常。
李世民:(唱)你把这画中寓意对我讲,
常何:(唱)敬万岁是一个有道的君王。
李世民:如此说来,果然是你画的?
常何:果然。
李世民:当真?
常何:当真。
李世民:(将画掷于地下)你大胆!
(唱)这画分明将孤骂,
哪有瞎龙敬君王。
可是你有才我未用,
可是你有功我未赏,
可是你有冤我未见,
(白)你……
(接唱)你为何借丹青骂孤王!
[常何大惊,跪倒。
常何:万岁……万岁……
李世民:(唱)你讲清道理我不怪,
若不然这欺君大罪你承当。
常何:啊!万岁,这不是俺画的!
李世民:这条陈?
常何:这条陈也不是俺写的,那个天杀的秀才,生来就没长好心眼儿。
李世民:秀才?哪一个秀才?
常何:他叫马周。
李世民:马周?(对常何)起来。
王力士:万岁,早就听说山东有个画龙的丹青妙手就叫马周。
李世民:马周他现在何处?
常何:他到新丰去了。
李世民:他家住新丰县?
常何:不,他说是找一个亲戚。
[李世民思虑,随即作出决定。
李世民:孤命你新丰传旨,宣马周进京。
常何:对!找他来给万岁出气!
王力士:辱骂天子就该枭首示众!
常何:枭首——示众!
[听到常、王二人所言,李世民大笑。
李世民:你等哪里知道,此人乃是栋梁之材,孤要用他安邦治国。
常何:想不到还是个栋梁?
李世民:快去!
常何:遵旨。
[常何下场。
王力士:万岁,常将军此去恐怕是徒劳往返呐。
李世民:为何?
王力士:他骂了天子扬长而去,漫说他不是新丰人氏,就是新丰人氏,听到圣旨定然躲避,你让常将军哪里去寻哪里去找啊。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画)孤要亲自访贤。
王力士:访贤?
李世民:栋梁之材,不可多得。孤要亲自访访这马周,要他为龙点睛。
[收光。
之所以很费事地将这场戏剧本整理出来,是为了方便没看过这部戏的朋友来了解。其实,这场戏不是主要场次,情节很单一,但编剧节奏把握很好,可以说写足了戏,将李世民机智的盘问与常何莽撞的性格形成对比,令人忍俊不禁。
说到这里,不妨问问自己,编剧为何如此安排如下细节。第一,常何献上条陈时为什么不连画一同献上?如果连画一同献上,还会有李世民那段饶有意味的“噢,既是爱卿亲笔所写,这上面苟安袭旧、难得易失作何解释?你给我讲讲这治乱兴亡的道理吧。”还会有常何各种焦急无措的莽夫举动令观众发笑吗?第二,李世民发现画龙无睛,大怒,问作画何人,不识真相的常何依旧说画是他所画。李世民没有直接发怒,说“你大胆!”继而再唱“这画分明将孤骂……”而是饶有兴趣地继续打趣“看你的文墨大长进”,常何接唱“画画写写也平常”,这种处理是不是更有“戏”?第三:李世民说道“孤命你新丰传旨,宣马周进京。”为何话只说一半,不明示宣马周进京是为了委以重任?如果真接说明,还会有下面常何那句“对!找他来给万岁出气!”与王力士那句“辱骂天子就该枭首示众!”之后,李世民心无芥蒂大笑那句“你等哪里知道,此人乃是栋梁之材,孤要用他安邦治国。”这种感染力吗?
只能说,编剧节奏感把握非常好,知道哪里能够出戏,知道如何在微小的细节上重点下笔墨,来来回回转转折折,把人物性格展现地淋漓尽致。
◎信息量很大的《店逢》
对照视频整理第六场剧本。
[新丰县。四娘店中。
李世民:倘若让我见到马周,此画么,我就留下。
四娘:客官,我想法让你见人就是。
李世民:哦?(唱)这店娘定与马周有牵挂,
四娘:(唱)这客官恰似有意来访查。
李世民:(唱)为访人我暂把画留下。
四娘:(唱)为留画我权且答应他。
李世民:也罢,此画暂存你处,三五日后我定来见人。
[四娘欣喜地接过画。
四娘:客官放心,我定让马周点睛奉还。酒要凉了,请吃酒哇。
[四娘拿画下场。
[一差役上。与李世民对望,李绕过差役继续坐下吃酒。差役对内喊。
差役:店家,店家!
[四娘上。
四娘:来了来了,原来是王班头,班头呼唤有何吩咐?
差役:今天太爷要借你的酒店宴请贵客,你把那喝酒的、吃饭的、推车的、挑担的、称葱的、卖蒜的,闲杂等都赶出去,休要妨碍了太爷。
四娘:这如何使得?
差役:这是太爷的吩咐,哼!
[差役下。
李世民:县令竟如此威风?
四娘:客官,小店多有得罪,你也收拾了快走吧。
李世民:俺却要吃安这顿酒饭。
[四娘欲再劝李世民离开,幕后声音响起:马姑老爷到。
[四差役拉着马周,与赵元楷一同上场。
马周:赵县令,这是为何?
赵元楷:马老爷,请坐请坐。
[赵元楷拉马周入座。
四娘:客官,太爷已到,你还是走吧。
李世民:太爷,嗬,不过小小县令,岂奈我何。
[赵元楷吃惊,马周暗笑。
赵元楷:还小小县令,好大的口气!(上前)你好大胆,竟敢藐视本县。
李世民:你就是县令?
四差役:这是太爷。
赵元楷:今天本县占用此处,你出去。
四差役:出去!
李世民:我不出去,你待如何?
赵元楷:我将你乱棍打出去!
四差役:(近前)打出去!
[李世民愤怒站起
四娘:太爷息怒太爷息怒。(对李说)客官,你还有自己的事,何苦在此招惹麻烦,请。
李世民:(走下)我先让你一步。
赵元楷:谅你不敢不让。
四娘:客官,民不与官斗,你还是快走吧。
[李世民暂压怒气,欲走。
四娘:客官,请算还饭钱。
李世民:(摸摸口袋,惊)店家,只因我惊马主仆失散,银钱未在身边,与我赊账如何?
[四娘点头。赵元楷与四差役围上。
赵元楷:嘟!本县早就看你不是好人,原来你敲诈我新丰百姓,来呀,把他押进大牢。
[四差役上前。
马周:(起座上前)且慢!
[李世民看到马周,马周示意他不要出声。
马周:久违了,(对赵)这是我的亲戚,不期在此相遇。
赵元楷:亲戚?
四娘:亲戚?
赵元楷:你何不早说呢,既是马老爷的亲戚,今天我请他吃饭。店家,上酒上酒。
[四娘与四差役下。
李世民:(有些莫名其妙)这是从何说起啊。
[看到李欲离开,赵将其喊回。
赵元楷:回来回来。
李世民:我不吃你的酒饭。
赵元楷:我定要你陪客,你是他的亲戚,今天太爷有事一会儿请你帮忙。
李世民:哦?何事?
赵元楷:你先坐下,自有用你的时候。(转身对马)马老爷,请来上座。
[赵拉马欲将其请至上座,发现李世民坐在上座,随即催他让座。
赵元楷:起来起来,这是上座,你,下座。(对马)马老爷,请。马周入座。
李世民:(背唱)这贵客这太爷莫名其妙,
马周:(背唱)这县令这殷勤颇费推敲。
赵元楷:(背唱)设香饵我下钓钩满脸陪笑,
李世民、马周:(合唱)耐起性坐一旁且把戏瞧。
赵元楷:来,请请请,马老爷,请。(三人饮酒)马老爷。
(唱)早听说马老爷才学最好,
恨只恨相见晚难慰寂寥。
本县我今日里盛情厚意请你到,
咱二人共把盏叙叙深交。
马周:(唱)太爷盛情早领教,
回新丰我犯了你的律条。
赵元楷:马老爷——
(唱)你从此长住新丰县,
太爷我把你令眼瞧。
马周:(接过赵递来的酒)赵县尊——
(唱)此刻领你一杯酒,
他日难还千盅醪。
快将实情来相告,
以何必转弯抹角把舌绕。
赵元楷:(背唱)话出喉咙舌尖上挑,
[赵欲言又止,起身,看到在喝酒的李世民,计上心来,拉李到身边。
(接唱)太爷有话你代劳。
李世民:(背唱)又好气来又好笑,
小小县令气焰高。
(白)你讲!
赵元楷:(唱)太爷有个千金女,
年方妙龄模样儿娇。
我有意嫁给——
[赵拉李手欲指向马周,李会错意,大惊,甩开赵的手。
李世民:(接唱)哎呀嫁给我不要,
我家有妻儿不能抛。
赵元楷:(白)胡说!谁嫁给你,你有那个福气?
(唱)怕你命薄福份小,
李世民:哦?你言讲要嫁给——?
[赵示意李看马周。
赵元楷:(唱)女儿与他渡鹊桥。
李世民:那你给他就是了,与我何干?
赵元楷:(唱)岳父嫁女难开口,
这个官媒你效劳。
李世民:此事我做不得。
赵元楷:听太爷的话,事成之后我赏给你银子二钱。
李世民:岂有此理,此事我做不得,你还是另请——
赵元楷:你吃了我的酒饭,敢说做不得。
李世民:断断做不得。
赵元楷:拿来!
李世民:什么?
赵元楷:酒钱!拿来!
李世民:(想发做,又暂忍)好好好,我与你说就是。
赵元楷:这不罢了,快去快去。
李世民:(近前到马周身边)这位秀才,那太爷有个女儿嫁你,你要还是不要哇?
[马周颇意外地放下酒杯。
马周:哦?
赵元楷:(对李)我那女儿年轻。
李世民:(对马)他的女儿年轻。
赵元楷:(对李)我那女儿貌美。
李世民:(对马)他的女儿貌美。
赵元楷:(对李)你问他愿意不愿意。
李世民:(对马)他问你愿意不愿意。
马周:(对李)俺不愿意!
李世民:(对赵)他不愿意!
[赵愣了片刻。
赵元楷:(对李)你成了传话筒啦,(拉开李)去去去,太爷自己说去。(近前对马)马老爷,本县将女儿配你,可是有意抬举你。
马周:秀才不识抬举,还望太爷另选高门。
赵元楷:我那女儿青春妙龄,贤慧无比。
马周:哎呀,俺无福消受。
赵元楷:我那女儿知书识字,还会做诗答对儿。
马周:俺不堪匹配。
赵元楷:我那女儿如花似玉,倾国倾城。
马周:太爷,我乃一介寒士,怎能与小姐攀亲。
赵元楷:这倒无妨,本县喜的是清贫,敬的是寒士,不嫌。
马周:(暗暗想法推脱)好好好,大丈夫志在四方,待俺成就功名再来议亲。
李世民:理当如此。
赵元楷:此话当真?
马周:当真。
赵元楷:马周接旨。
[李、马二人同时惊起。
李世民:马周?
马周:圣旨?
赵元楷:万岁有旨,(将圣旨交与马周)你自己看吧。
马周:(接过圣旨)这果然是圣旨!
李世民:原来他就是马周!
(背唱)怪不得这太爷执意嫁女,
怪不得这秀才卓然不群。
马周:(背唱)怪不得贪官殷勤设酒宴,
怪不死乞白赖要攀亲。
李世民:(背唱)正是我踏破铁鞋无觅处,
却原来马周就是眼前人。
马周:(背唱)县令拿他当至宝,
岂知俺早已冷了心。
(白)赵县尊——
(唱)皇家高官我不做,
你将这圣旨退当今。
赵元楷:马老爷,这可是皇上的圣旨啊。
马周:圣旨?不过一张废纸。
[马将圣旨抛于地下,李震惊。
李世民:马周,你敢不遵圣命?!
赵元楷:他喝多了喝多了。
马周:唉,客官啊——
(唱)萍水相逢有缘分,
看你不像势利人。
心中话儿对你讲,
莫笑马周酒关醺。
李世民:你讲来。
马周:(接唱)二十年家国累创痕,
我目睹隋唐三代君。
隋炀帝残暴凶狠民折损,
唐高祖昏庸是个糊涂人。
李世民:(恼怒,强压怒火)如今,可是新主临朝哇。
马周:(接唱)新主临朝更可笑,
朝廷的大员他不会写条陈。
李世民:那定是一介武夫。
马周:(接唱)你睁眼看看新丰县,
百里治绩有见闻。
县太爷阳奉阴违官职稳,
当差人狐假虎威欺小民。
似这样上下官场无公论,
你说这一张圣旨值几文?
俺宁愿流落街头受贫困,
也不做昏君手下一佞臣。
李世民:(背唱)一番话儿骂得狠,
千般恼怒暗自吞。
倘若如同他言讲,
岂有我万乘天子访小民。
(白)马先生。
(接唱)我劝你讲话留分寸,
切莫惹得祸临身。
马周:(唱)今生不把乌纱戴,
不逐蝇利不担心。
赵元楷:(唱)皇上圣旨把你找,
你休借口想赖婚。
圣旨在此功名在,
马周:(接唱)马周不做反悔人,
我自然要议亲。
赵元楷:哎呀,贤婿。
马周:赵县尊,你将店主人请来。
赵元楷:对,叫她上些酒菜与咱们助兴。店家,上酒上酒。
[四娘上。
马周:迎君呐。
(唱)皇家高官我不做,
迎君随我回家门。
四娘:(唱)县令逼将女儿聘,
乌鸦凤凰怎同群。
事到如今我要认,
(白)马郎。
马周:迎君。
四娘:(接唱)我与你情相投心相印,
青梅竹马定姻亲,
今日携手去,相伴是青春,
不求浊富求清贫,
竹篱茅舍自甘心。
李世民:好哇!
赵元楷:来人!将这个店婆给我赶出去!
[四差役上。
四差役:好!
四娘:马郎,马郎……
马周:迎君!迎君……
[两差役拉四娘下场。
马周:(对赵)谢太爷成全。
赵元楷:我把你押进大牢。
马周:你敢无视刑律?
赵元楷:你别来这一套,如今你还没当官,还在我的管辖之内。
李世民:受你管辖又当如何?
赵元楷:听我安排,咱们共沾皇恩,青云之上。
马周:若不听从?
赵元楷:捏几条罪名就能置你死地,谁还与你伸冤不成!
李世民:(拍案而起)你就如此地做官!
赵元楷:你是少见多怪,老爷我就是这么干的!
[马周大笑。
赵元楷:笑什么?
马周:我笑你说了几句实话,我若行权,首先清除尔等赃官利禄之徒!
[李上前拉住马的手。
李世民:马周,你何不做官!
马周:看你倒是好人,可惜你——
赵元楷:来呀,把他押进死囚牢。
[四差役上前拉马周。
马周:(对李)客官,可惜你不懂赃官司易当,好官难做呀!
赵元楷:押下去!
四差役:走!
[四差役押马周下场,李生气拍案,赵受惊跌坐。
李世民:你大胆!
赵元楷:你是干什么的?!
李世民:孤王……(忽掩口)
赵元楷:什么什么?
李世民:俺姑妄言之,你也姑妄听之。
赵元楷:说吧。
李世民:擢用马周乃是皇上的旨意,万一皇上知道,怕你吃罪不起呀。
赵元楷:皇上?哼,天高皇帝远,皇上虽大,他管不到我这一块儿。
李世民:(怒,指赵)你!——
赵元楷:你知道啥,哪个上司不听衙门的禀报,难道听信你小民叫喊!
李世民:(自言)多少谬误皆出于此!
赵元楷:就是皇上他来到这里,他也得听我的。
李世民:你——
赵元楷:你说是不是啊,是不是啊!
李世民:(强压怒火)就算是!
[李欲离开。四差役上。
四差役:站住!
李世民:干什么?
赵元楷:你白吃我的酒饭,难道放你走了不成,今天太爷要你做东!
四差役:要你做东!
李世民:敲诈到我的头上来了!
赵元楷:拿出酒钱太爷放你,拿不出酒钱去坐大牢!
四差役:(齐声)去做大牢!
李世民:(唱)果然是虎落平阳遇狂犬,
狗官无理耍刁蛮。
眼前无人听使唤,
赵元楷:拿钱来!
四差役:(齐声)拿钱来!
李世民:(接唱)几两银逼得我进退难。
赵元楷:将他押进大牢!
四差役:(齐声)好!
李世民:且慢!
(唱)解救马周不容缓,
岂能在此多纠缠。
这玉佩本是无价宝,
今朝与你偿酒钱。
[李从腰间取下玉佩,抛与赵。
赵元楷:(唱)玲珑玉佩世罕见,
不由我心中打算盘。
定是富商从此过,
岂能轻易放他还。
(白)嘟!
(接唱)你说它是无价宝,
我看它不值一文钱。
没收此物归官府。
欲偿酒债你另添钱!
李世民:(唱)今日可算见世面——
[幕后传来马嘶叫声。
一差役:(对赵)太爷,他还有匹好马!
[赵示意差役对李明言。
赵元楷:(唱)分明你刁赖不肯还!
一差役:(对李)太爷相中你那匹马拉!
李世民:既是太爷喜欢,俺就将马奉送!
[李说完欲离开酒店。
赵元楷:(一拍桌子)回来!你不是平常人!别以为本县我不识货,你这身衣裳是波斯绸的,价值百金如何得来?!你定是响马,这衣裳非偷即抢,我说差役们,扒下来归官!
[四差役闻言上前押住李。
[收光。
《店逢》一场是《画龙点睛》最重要的场次,承担起剧情发展的重大转折,并且信息量巨大,节奏把握很好,戏剧冲突不断随情节发展而转变。这一场可以细分为四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李世民惊马后来到四娘店中,看到四娘店里所挂画龙与自己的无睛之龙笔法一致,故此向四娘打听马周其人,而四娘发现李世民手中的龙没有点睛,为了保护马周,所以假意答应让二人相见,以此周旋将画暂时拿到自己手中。这一段新版上传都大概有删节,所以只能从老版看出细致情节。这一部分,其实是为最后一场《点睛》做铺垫。
真正的精彩是从第二部分开始。李世民、马周彼此不知道对方身份,马周也不知道赵元楷突变殷勤的用意。于是“耐起性坐一旁且把戏瞧”的不仅是李世民与马周二人,洞悉一切人物关系的观众更觉有戏。这一部分,主要写赵元楷欲招马周为婿,而马周断然拒绝。
第三部分从马周拒绝娶赵元楷女儿而以“待我成就功名再来议亲”为理由推脱,引发赵元楷拿出圣旨。一句“马周接旨”,场上气氛顿时开始紧张,李世民没想到眼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马周。而马周拒接圣旨之后,这位“目睹隋唐三代君”的书生对李渊“昏庸”的点评及对李世民“昏君”的点评,让李世民有异常怒火,并且有口难言。最后新丰令赵元楷见马周不愿娶其女儿,而大动肝火欲治罪于马周,并下令将其关进死囚牢。
事情到此并未收场,更大的冲突在第四部分。李世民见马周被押进死囚牢,急于脱身去寻找部下去搭救马周。而赵元楷则对李世民进行各种敲诈,最后夺玉佩抢马匹,还被剥去衣裳。让李世民更加意识到马周关于“整饬吏治”的谏言。说到这一点,再插几句关于新、旧版对这部分的处理,新版节奏快,演到赵元楷下令四差役剥下李世民的衣裳,便收光结束。这样处理没什么不好,比旧版中李世民直接当众脱下衣裳更含蓄一些。但有一点没有旧版交待好,旧版中,赵元楷要差役剥下李世民的衣裳,这时的李世民实在忍无可忍,出四差役大打出手,而赵元楷一句“速速传令关上城门,给我捉拿这个响马”,让李世民意识到“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才脱下衣裳。想一想,李世民戎马出身,若不到紧急关头,岂能让几个小小差役近身剥去衣裳?
第一部分为后戏铺垫的情节我们不说了。第二部分其实是笑点频出的,舞台节奏很轻松。第三部分马周与赵元楷开始正面交锋,而李世民则与马周暗暗交锋,打个比方,就像一壶水被渐渐烧开,接下来第四部分则到达一个沸点,矛盾彻底激化。
想一想,如果编剧一上来就让我们紧张,这一场情节还会这么丰满吗?比如,赵元楷一上便来挑明马周身份,不是一直称呼“马老爷”,那李世民依然会惊诧,但是,第二部分三人各怀心事、并且笑点不断的情节便不会有了。其实这一点的处理与《辨赝》一场非常相似,就是把原本的节奏放缓了,打破一些规律,甚至放大一些看起来没有多大价值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让观众发笑的同时,也深化了人物性格,这其实就是在作“戏”。一场戏,可能到了不同编剧的手中,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懂得舞台节奏的编剧会挖尽“戏”,没经验的编剧也有可能浪费了“出戏”的环节。
正如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剧作家顾仲彝所言:“有些好戏,不但百看不厌,并且越看越有味,这有味并不在于探索剧情如何发展,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等好奇心,而在于欣赏人物在规定情境中如何行动,如何斗争,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揭示思想,刻画人物安排情节。真正欣赏好戏是在第二遍第三遍,或甚至更多遍的时候,原因就在于此。”我想,这也是我格外偏爱《店逢》一场的原因。
●关键词:正反两面
意象化人物的单向性
“中国的戏曲的意象化人物具有一定的类型特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戏曲演员没有照搬生活原貌去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是对人物形象做了简约化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在道德标尺的规范下,戏曲演员强化角色某种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削弱与此无关或与此相反的特征。因此,意象化人物常呈现出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单向性。……意象化人物虽不要求表现人物性格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却能彰显道德理想之美。”(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
我们的传统剧目中,都带有理想化色彩,这种意象化人物塑造,渐渐为现如今戏曲评论界所批评与排斥。即便如二三十年前戏曲舞台的一些佳作,也不能免俗。不错,这种黑白分明的笔法,是很难让我们理解人性的多变与复杂,但,这类作品让我们哭了、笑了,甚至久久感动了几十年。它的“味道”像一杯冲不淡的好茶,充满惩恶扬善良的正能量。
以《画龙点睛》来说,这部作品其实较好还原了千古一帝李世民的人格魅力与虚怀坦诚的性格。历史的上“四请马周”被转换成微服私访,没有刻意破坏人物性格,就像李世民曾说过“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但是,李世民也有复杂的一面,拿谏臣魏征来说,他的直言进谏每每令李世民无地自容,晚年的太宗皇帝又比较多疑,以至最终在魏征死后半年,下令推倒魏征墓碑。一年后攻打高丽失败后,李世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并命人复立墓碑。
复杂的李世民更人性化,戏曲作品中的李世民往往更为神化。我们未来的舞台,到底需要哪一种?似乎更注重人性化。这似乎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性格冲突比故事冲突更为重要,人性复杂全面替代意象化人物塑造。总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离传统审美习惯渐行渐远,或者,它期求离观众的心近些、再近些,但在情感感召上,却无奈地弱化与淡化了。
◎“吏治不清是国难”长久警世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过这样一句话:“7世纪的中国巍峨雄踞在当时世界其他一切政体的顶峰”。7世纪的中国,彼时正处于初、盛唐时代,没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便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贞观君臣君明臣清,以已为表率,行效天下,揭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序幕。
《画龙点睛》着眼于贞观初期,李世民励精图治任贤惜才、整饬吏治惩治贪官。它为我们敲响了“吏治不清是国难”的警钟,这个警钟是永恒性的,任何政权面对它均不能退避三舍。正是警钟长鸣的力量,才能同时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所接受,从传统审美习惯来看,这部戏充满了道德化与理想化色彩,抚今追昔,这部戏亦有以历史观照现实的意义。以古喻今,历史表述往往是现实需要的体现,我们需要在想象中重现过去,并且通过过去来反思当下诸多社会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喊了多年,谁都知道我们已回不到7世纪的中国在整个世界一枝独秀的雄强时代。但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不仅只有文化伟业,还有治国伟业,这已足够当下社会参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语气有些沉重了,是因为某些地方我们甚至落后于古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