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源于广饶县。1900年由山东琴书东路琴书(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心悦等,把《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搬上舞台,称“化妆扬琴”或“化妆琴书”。吕剧最早来胶东演出的有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建的文明书社、黄家班、高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也相继来平度演出。吕剧传入平度的时间应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因当时吕剧尚未定名,在平度被称为“蹦蹦戏”。平度的蹦蹦戏班最早出现在旧店一带。

吕剧定名之前有许多叫法:因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开始称为“驴戏”;后因吕剧擅长表现男女情爱,多与两口子生活有关,也称“侣剧”;又因吕剧一般在街坊邻居中演出,剧情多表现邻里关系,所以也称“闾戏”(古时二十五户为一闾);因吕剧主要伴奏乐器坠琴在演奏时捋上捋下,有的地方也叫“捋戏”。在胶东(包括平度)习惯上称“蹦蹦戏”,据说是因为演《王小赶脚》时没有“驴”的道具,牵一头又蹦又踢的真驴上场的缘故。其实,剧中的二姑娘“骑”道具“驴”也要做趱跨跳跃动作。建国初,还曾称“鲁剧”。1950年,山东在对传统戏剧进行改革时,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作家王统照建议:取古乐十二率中“六吕”的“吕”字,以谐“驴”、“侣”、“闾”、“捋”、“鲁”之音,正式定名“吕剧”。

建国后吕剧最早在平度兴起并扎根,有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尚之四,他精通京剧、吕剧、五音戏、柳子戏、山东梆子。由他导演的《李二嫂改嫁》、《借年》、《墙头记》都相继被搬上银幕。另一位是冷绍玺,平度吕剧团第一任负责人(后公布为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即为城厢俱乐部主任(兼),当时尚之四任城厢俱乐部导演(兼),二人在城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吕剧演员。为1956年组建平度县吕剧团打下基础。1960年,平度撤销演国戏的京剧团和演平度地方戏的柳腔剧团,根据群众要求只保留了吕剧团,吕剧成为了平度的当家戏,平度人吕剧看得听得多了,会演会唱的也就多了起来,成了平度最普及的地方戏之一。平度吕剧团自1956年至1982年,先后11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定为拥军慰问团演出团体,慰问山东驻军,5次为中央、省委和济南军区领导汇报演出,先后有济南军区杨得志司令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叶剑英和罗荣桓元帅、中央军委杨成武副参谋长等党政军领导观看了演出。1991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组织了晋京演出。

吕剧的传统节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借年》、《王定保借当》、《喝面叶》等90余出,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如《金鞭记》、《孟丽君》、《温凉盏》等,经改编演出的《逼婚记》就是从连台本戏《温凉盏》中摘选出来的。吕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简单朴实、明快流畅;戏剧语言为济南方言。(川峪的博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