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声琴韵颂
吴潇(中国海洋大学)

中华戏曲渊源长,三百诸侯竞芬芳。武生方起舞,翩翩彩云旁;花旦正梳妆,梨园孕芳香。地域文化,溢彩流光;地方戏曲,风格别样。观浙江,吴越文化成越剧,细腻文雅天下扬;望川江,巴蜀先民浩气长,川剧气概压群芳。走遍中国,难忘是家乡,儒墨兵各家争霸强;吕剧豪情放,不瘟不火,不卑不亢,立足乡土,朴实奔放,婉转且悠长。

发迹黄三角,比肩京评梆,百余载火传薪尽,十经典美名传扬①。坠琴响,传四方,响彻齐鲁苏皖与北仓②。虽无西皮南梆,却有二板平腔,二十五户竟传唱③。本琴书,学凤阳,乐安鸭兰初化装;开山戏,赶脚忙,即有“驴剧”美名扬④。光绪同乐鲁北唱,民国车里进济忙⑤,传大连,至龙江,乐尽同乡凯歌扬。原本大同好时光,只因战乱起、国土丧,民不聊生,戏班也荒凉。悲切切、苦凄惶,如何度时光? 北风吹不落,一腔艺术衷肠;霜雪击不残,红梅竞开傲冰霜;抗战打不败,铮铮民族魂魄,铁骨一样!终盼来,民族得解放。老艺人,喜慌忙,重获新生拥戴党;山东吕剧第一团,义和唤作鲁声琴剧放光芒。五二年,研讨会,律吕得吕,吕字做文章⑥;实验剧,《小姑贤》,戏贤人贤,贤义齐鲁乡。

《改嫁》本是安友作,李武张谱曲唱,唱遍河山南与北,唱至西域南北疆。蒲氏著《聊斋》,《姊妹易嫁》上戏妆,香港制片厂,电影发行留珍藏⑦,自此吕剧下南洋。一时间,文艺舞台花齐放,你方唱罢我登场。进京会演,三入三出,少奇、小平拍手扬;《借亲》观后,沫若先生赋诗忙⑧。好戏连台,名家上场,三杰出,群芳艳,红红火火梨园上。郎咸芬,《改嫁》唱,唱遍黄河越大江,总理教导记心房,青春献到舞台上;小生泰斗李岱江,嗓音醇厚享四方,时似岱,时如江,十生九李自流芳;林村均凤名建华,俏花旦,采众长,脆甜好唱腔⑨。名角捧名剧,名剧大家唱,基础深扎泥土上,群众拥戴得滋养。

文革浩劫自天降,吕戏华叶黄。纵有《半边天》,难支大厦倾将。粉碎四人帮,拨开乌云见太阳,老剧喜新唱。董砚萍、张艳芳,长影《逼婚》银幕上,大众翘首望。改革又开放,《钗头凤》《海盗女》,《苦菜花》开上山岗,贞观之治《点睛》讲;吕剧进市场,《补天》来,《书记》去,《大唐黜官》《莒勿忘》⑩,菊坛溢流光。 幸甚至哉,百十年前琴初唱,渤海之滨菊花放;到如今,吐芳香,新秀登场,吕韵飞扬,人才济济,续写锦绣文章。辗转莫彷徨,盛世龙腾,琴韵悠扬,鲁声自难忘。歌一曲,震四方。

【注释】
①吕剧发源于黄河三角洲,起初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后来在鲁北广大地区流传开来。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也是中国“十大经典戏曲剧种”之一。
②吕剧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流行于山东以及安徽、江苏、东北部分地区。
③“西皮南梆”指京剧板式,吕剧主要板式为四平、二板;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吕剧因早期在乡间演出而被称为闾剧。
④1900年前后,乐安(广饶)县艺人时殿元(时鸭兰)将琴书与凤阳歌化装演唱,首演剧目《王小赶脚》,因此剧种得名驴剧。
⑤时殿元的“同乐班”在鲁北地区演唱,1917年“车里班”将吕剧带进济南。
⑥1951年,济南戏班“义和班”改组“山东鲁声琴剧团”;次年,由“律吕”、“黄钟大吕”将驴戏、闾戏定名为“吕剧”。
⑦山东省戏曲改革,吕剧传统戏《小姑贤》作为实验剧搬上舞台;王安友小说《李二嫂改嫁被改写成剧本,武韬、张斌、李渔作曲;选自《聊斋》的《姊妹易嫁》搬上舞台,后由香港拍摄影片在海内外发行。
⑧吕剧进京汇演时得到了邓小平、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郭沫若先生也曾写诗赞扬。
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吕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以 “吕剧三杰”(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为首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
⑩文革后期,吕剧《半边天》等剧目被搬上银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吕剧又焕发出异彩,1979年由董艳萍、张艳芳主演的电影《逼婚记》受到广泛赞誉,之后古装戏《钗头凤》、《海盗的女儿》、《大唐黜官记》、《画龙点睛》、《勿忘在莒》和现代戏《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等也备受关注,很多剧目都在中国戏曲界有一定影响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