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朐寺头镇,乡亲们都认识这么一位“票友”:他吕剧功底深厚,唱念做打,有板有眼,获得过山东省吕剧票友大赛一等奖;他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姑戏的唯一传承人,熟知200年前周姑戏的唱腔,并多次创新排演新剧目;一到演出时,他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又是剧务,带领自己创办的吕剧团,11年风雨无阻地在各个村庄、剧场演出近2000场……他,就是临朐农民冯太平。

戏曲之梦悄发芽

冯太平的老家是临朐寺头镇新台村,而周姑戏就发源于临朐县寺头镇附近地区。小时候村里很多老人都会唱周姑戏,那高亢、优美又朴实无华的曲调让他深深为之着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吕剧红火的时期,县吕剧团经常下乡表演。只要听到哪里演吕剧,冯太平饭也顾不上吃就去看戏。演员们那轻盈的云步,婉转的唱腔,生、旦、净、丑那生活气息浓郁的表演,让冯太平深深为之着迷。

1984年在县文化馆举办戏曲培训班,冯太平立即报了名,唱腔、戏词、基本功等,老师周详地教,他如饥似渴地学,由此,打下了坚实的戏剧表演基础,一招一式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标准。培训结束后进入到坊子吕剧团做吕剧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庄稼汉们组成的吕剧团

2002年,冯太平组织一帮热爱戏曲表演的票友,创办成立了艺佳吕剧团。“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下庄户种地的,因为都喜欢传统戏剧这才走到了一起。”团长冯太平说,从剧团组建到现在的12年里,人员从起初的六七人扩充到了现在的十五六人,冯太平连借带凑地更新了设备和乐器、演出服装,运输工具也从最初的摩托车,换成了一辆解放车。当地宣传部门也支援了剧团多套服装和乐器,吕剧团也越来越有模有样,演员的劲头也更足了,附近昌乐、寿光、青州、东营、临沂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随着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剧团也积累了一批“粉丝”,很多老戏迷会一直关注他们的演出,新戏迷也越来越多。冯太平带领剧团活跃村头街头,特别是过年时,从腊月一直忙到出正月。即使在露天草台,许多村民顶着寒风从四面方八赶来。冯太平对寺头镇逯家庄的一场演出记忆犹新,演出结束后,一个70多岁种丹参的张大爷,拿出50元钱交给吕剧团,说:“我光来看戏过意不去,演得太好了。也让我这个老头子尽尽心。”冯太平非常感动,他连连拒绝,将钱给老人退回去,“只要有人愿意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了。”冯太平感慨道。

家庭支持成最大动力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地头到舞台,从舞台到地头,艺佳吕剧团也就这样走入了人心,成了方圆几百公里老百姓期待的庄稼汉剧团。冯太平曾经算过,12年来他们一共演出接近2000场,观看群众达到百余万。但是算算效益:一次演出从最初走一场戏演出费四五百元,到现在的一千元左右,除去路费、道具、服装、化妆等费用,用于支付给演员的工资已经寥寥无几。

为了支撑艺佳吕剧团的生存,冯太平和妻子聂玉琴打过零工,做过搬运工、建筑工,“挣的钱全投在了这个剧团上了。我是个农民也没什么其他的爱好,就喜欢咱中国的传统戏曲。再说还有剧团这一帮兄弟姐妹一起,我不为别的,就为给咱农村人带点快乐,吃苦受累也值了。”冯太平说。

除了感激妻子的付出,提到女儿冯艺佳,冯太平难掩自豪之情。艺佳吕剧团就是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冯艺佳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学起了传统戏剧,良好的天赋让父亲更加坚定了让女儿学习传统戏曲的决心。有时候剧团表演人手不足,女儿便会被冯太平拉来救急。“刚开始挺有兴趣,后来实在太苦了,可是俺爹真的下狠心逼着我学,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很感谢他。”冯艺佳说。毕业后她也走上了专业戏剧演员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周姑戏老剧种濒临失传,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了。冯太平他开始改编周姑戏,在周姑戏中加入了管弦乐,原来较为平铺直叙的唱腔里,变得悠扬婉转,更为老百姓所喜爱。他主演的新剧《神秘的笑声》、《张郎休妻》深受老百姓欢迎,在临朐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冯太平所在的艺佳吕剧团的周姑戏表演获得了最佳团体奖。

经过多年田间地头的演出,冯太平感到戏曲在民间大有市场,很多老百姓的念想,就是在酒足饭饱之后看一场实实在在的好戏,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吕剧,冯太平由衷地说“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戏曲表演,让老百姓能看上自己喜欢的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