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田,小名旺相,东营区牛庄镇北薛村人,1887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天资聪明,机智过人,相貌堂堂,天生一副唱戏的嗓子。

北薛村从前代传下来一个剧目——“老姜背老婆”。该剧虽然情节简单,但在当时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两句。唱腔经过人们反复提炼,婉转激昂,被称作“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薛金田14岁时,就登台参加这出戏的演出。虽然金田年龄小,但长得身材匀称,面皮白净,嗓音又好,很受人们欢迎。

15岁时,从博兴县来了一个50多岁姓庞的专唱吕剧的老头,此人背着一把洋琴,敲着竹板,有时在集市上,有时在村子里,一边唱戏一边要饭。有一天,他来到北薛村住到了薛凤台家里。听说村里有个叫旺相的孩子,唱戏唱得很好,就有意收他为徒弟。薛金田当时家境非常贫困,生活没有着落,也就愿意跟着这个姓庞的,四处唱戏糊口。

薛金田唱戏很有天分,师傅唱过的戏,他能过耳不忘,不长时间他就能替师傅唱戏了。由于薛金田长相体面,年龄又小,自然比师傅受人喜欢,老艺人慢慢地就把全部的本领都教给了薛金田。两年以后,老艺人给了薛金田一把洋琴、一副竹板,就独自一人去了外地。薛金田靠这把洋琴、竹板唱戏为生。后来,山东吕剧的创始人、牛庄镇时家村的时殿元,看到薛金田是个唱戏材料,就隔三差五地到北薛村指导薛金田唱戏。薛金田也不断到时家村时殿元家登门求教,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薛金田20岁时,已成为颇有名气的花旦了,每次登台演出,都是人山人海,喊声连天。那时的农村,京剧等所谓的大戏很少有人看到,因此这一带的“小戏”也就是吕剧等,特别受人们的喜爱,每逢集市、婚事、寿辰、许愿、逢年过节,都请人跑台设场,热闹一番,因此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薛金田成名后,不但在本地唱,还到惠民、阳信、济南、淄博、胶东等地唱,红极一时,留下许多传说。

年纪大的人还记得这样几句话:“听见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是说有的妇女正在蒸面饼子,忽然听到旺相的唱声,把应该贴到锅上的饼子贴错了地方。“听到旺相声,倒转棉花车”,是说有的妇女忽然听到旺相的唱声,不由地把纺车转倒了。“看见旺相出了台,丢了自己亲生孩”,是说有妇女抱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戏,走到南瓜地里,听说旺相登台了,一急被瓜蔓绊倒了,将孩子扔了出去,慌乱中抱起个南瓜走了。

龙居乡南园子村有个叫杨老四的,开着一个皮袄铺。有一次推着皮袄到张店赶会,会上有个熟人约他去看小戏,他说大戏看得多了,对小戏没有兴趣。可是熟人极力邀请,他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到戏场时,已是人山人海。这时出台演戏的是薛金田,唱的是“兰瑞莲打水”。只见薛金田担着两个小桶,一个小生拉着他的担子,薛金田的身子左右摇晃,整个戏场都在左右摇晃,杨老四这个不看小戏的也感到天在晃,地也在晃,完全陶醉了。以上说得虽有些夸张,但说明薛金田的演技确有过人之处。

薛金田是演花旦的,别的角色也演得很出色。有一年在即墨演出,主家点的戏是“锔大缸”,主角小丑由商家村一姓商的出演,可是临登场了,这个人因与老板闹矛盾拒不出台,全班子人劝说无效,眼看就要晾场子了。这时,薛金田站出来说演演试试。按说花旦与小丑有很大的区别,人们担心他演不好,可别没有办法。于是,薛金田三下五除二上了妆,挑起“古鲁担”,掀开门帘出了台。他只在台子上走了走场,还没开口,台下的观众就叫起好来。戏演完后,全班子的人交口称赞。

薛金田演戏出了名,生活也富裕了,追求他的年轻妇女很多。有一年来了两位年轻妇女,说是从惠民县城南二十里铺跑来的,喜欢薛金田的戏,要给他做媳妇。当时,薛金田和他二哥都没有结婚,就把她们留下了。这两个女人都是小脚,娘家都是很有身份的人。她们从惠民一步一步走来,吃了不少苦。可见薛金田在惠民一带是很有名气的。后来,薛金田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薛吉宣,一个叫李冈庆。李冈庆解放后被聘为山东省吕剧团团长。

日本人占领济南后,薛金田立誓不给日本人唱戏,回了家。以后许多人出面邀请,他都婉言谢绝了。回家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