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龙口市吕剧团始建于1958年8月。当时称“蓬莱县建国京剧团吕剧队”。同年9月,长岛县吕剧团成立;11月,因蓬莱、黄县、长岛三县合一,吕剧团合并,称“蓬莱县吕剧团”。1961年底三县分立后,吕剧团分属黄县,改称“黄县吕剧团”;1984年10月,剧团与剧院分设,各自独立核算;1986年12月,黄县撤县建市,剧团更名为“龙口市吕剧团”。目前,全团有演职人员5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14人,合同制青年演员20人)。剧团现任团长王智全,书记邹忠利,副团长赵秀敏、刘璇、李祖海,副书记庄立友。主要演员刘璇、赵秀敏、庄立友、颜萍、张守一、张欢、徐传惠、张鑫、朱琨等。剧团的创作力量雄厚,演出设施齐全,十分注重演出质量,能较好地完成剧目创作和演出,并达到一定的专业艺术水平,多次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获奖。为了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减轻群众负担,剧团新购置了大型豪华客车一辆,大型流动舞台车一辆,长年在广大城乡巡回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
建团初期有演职员约40人,几乎全是蓬莱、长岛人。划归黄县后,人员陆续增加,鼎盛时期演职员发展到近百人,可分两个演出队下乡同时演出。六十年代,黄县吕剧团因首演大型古装吕剧《双玉蝉》而誉满胶东。1963年冬首次进青岛市各大剧院,连续演出两个多月久演不衰,所到之处,深受欢迎。永安大戏院、海员俱乐部也破例接纳了县级剧团。春节期间,曾先后五次被编入山东省春节慰问团青岛分团和烟台分团,赴胶东各地慰问驻军,受到省军区首长的高度赞扬。1964年春,应济南军区的邀请,专程赴青岛为朝鲜军事代表团演出《丰收之后》,杨德志等军区首长及朝方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接见了全体演员,并赠送了友谊花篮。
“文革”期间,剧团是重灾区,“戏箱”被烧,损失惨重,人人自危,几乎瘫痪。直至1969年才逐渐恢复正常演出。1970年11月,为普及样板戏,黄县吕剧团改称“黄县京剧团”,招收了大批新学员,原有的演职员也做了部分调整;不久,因京、吕均演,又改名为“黄县剧团”;直至1973年夏,才复称“黄县吕剧团”,部分调出人员又重回剧团工作。
七十年代是剧团的鼎盛时期。剧团吸收了大批新生力量,十分重视业务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著名吕剧音乐家丁博民先生在本团工作期间,在吕剧音乐和吕剧唱腔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如:袁丽娜、高振芳、邹忠利、陈丽娟、张致国等。由本剧团移植并演出的大型吕剧《双玉蝉》、《沙家浜》、《红色娘子军》、《蝶恋花》、《江姐》、《不准出生的人》等全剧,先后被山东省广播电台录音并多次播放,《双玉蝉》还灌制了唱片和磁带发行全国,在城乡广为传唱。
八十年代前后,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吕剧《恋人泪》和大型古装吕剧《香罗恨》参加烟台地区专业剧团戏剧创作会演,均获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989年移植的大型现代吕剧《楝树坡》和1990年改编的《盼子风波》,参加烟台市专业剧团戏剧调演,均获优秀集体演出奖和优秀伴奏奖。剧团曾多次赴青岛、大连、淄博等城乡巡回演出,受到各地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进入九十年代,在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剧团仍十分注重演出质量。每年新排的剧目,都努力做到精雕细刻,为观众负责。1996年移植的大型现代吕剧《红果红了》参加烟台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荣获移植剧目奖、优秀伴奏奖和作曲配器一等奖;1999年移植的大型古装吕剧《红丝错》参加烟台市国庆五十周年专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集体演出奖、优秀集体伴奏奖和作曲配器二等奖。2003年9月,剧团创作的《春暖花开》赴山东博兴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来自18个省、自治区的近50个剧种的64个小戏入选决赛,《春暖花开》获优秀剧目奖(金奖),王天志、邹忠利获编剧奖,吕永纯、李文杰获表演奖;2004年5月,创作演出的小吕剧《信用人家》再次赴博兴,参加第二届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全国报送的剧目多达1000多个,而进入决赛阶段的剧目共有27个剧种的49个小戏。经过5天10场的比赛,《信用人家》以总分第二的优势荣获优秀剧目最高奖—大奖。于04年6月下旬赴湖南长沙参加“金狮奖”第四届全国小品大赛,全国共有30余个参赛队、42个剧目进入决赛。荣获集体演出剧目银奖。赵荣山、邹忠利获导演奖、刘璇获表演奖。
《信用人家》又于2005年7月份参加山东省地方戏小型戏曲新创作剧目会演。又获得了“大满贯”共获得:剧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两名(刘璇、吕永纯)表演二等奖:(赵秀敏)优秀编剧奖:(王天志)优秀导演奖:(赵荣山、邹忠利)优秀作曲奖:(张治国、王智全)优秀舞美设计奖:(高敷强)。《星星跟着月亮走》2007年4月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获金奖并参加颁奖晚会演出。《爱心妈妈》2010年12月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获得一等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