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吕剧——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吕剧艺术成就与发展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曲润海
山东戏剧格局中的吕剧
文革前和文革中,山东的戏看得很少,记得的也就是吕剧《姐妹易嫁》《小姑贤》《胭脂》《丰收之后》《奇袭白虎团》《红嫂》这些。除了一个类似学大寨突出政治的小吕剧外,哪几个是吕剧也不知道。就连赫赫有名的《李二嫂改嫁》也是前几年在常州看的,倒是那个《李二嫂后传》看在先。
真正看山东的戏,是我到文化部艺术局以后,年年看。从我的电脑上查了查,有纪录的演出剧目46个;读过的剧本至少20个,其中刘桂成的剧本9个。看过演出的戏:京剧6个,歌剧舞剧3个,话剧儿童剧7个,五音戏4个,柳子戏2个,柳琴戏3个,山东梆子3个,莱芜梆子2个,豫剧2个,枣梆1个,吕剧最多,共16个,即:《李二嫂改嫁》、《山高水长》、《苦菜花》、《补天》、《军嫂》、《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李二嫂后传》和《李二嫂的新故事》、《石龙湾》、《逼婚记》、《荣辱悲歌》、《海殇》、《楝树坡》、《无品芝麻官》、《小岛风情》、《滩回水转》,我还同招远吕剧团合作移植过我的剧本《崔秀英》。也可以说,我和吕剧有点特殊的交往。
我有一个癖性,就是看了演出或看了剧本,或者游山玩水,或与戏友交往,随手记几句话,押上现代汉语的韵,充作诗词,共267首,大部分书写成条幅。其中看戏的、看剧本的、同戏友交往的,电脑上存下来的诗稿共计108首。写成发言稿,或者只是摘记片段的文字保存下来的,共计33篇(片),其中论及吕剧的7篇(片)。267首中的前163首,陈鹏同志当县太爷时帮助印成了《齐鲁行记》。之后又制造出114首。在所有的诗词中,看吕剧以及与吕剧戏友交往的26首。
这些词句虽然没有什么诗味,却能引起回味。一个突出的回味是:吕剧是在整个山东戏剧格局中生存、发展,成了大器,当仁不让地成为山东代表性剧种的。
既量体裁衣,又创新做大
吕剧名正言顺地作为剧种立于中国戏曲之林,大约百年。中国的百年剧种不少,但并没有都成了大器,有的现在还是“天下第一团”。吕剧却成了大器,遍布山东,原因何在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的剧目从演家长里短的生活小故事发展成能表现社会大题材,从古代题材演到现代题材。既能演《姐妹易嫁》《小姑贤》《画龙点睛》《大唐黜官记》《荣辱悲歌》,又能演《李二嫂改嫁》《苦菜花》《石龙湾》《补天》《军嫂》《山高水长》。古代题材与现代题材相比,现代题材逐渐成了重头,而且更为拿手。山东吕剧院因此成了演现代戏的八面红旗,成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创始团——老八团之一。
演现代戏首要的条件是,要有适合的剧本。所谓适合就是“量体裁衣”。曾经担任过吕剧院院长的剧作家刘桂成,在谈到《补天》的创作时说,《补天》赶上了一拨好演员。我们看到扮演潍坊、青岛、烟台、盲流、小沂蒙、小济宁、小蓬莱的就是一拨大青年、一拨小青年,他们的形象、嗓子都正是表演屯垦戍边的山东姑娘的最佳时期,真是《补天》的天作之合!为剧团写戏,为演员写戏,就是要想到题材、体裁适合哪类剧团、哪些演员演。剧团、演员对路,戏就容易成功。
在好多情况下,专家们都说过,起家于民间艺术的新型剧种,最适合演现代戏。而现代戏中,既有生活小故事,也有社会大题材,而社会大题材演成功了,演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大院团。山东吕剧院就是这样的大院团。
现代戏不仅仅是演当下的现实生活,也表现革命历史时期、建国以来的各个时期,因此,选取哪个时期、哪些重大事件、哪些人物,就需要剧作家乃至领导者的眼力、视角,剧作家就要有胆识,敢于坚持,领导者就要敢于支持。《补天》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好戏。故事乍看有些荒唐,但这是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实事,大事。用现在流行的爱情观来看,是“不道德”的。但从国家民族的命运看,却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即所谓献了青春献终生,把他乡做故乡,使人感慨万千,令人落泪。
《百姓书记》表现的是真人真事、活人活事,难度很大。剧作家没有写王百祥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乃至退休以后,而只写了他带领寿光县委领导班子动员全县开发寿北一段,所选事件能够出戏。那相面识九伯、立誓赌爹娘、各业大送饭、冒雨抢风险、母亲喂饭吃、被查剖心迹等情节和细节,都是写的人,写的人心,因此都很感人,被称为群众路线教育的形象教材,并不抽象、概念。这个戏也许会被戴上“颂左”的帽子。只要创作者们及山东的领导者能坚持和支持,就不会夭折。在演出中进一步磨练,精雕细刻,就会成为一个像河南话剧《红旗渠》那样的优秀剧目。
既保持特色音乐,又博采创作新腔
谁都知道,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重要的标志是音乐唱腔。
有资料记载,吕剧是由黄河三角洲的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来的,兼具戏曲和曲艺两种特色,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剧节目多是民间生活小故事,如《王小赶脚》等。主要乐器是“四大件”:坠琴、扬琴、三弦、琵琶。曲调简单朴实,却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是走乡串村演出。表演形式短小、简单。角色行当以“三小”为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山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角色行当也日趋完善。小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了,就逐步演开了大戏,如《姐妹易嫁》等。1953年定名吕剧后,又进而演现代戏,一个《李二嫂改嫁》,把吕剧推向全省、全国,推向代表性大剧种的地位。于是音乐也逐渐进行改革、吸纳、融会,甚至变异。乐器在“四大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兼收并蓄而成大器是任何一个大剧种形成、发展的共同规律。山东是一个多剧种的省,而且一些剧种是老剧种,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五音戏都有自己的地盘,特别是京剧团山东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限制了吕剧的发展。但是吕剧出乎意料地没有被挤压倒,反而给了她兼收并蓄的方便。她闯出了东营、滨州,立足于济南,又辐射到青岛、烟台、潍坊等不少市县。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吕剧在新形势下要生存发展,还应该继续在剧目、音乐、表演上兼收并蓄。但又要保持吕剧的特色。只要那扬琴声声入耳,吕剧就还是吕剧。
既保护传承代表,又成批培养青年
一个地方代表性的剧种,一定要有代表性的剧团,代表性的演员。代表性的演员省团要有,市县团也要有。还要有造诣较高、合作默契的创作人员: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艺术家。这样,才能不断出好戏,才能不断推出优秀演员,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艺术领域、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占居优势。
吕剧在一百年中,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突飞猛进的发展,由黄河三角洲走向全省,剧团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京剧、山东梆子等。就我这些年看过的吕剧演出,有记载的,除省吕剧院外,还看过济南、烟台、青岛、潍坊、滨州、招远的吕剧演出,我的一些看法,就是从看这些剧团的演出中产生的。
吕剧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演员。我知道郎咸芬的名字较早,但直接看她舞台表演,却是1990年4月在济南看她主演的《山高水长》。她把一个沂蒙山区妇女从青年演到老年,演得恰如其分。当时写了一首日记体诗,其中有“沂蒙山里人,情态演绝了”之句。在2001年7月郎咸芬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又看了中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写了几句表示祝贺:
吕剧繁荣有后劲,郎君弟子有良才。
高静已登文华殿,玉凤折梅回烟台。
在我看来,演员表演艺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就是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文华表演奖没有年龄的限制,郎咸芬主演《苦菜花》,就获得了文华表演奖,真是老当益壮!高静因扮演《石龙湾》中的彩螺,获得了文华表演奖,也获得了梅花奖。刘玉凤则是因扮演《荣辱悲歌》中的丁汝昌夫人而折梅成功。之后梅花奖获得者又有焦黎、吕淑娥。文华表演奖又有龚鲁阳、董家岭。没有赶上机遇而艺术上成熟者大有人在,如李萍就错过了梅花奖的年龄。这样看来,高静可能成为这一批中青年演员的代表人物,我很欣赏的她的唱腔。我也曾给她写过一首“白条”诗《看高静唱戏》:
二嫂彩螺汉奸妇,不幸人生苦煎熬。
圆甜纯正回环曲,唱得抬头直起腰。
其他吕剧团都有获得省级各种奖项的演员。正是有了这些各级剧团代表性的演员,剧团才存在下来并不断发展。因此,吕剧要继续发展,更需要继续培养青年演员,而且是成批抱团地培养。在成批抱团的基础上,推出尖子,去争梅花奖、文华奖。应该清醒地看到,山东的、吕剧的梅花奖演员并不算多!
山东三十年来出戏不少,不只是靠了代表性的演员,更是靠了有一批成熟的创作人员。就剧作家、戏曲音乐家而言,就有翟剑萍、孟令河、李应该、孙悦遐、刘桂成、栾胜利等。正是靠了他们,才不断获得文华奖。他们大都到退休年龄了,然而却正是成熟时期,出高质量作品的时期。因此,要像保护作为非遗传承人一样保护好这一批艺术家。绝不要以为一过退休年龄,就没有用了。
在人才问题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意和政策,千万不要听信“养艺不养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那些不沾边的瞎话!
既保土固本,又开拓交流
吕剧在山东成了大器,也和山东的地理位置有关。山东虽然带个“山”字,但山东的山不像山西的山那样阻隔交通。山东三面临海,黄河、运河贯穿而过,铁路纵横,造成了一批像样子的城市、商埠,这无疑对吕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情况同越剧、黄梅戏极为相似。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成大器于杭州、上海,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成大器于安庆,她们都是沿江、沿路,走商埠,闯码头,立足、创业、发展、兴盛起来的。她们在艺术上都是在保持自己本色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吸纳融会,最后成了代表性的大剧种。
回顾吕剧走过的路,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启示,就是既要守住疆土,保持特色,又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而要继续纵横博采,吸纳融会,与时俱进。作为“非遗”的吕剧,是动态的艺术,要动态的保护,就是要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剧团里,保护在舞台上,也要保护在群众艺术活动中,还可以多家保护,异地保护。绝不可只希望保护在博物馆里!一旦封存起来,珍贵是珍贵了,也就没命了。我以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有出路,才有生命力。创新是积极的保护。
艺术是要奉献给全社会的,艺术创新不可能封闭在小圈子里进行。需要经常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外面交流,吕剧要有一个大肚皮。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大的天地,艺术上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我看到吕剧的获梅花奖的演员只有四位,而且三位在省吕剧院,其他吕剧团怎么就不出去闯闯?是不是觉得自己在表演上缺东西,不敢去较量?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尤其需要在表演技艺上横向兼收并蓄一些东西进来,为我所用。
除京剧外,全国还有一批跨省区的剧种,例如豫剧、越剧、黄梅戏以及梆子戏家族。这些剧种所以能够跨省区,都是同商业活动相联系的。京剧的形成,徽商起了重要作用。梆子戏的流播,同山陕商人的活动分不开。山陕商人所到之处都修会馆盖戏台,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当今一些重大企业,大力支持体育活动,人所共知。如果吕剧也能像体育活动那样受到大企业的冠名支持,必定会推动吕剧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