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17岁的青涩少女到79岁的耄耋老人, 郎咸芬在吕剧表演艺术道路上整整走过了62个春秋。这62年是吕剧艺术发展的62年,也是她献身于舞台和观众、履践艺术使命的62年。郎咸芬说话时仿佛也会带有些许吕剧的唱腔,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举手投足间很自然地流露出艺术家特有的气质。

吕剧已融入她的生命。

“深入生活才能贴近人物”

1952年,郎咸芬被调入山东省吕剧院成为一名专业吕剧演员。不久,组织安排她出演《李二嫂改嫁》中的寡妇李二嫂。这对于年仅17岁、从小在城镇长大的郎咸芬来说,很是为难。“当时,我真是麦苗韭菜分不清,什么叫打场,什么叫上鞋,一概不懂。”朗咸芬回忆道,第一次彩排演出后,编剧看了直摇头,说她演得不像农村妇女,更不像个寡妇。

郎咸芬在表演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农村生活的经历。于是,组织安排她和剧组到博兴县闫家坊村体验生活,这一呆就是3个多月。村干部特地找到村里的一个寡妇刘大嫂和郎咸芬同吃同住同劳动。隆冬腊月里,郎咸芬每天早起帮刘大嫂扫院子、挑水、拉风箱。渐渐地,刘大嫂才与郎咸芬亲近起来,给她讲自己的不幸遭遇。“我这才理解了寡妇受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找到了李二嫂的影子。”

两个月后,重排的《李二嫂改嫁》在济南大观园上演时引起轰动,很多人拿着铺盖卷连夜排队来买票。1954年9月,《李二嫂改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一炮打响,最终获得了包括导演、舞美、剧本等的所有奖项,郎咸芬获得最佳表演奖。1957年,该剧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当年的电影百花奖,郎咸芬因此红遍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的成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必须深入生活才能贴近人物。没有深入生活,哪里能体会到寡妇的心情啊?”郎咸芬坚持体验生活,演《山高水长》中的薛逢春时,她曾三下沂蒙,到人物原型的家乡,听薛逢春的大儿媳妇讲婆婆的故事;61岁,郎咸芬出演《苦菜花》中的冯大娘时,她又多次跑到冯家镇,听当年和冯大娘接触过的老人讲冯大娘的事迹。后来,郎咸芬得知冯大娘的亲闺女冯娟子在烟台,她又赶到烟台,了解冯娟子眼中的妈妈是什么形象。1998年《苦菜花》获第八届文华大奖,而郎咸芬则凭借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位居文华表演奖榜首。

“搞艺术不认真绝对不行”

从《李二嫂改嫁》到《苦菜花》,除了深入生活,郎咸芬将自己成功的另一因素归结为勤奋与刻苦。“我天赋并不好,但是对艺术我很执着,人家练五遍我就练十遍。”

郎咸芬在62年的演艺生涯中始终坚持做到两点:一进排练场,从不穿自己的服装;一进排练场,与戏无关的事一概不听。“《李二嫂改嫁》我演了几千场,到50岁才不演了。那么熟的戏,晚上7点钟演出,我3点半就开始化妆,快5点吃点东西垫垫肚子,然后早早穿好服装,找个谁也找不着我的地方,从头至尾把戏再背一遍。”郎咸芬告诉记者,不管是台前的戏还是幕后的戏,她都要仔仔细细再想一遍。“李二嫂在碾米之前干什么了?她挑水去了,把水缸都挑满。然后呢,赶紧碾米去,别耽误做饭……”

正是凭着这股认真执着劲儿,郎咸芬成就了她在吕剧艺术上的辉煌成就。40多年了,无论寒暑,郎咸芬都得带着护腰,“年轻时练功练得太猛了。”如今,77岁的她依然坚持练功。早上5点半起床,先到院子里练50分钟左右形体,吃完早餐再练1小时嗓子。只要天气允许,这是她每天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功课。

“现在,我还带了14个学生,我得经常给她们示范呀,所以自己必须每天练。”朗咸芬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科技再发达,网络再进步,作为戏曲演员,还是得每天一招一式地练。“搞艺术不认真绝对不行。演员首先要对观众高度负责,要把戏演得逼真,使观众觉得‘对了,这就是那个人’。”

“我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

近年来郎咸芬考虑得更多的是吕剧的未来。“一个剧种、一个剧院团要想为自己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首先要做到‘五好’:好剧本、好导演、好音乐、好演员、好舞美。好剧本可以花钱买,好导演、好舞美也可以花钱聘,但音乐作曲和演员则必须我们自己来担当。所以,吕剧的兴衰,关键在于音乐作曲和优秀演员的培养。”郎咸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要树立培养精品演员的意识。

此外,吕剧也要注重创新,在音乐、表演、内容等方面有所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艺术门类都在丰富完善,竞争相当激烈,吕剧不创新就会被淘汰。”她告诉记者,《苦菜花》的唱腔就比《李二嫂改嫁》的唱腔要丰富,最近一个版本的《李二嫂改嫁》在情节内容上也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尽管如此,郎咸芬强调:“创新不能离开基础。比如把吕剧的四平唱成歌曲,那绝对不行。”

艺术永无止境。戏也必须不断地打磨、丰富。“你现在再叫我演李二嫂、冯大娘,我会有新的看法、新的理解。”郎咸芬坦言,自己现在都不敢看1957年拍的电影《李二嫂改嫁》了。“很多遗憾之处,没法说。很多细节,我现在不会再那样处理了。”

直到现在,郎咸芬每天都还在琢磨戏,以至于她在济南生活了62年,除了陪外宾去过一次大明湖,都从未去过趵突泉、千佛山等景点,更没有去逛过街。她觉得太浪费时间了。“专业就是我的生命,我现在为吕剧而活着。”

“回顾我这一生,没有党的培养,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与厚爱,就没有我郎咸芬的今天。作为老演员,我现在想的只有四个字:感恩、回报。吕剧是来自民间的艺术,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太喜欢吕剧了。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唱下去。我要为老百姓唱一辈子。”

记者手记

在电话中与朗咸芬约采访时间。她跟记者商量,“周六下午3点半行吗?我这一辈子都是5点半起床,活动一会吃完早饭就要练嗓子。上午时间太紧张了。中午我必须吃点安眠药,好好睡一觉。”这就是一位77岁老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郎咸芬坚持了近62年。

1954年,郎咸芬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一炮走红后,1956年随全国人大代表团首次出访东欧六国。当时,郎咸芬是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周总理在莫斯科接见了全体代表后,语重心长地对郎咸芬说,一是演好戏先做好人;二是要学习,戏曲演员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三是戏曲演员要练功,一天不练不行,所以干这个工作要晚结婚,少生孩子。

此后,郎咸芬一直践行着周总理的嘱托。无论寒暑坚持每天练功;眼睛不好,让老伴每天给她读报,听新闻联播;29岁结婚,只生育了一个孩子。为了排练《沂河两岸》,郎咸芬将不到100天的女儿送回潍坊,直到12岁才接回济南抚养。她内心对女儿很愧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母亲应尽的责任。“但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吕剧。”

如今,除了教学生,郎咸芬还兼做山东省吕剧院艺术总监。吕剧院里的每一出戏她都要亲自到场,并且毫不客气、毫无保留地指出来哪些地方演得不好。吕剧院的学生们都说:“我们又怕郎老师来,又盼着郎老师来。”郎咸芬看得太认真太仔细,点滴不露。郎咸芬说:“我得对艺术负责。”

可以说,郎咸芬为吕剧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她觉得自己所做的都理所应当,“党给了我很多荣誉,这一切都应当归功于党的培养。”她说,自己是快80岁的人了,干大事是不行了,但是小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

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