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看了两个稀有剧种的戏,一个是唐剧,一个是闽剧。
所谓稀有剧种,就是这种地方戏大受地域局限,专业剧团数量极少。如唐剧,在唐山地区只有一个唐剧团。而昨晚看的闽剧,也仅能见于福州及其附近三四个县,剧团寥寥无几。如今外地稀有剧种送到家门口,让我开了眼界。领略稀有剧种的风貌,首先是看它的技术资源及其构成。我国戏曲在清朝中叶皮黄兴起之前,昆山腔、弋阳腔、青阳腔非常流行,如今纯粹的弋阳腔已经听不到了,而流播于闽东的闽剧声腔,则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弋阳腔的余绪。
闽剧的表演也很有特色。昨晚演出《贬官记》的几位丑行演员,动作很机械,夸张得像木偶。戏曲舞台表演动作的起源恰在于木偶戏,而福建是提线木偶的故乡。昨晚在现代化艺海剧院听闽剧,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怀古之情。至于唐剧,由于方言还能听得懂,不必常看字幕,因此得以更多地关注表演。我在唐剧的旋律中听到了评剧和东北二人转的因素,可见这个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采取了“拿来主义”。唐山话虽属北方语系,但风味独特。就像已故喜剧小品名家赵丽蓉说话的味儿,有一股乡土气,北方人称之为“侉”,很适合表现民间的俗文化。地方戏在内容上,往往注重挖掘当地的题材,展现当地的民俗。唐剧《人影》,写的是唐山皮影戏艺人的生活。过去皮影戏班常常以打对台方式进行赌博,输家要赔牲口甚至赔人。我们在《人影》中,看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看到了清末民初唐山民间的生存状况,看到了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的“阵痛”形态。我们也在“戏中戏”里,看到了一点唐山皮影戏的风采。
地方戏有认识价值,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引进地方戏时,总有人担心票房赔本,其实不必。上海滩五洋杂处,各地人对自己的家乡戏的到来,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我观唐剧时发现四座许多河北人,观闽剧时又听周围人等以福建话交谈。除此以外,来看戏的还有许多本市的戏剧圈内人。上海是个文化城市,关注戏曲文化的人,其绝对数量也不少。因此那些稀有的地方戏剧种,每年轮换着到这里来展演几场,只要组织得法,应该没什么问题。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精彩。(翁思再)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