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文艺舞台的“信息窗”,既呈现近年本市有价值的新作,也向上海观众展示外地的创作成果和文艺改革的新经验。当本届艺术节进入尾声阶段时,我们回首已经展演过的戏曲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悦耳动情
你能设想戏曲中出现流行歌曲《真的好想你》吗?昨晚在美琪大戏院的舞台上,广州粤剧团演出的《花月影》中,就这么做了。它妙就妙在不露痕迹,似乎此情此景就出此旋律,使观众既感耳熟又觉新颖,惊其与粤曲“嫁接”得天衣无缝。《花月影》是本届艺术节戏曲演出中的亮点。它描写清代一位正直而富有才情的军官林园生(梁骏声饰),因官场腐败而蒙受委屈。他与一位梨园歌女产生爱情,却又在爱情和功名不能兼得时,一念之差选择后者。由粤剧艺术家倪惠英扮演的歌女采薇,在不愿卖身事贼,又对爱情绝望之际,以一死表示抗争。林园生痛悔不已,丢却乌纱帽后,毅然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全身心与戏子为伍,向梨园贡献自己的文采。与陈薪伊执导的其他新戏一样,该剧特别注重音乐表现,强调抒情,突出戏曲“唱”的功能。倪惠英显然受过良好的声乐训练,把美声和粤曲的传统唱法熔于一炉,圆润雅致而新意盎然。这出戏传递出来的新信息还体现在它的配乐上,观众在听觉上感受到的是一个交响乐队,有大小提琴、竖琴和木管等形成一个多声部配器的织体,很有立体感。然而在侧幕担任伴奏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乐队,包括胡琴、板鼓、锣镲、扬琴、琵琶以及萨克管、大笛等吹奏乐器,却不见小提琴和竖琴等。原来这出戏采取现场伴奏和先期做好的交响配乐相结合的办法,二者之间的衔接、过度十分自然,致使该剧的音乐中西结合,既大胆而又呈现出粤曲淡雅特色基础上的和谐。在现代音响设备的帮助下,小乐队“奏”出了大效果,适应了青年观众的审美习惯。
难得一见
除了广东粤剧之外,这次我们还观摩到了闽剧《贬官记》、唐剧《人影》和川剧《激流之家》,这些都是平时在上海难得一见的。流传于闽东的闽剧声腔,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弋阳腔的余绪,颇有认识价值。《贬官记》的几位丑行演员,动作很机械,夸张得像木偶。戏曲舞台表演动作的起源恰在于木偶戏,而福建是提线木偶的故乡。观赏闽剧使我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怀古之情。唐剧《人影》,写的是旧时代唐山皮影戏艺人的生活。皮影戏班以打对台方式进行赌博,输家赔掉了女儿。我们在《人影》中看到了清末民初唐山民间的生存状况,看到了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的“阵痛”形态,还在“戏中戏”里,看到了唐山皮影戏的风采。唐山话风味独特,就像赵丽蓉演小品所操的的语言,有一股乡土气,适合表现北方民间的生活。无独有偶的是川剧,用的是成都官话,犀利、诙谐而独有韵致,表现出四川人特有的那种机智。第一次出现在上海舞台的唐剧对本市观众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剧种,一些专家还从中认识到了舞台上的文化形态同语言的关系。
争奇斗艳
在本届艺术节上,两部越剧也颇有观赏价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游与唐琬》是名剧新演,精益求精,而上海越剧院的《家》更是探索开拓的结晶,无论是改编名著的角度,还是男女合演的方向,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除此之外,沪剧、昆剧、淮剧等多部佳作都强调了一个“新”字,新题材,新样式、新唱腔——人们在击节赞叹的同时,惊喜地发现,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仅不会衰退消亡,而且正以充满活力的步伐积极迈进新时代。(记者 陈竹)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