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评剧团

丰润区评剧团系区属定额补贴集体事业单位。自其1942年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人民群众的厚爱下,坚持排好戏、演好戏、送好戏,艰苦创业,励精图治,走过了60年光辉而漫长的征程,不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充分发挥了“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打击敌人、鞭挞丑恶”的重要作用,为弘扬评剧艺术、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被农民亲切的称为“庄户剧团”。

剧团流动舞台大篷车

在烽火中诞生——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打击敌人
丰润评剧团的前身,为丰润县抗敌宣传队,于1942年初在丰润县(今丰南区)爽坨乡的杜梨庄成立。当时宣传队员有二十余人,有中共丰润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成立初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宣传队在经费、剧本、导演、服装等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队员们不要任何报酬,坚持自排自演,先后编演了《送子参军》、《送夫参军》、《枪毙国栋》、《血泪仇》、《挖沟》、《苦中苦》、《洞房劝夫》等优秀剧目,为鼓舞“中华儿女有勇气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团结起来打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场演出后,都有许多青年报名参军,当场戴上大红花,换上军装,开赴抗日前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传队人员达到四、五十人,演出范围进一步扩大,活跃在唐山铁路南北沿线,路南至李八熬、曾家湾,北至榛子镇、票园一带。

1946年,国民党进行疯狂大扫荡,剧团一度被打散冲垮,许多演员只好到外地搭班谋生。

1947年11月,县政府重新恢复宣传队。1948年初为加强对宣传队的领导,派干部王恒任队长,刘祥任指导员。这期间,宣传队主要是配合县委、县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搞时事政治宣传,活动范围除本县外,还原至滦南、乐亭等地。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艰苦创基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鼓与呼

1949年,全国解放。宣传队随县政府从稻地迁到胥各庄,进城调整、充实,组建了丰南县新生剧社。张艳云、花玉舫、鲜灵花及秋月香、雷桂美等成为剧社主要演员,剧团整体实力得到加强,新排了《狸猫换太子》、《呼延庆打擂》等连台本戏,同时新生剧社改为售票演出,演出效益进一步提高。
1952年,新生剧社改称丰南县评剧团。通过加大演出场次,剧团收入已有盈余,购置了发电机,建立了简易剧场,从此,剧团进入了稳固发展时期。
1955年,丰南县评剧团改建为丰润县实验评剧团,在唐山地区最早实行了演员工资制。
1956年,丰润实验评剧团改为丰润评剧团。
1958年9月因区划变动,丰润县评剧团改为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成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剧团的领导。1961年丰润、丰南两县分开,剧团分到丰润称丰润县评剧团。从1958年到1966年剧团先后排演了《白蛇羡慕公社好》、《可以名单》、《凤双飞》、《江姐》、《八女投江》、《夺印》、《李双双》、《丰收之后》、《雷锋与红领巾》等十几部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鼓于呼,剧团也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阵容扩大,演出有了积累,改善了剧团演出条件。《丰收之后》、《结婚前后》、《一匹马》等剧目成功参加了唐山地区文艺调演,获得好评。1965年丰润县评剧团被评为省“四好剧团”。

浩劫十年——惨淡经营,维系生存

“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首先受到洗劫,演出场次很少,收入微薄。尤其是1967年,造反派将所有的服装每有一份分掉,八千瓦发电机连同马车也一同买掉,演职员的工资只有靠国家补贴,剧团又一次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丰润评剧团依然排演了《四合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现代评剧,在服务政治的同时,维系了自身生存。文革中后期,创作演出了大型评剧《潘家峪》,改编演出了评剧《艳阳天》、《风华正茂》和《小八路》等剧目,演出原至山海关、昌黎等地。1975年整顿后,又编创了《山花向阳》、《长岭战歌》、《园丁之歌》等剧目,并参加了省、市戏剧调演。“十年动乱”没有冲垮丰润评剧团,关键是有一批对评剧艺术执桌的演职人员,从而使剧团度过了这场浩劫。

沐浴春风接受洗礼——与时俱进弄潮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文艺界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丰润评剧团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迎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先后恢复上演了现代戏《夺印》、《李双双》,新排了《八一风景》、《蝶恋花》、《秦香莲》、《白蛇传》等现代和传统评剧,演出收入剧增,年突破了十万元大关,演职员生活个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剧团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1983年《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对该团长年坚持送戏下乡的先进事迹作了报道,赢得了“农民剧团”的亲切称号。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种文化的碰撞,戏剧受到重大挑战,演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市场大潮的冲击,丰润评剧团领导班子和演职人员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以变应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坚持“二为”方向,把欢乐带给山乡的经理念,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创新演出内容,更新演出方式,以其精彩的演唱和良好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牢牢占稳了农村演出市场。几年中,他们先后排演了大型现代评剧《老子、儿子、票子》、《班魂》,修改编演了《清风亭》等优秀传统剧目,其中《老子、儿子、票子》荣获了“省五个一”工程奖,并晋京演出。每年演出场次都在500场以上,演出不仅遍及全县,而且原至京、津、唐、秦、承德等地,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为展示丰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宣传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的研究成果,该评剧团精心编排了历史评剧《曹雪芹》,为建团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用忠诚铸就成功——好戏连台步步上台阶

《曹雪芹》一剧荣获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等多项大奖后,又荣获第六届河北省戏剧节多项大奖和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并做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晋京演出。同年12月12日,庆祝《曹雪芹》演出成功暨纪念丰润评剧团建团60周年会议隆重召开,丰润区委、区政府为评剧团荣记集体二等功,同年对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

2003年创排了评剧音乐剧《圣洁的阳光》荣获了第六届河北省戏剧百花奖。同时,红楼梦系列评剧《刘姥姥》进入创作阶段。

为提高演职员整体素质,剧团领导积极为演职员追求上进拜名师牵线搭桥,其中该团副团长董玉梅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杨京拜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刘福仙拜评剧名家李秀云、李焕霜、李朋念、郝春红拜评剧名家洪影、刘智勇拜评剧名家高金元之后,演技都有显著的进步,剧团演出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2004年《刘姥姥》一剧经过两个月精磨细练,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一亮相,便得到了专家、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誉,也成为媒体报道的亮点。在于22个国家、省、地市级剧团同台比拼中,《刘姥姥》以总分第二荣获优秀剧目奖,并囊括了其他单项的全部奖项,被评论家称为:团小戏不“小”,好剧实践来。

丰润评剧团始终与时俱进,在不断变革中创新,用对事业的饿无限热爱和忠诚,坚实地书写历史,铸就着一次次成功。

结束语
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走过了沧桑的60年,之所以她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生不息,最为关键的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二为”方向,扎实苦干,锐意进取。我们坚信丰润评剧团只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一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