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评剧李刘鲜三派(李金顺,刘翠霞,鲜灵霞)

最近时常在网上看到有关评戏传承的代数问题,我想的想法是男旦是第一代,李金顺,花莲舫是第二代!老白,爱莲君,刘翠霞,小桂花等等是第三代!第四代才是鲜灵霞,六岁红,莲小君 小白等等。

通过这个分代就能看出,李金顺更早于刘翠霞,李金顺的唱腔是承上启下的去传承和发展了评戏的唱腔!而李派的特点是咬字狠,板眼清晰,唱腔的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强!其实李金顺的唱腔还是粗犷,豪放的奉天落子的唱腔。因为有如此特点所以在表示人物上略有欠缺比如说《杜十娘》“一闻此言大吃一惊,好一似凉水浇头我的怀里抱着冰”结尾惯用拖腔,掺杂着垫音,用虚字(这个,那个)多用颤音来表达悲伤的情绪,前慢板后转二六板,其中包含了男旦的优秀传承还有李金顺的创新,这个慢板转二六班到现在都是评剧惯用的板头格式。

再比如《红娘》这出李派花旦戏,“小红娘迈步走上楼堂,瞧见了我们小姐在床上躺”这段快二六板,其中用疙瘩腔,小跳跃式的唱法,还有“咧”这些男旦时期唐山落子的唱法,中间用的半说半唱的来提现一个小姑娘的性格,但结尾还是李派特有的结尾,抑的去唱。我觉得这就是李派的创新,创新这个词不是现在才有的,在评剧的老祖宗们就懂的了这个道理,而且运用完善堪称完美,不像现在什么《新马寡妇开店》那是什么玩意?连个玩应它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给一帮捧臭脚的人一个捧臭脚的机会。曾经有人说李派的这段《红娘》更像是烂菜花的唱,我其实特想问你,您耳朵里塞了什么毛了?不想掏掏就干脆剁了,大家伙还都省心了。

下面说刘派,我之所以说刘派的东西很多都是借用李派的唱法,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唱腔中的小颤音,但最为明显的却别是刘派的尾音全部都是往上扬的基本上结尾都落在“5”或者“6”上,也在李派的基础上丰富了唱腔的流畅性,表达人物更加丰满。虚字的特点也保留了一部分。

如《赵五娘寻夫》有一段骂书房这段就是典型的刘派唱腔,‘一见不禁怒满怀’板后起腔很容易就能听出往上扬的感觉!尤其是怀那个字往上扬的感觉最明显!这就是刘派的特点!刘派的尾音基本上都是往上扬的!这段的落板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该也不是该啊’后面的那个哭迷子!每一个字都是先升在降最后再升!“君不君臣不臣···’这几句数板一气呵成!结尾“在世上无父母你是怎么样为人,强人啊”“是”字开始降调,到“强人啊”的甩板往上升,最后还是落在“5”上!

再说《打狗劝夫》“未从说话泪婆娑,尊生老爷听民说”其中“民”字的垫音就是运用了一个小颤音!虽然是二六板,上下句倒腾的唱,但是每句唱腔虽然结构一致,但是细节处理上每一句都是不同的。“这个,那个”这些小虚字的处理更加了韵味的浓厚,后转快板,刘翠霞的快板最值得听,字字清晰,节奏紧凑。

鲜灵霞是刘派,李派(李派也可算作奉天落子)之后大口落子的又一代表!她完全继承和发展了李派和刘派的艺术精粹,并结合她自己特有的嗓音创出了鲜派唱法,乃至现在的天津卫大多都是宗刘学鲜,当然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嗓音条件,但更多是鲜派保留了刘派,李派的精粹。

先说《杜十娘》。这段起唱就很高“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两个眼起唱到“言”“惊”的时候就上了一个半眼了(甚至更高)后面是快二六的板式!“杀了人的天爷啊”把杜十娘的失望,悲愤,不甘表现的淋漓尽致!到“面带笑容”的时候又把那种无奈那种悲伤的感觉展现的十分完美!相对于李派的《杜十娘》无疑是在人物上得到了更加的丰满和情绪上的渲染,但李派的抑扬顿挫的唱法依然得到了保留,小拖腔和垫音也得到保留!而落腔基本上都在“5”上,个人认为这段其实就是李派,刘派完美融合的一段,也就是鲜派的代表唱段!

而李派特色较为明显的段子《哭井》,刘派特点明显的段子就是《井台会》

所以个人认为,刘派只是借鉴学习了李派的一些特色,而鲜派则是继承了李派和刘派创出了鲜派!其中李派的特点是粗犷,豪放,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刘派的特色则为抒情情绪强,唱腔流畅,尾音,结尾都是扬的唱的。而鲜派则是这两派的优秀特点的集中!但是依然是李派,刘派,鲜派!鲜派同样也代表不了其余两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