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顺是评剧早期天津著名的女伶,她在继承早期男旦艺人唱腔的同时,吸收卫梆子、京韵大鼓等曲调创造性地发展了评剧旦腔,与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女伶们一起开创了评剧女伶艺术,在评剧音乐史上她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但是关于她的出生年代,在评剧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即1896年说,和1902年说。下面是我16年前发表的一篇关于李金顺出生年代的文章,文章的内容也收入了我的《评剧音乐史》中。近些年来我发现在评剧史著述中仍然有一些人在采用1902年说,我以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这里将拙文再次发出,希望大家关注李金顺的出生年代问题。

李金顺生年考辩

陈钧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评剧史研究中,关于早期著名女伶李金顺的出生年代只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胡沙同志在《评剧简史》中提到的,李金顺出生于1896年。八十年代初期,天津市的个别研究者对此又提出了另外一说。这就是李金顺出生于1902年。先是李英斌同志在《评戏在天津》一书中正式运用了这一说。而后,《中国戏曲志·天津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天津卷》也分别采用了此说(当然对1896年说也未做否定)。同时,王林同志在有关文章以及后来出版的《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一书中,也采用了1902年说。此外,以天津市人民政府名义在天津长虹公园内为李金顺等评剧四大名人所立的纪念碑的碑文上,也刻上了李金顺生于1902年。这种观点在天津的大量运用,影响了各地评剧史研究者。北京市、河北省、东北三省有关评剧史的文章和著作中,不时可见李金顺生于1902年的说法。如是,在评剧史研究中形成了两说并存的局面。

在史学研究中,两说并存乃至诸说并存本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这却需要有一个前提。即诸说的存在都要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各种说法作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都要与历史发展的逻辑相吻合。亦即在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说法都必须能自圆其说。因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必然要与其周围的相关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历史研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都要经受该事物历史发展客观过程的检验。哪些说法能够经受这种检验,它就取得了存在的合理性。否则,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那么1902年说的存在是否具备这种合理性的前提呢?我以为回答是否定的。下面我们对1902年说进行初步的剖析。

一、1902年说的由来

李金顺生于1902年的说法,是由天津评剧院孙伟、赵玉兴二同志在八十年代初,对评剧艺人李宝顺、张永祥采访后,由老艺人回忆和推算得到的。1989年当我对此说提出疑问后,据说赵玉兴同志又采访过其他评剧艺人。但是这些采访的结果均不能为1902年说提供出评剧史上的任何相关证据。因此它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理论研究应当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应当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调查是研究的第一步,它虽然很重要,但也还只是理论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对资料的占有很重要,但是对占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这一研究过程,即便占有大量资料,资料价值再大,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1902年说作为一个调查材料,占有者并未对其进行科学地、审慎地分析和处理,只是轻易地相信了调查对象与李金顺之间的所谓“亲属”关系。他们盲目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又盲目地抛出了这一观点。由此造成了在李金顺研究上的混乱。而许多评剧史研究者也轻易地、不加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观点。这同样是造成李金顺研究中出现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我以为,在历史研究中,任何一个事件或一种观点,都必须在历史的坐标找到自己真实的、合理的位置,都必须符合该事物的历史发展逻辑。否则肯定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将1902年说放入评剧史的坐标中加以考察,看看其是否真实。

二、1902年说的谬误

1.与花莲舫的年龄差及拜师学评戏时间的错误

由于李金顺卒于1952年,因此在评剧史研究中,关于李金顺的材料大多出自其他艺人的回忆。就李金顺生年而言,胡沙同志于1956年采访花莲舫时,李刚刚去世4年。人们对她还记忆犹新。花与李是同代演员,同时拜同一老师学评戏。后来又一起合作演出。她们之间的了解应当是较多的。而且花莲舫的谈话与评剧史中的相关事件是基本相符的。因此,我以为花莲舫的谈话是比较可信的。

花莲舫曾说:“金顺比我小三岁……”①她又说:“我和李金顺是一个师父。我们的师父是艺名东发红的莲花落演员……我并不是第一个女演员,李金顺比我还早学半年评戏。”②花莲舫生于1893年,那么李金顺小花3岁应当生于1896年。花莲舫学评戏在1912年,其时19岁。③那么李金顺与花莲舫几乎同时拜师学评戏,应是16岁左右。④按1896年说,从花、李二人拜师学评戏的时间上看,她们二人的年龄差3岁是对的。如按1902年说,李金顺16岁学评戏当在1918年。这样,花、李二人同时学评戏是不可能的。而且1918年花莲舫已25岁,她比李金顺不是大3岁,而是大9岁了。在这种情况下,李金顺比花莲舫早学半年评戏更是不可能的。显然1902年说是错误的。

许多采用1902年说的评剧史作者也大多发现了,这一观点与评剧史中某些事件在时间上是有明显出入的。于是他们在文章中故意模糊李金顺拜师学评戏的时间,尤其不敢涉及花、李二人的年龄差,以及在学评戏事件上花、李二人的相互关系。他们一般只说李金顺16岁学评戏。如有的评剧史著述中说:“十六七岁的李金顺深深爱上了这一新兴起的艺术,先从贾兰亭、刘宝山,后从孙家班创始人孙凤鸣(艺名东发红),由原来学唱大鼓书又改行学了‘落子’”。⑤有的书中则这样写道:“十六岁拜孙凤鸣(东发亮)为师,又先后受到贾兰亭、刘宝山、夏春阳、倪俊声、董瑞海等人教益。”⑥有的评剧史作者似乎感觉到了在李金顺学评戏的问题上无法回避与花莲舫的联系,想在书中加以弥补,于是将她们学评戏的时间略去不谈,却这样写道:“李金顺与花莲舫几乎是同时学艺,后来又都从孙凤鸣(东发红)学戏。”⑦这样反而弄巧成拙、漏洞百出。按1902年说,李金顺应比花莲舫小9岁。如果花莲舫10岁前后开始学艺(不是学评戏),那么李金顺顶多两三岁,说她们二人同时学艺,岂不荒唐?!

五十年代出版的《评剧唱腔选集》第一集中介绍李金顺时写道:“李金顺亦为评剧早期女演员,1917年左右已在天津享名。”(刘吉典、马可执笔。此说想必非无稽之谈)但是如按1902年说,李金顺16岁学评戏当在1918年,在此以前李便享名于津门似乎不太可能。

南孙班在津收授第一批女徒的时间为1912年。李金顺、花莲舫是南孙班在津收授的第一批女徒中之最早的。这两点不但是早已被评剧史学界所公认的,而且也与花莲舫的谈话相吻合。那么李金顺拜艺名东发红的莲花落艺人(请注意,花莲舫只说其师为艺名东发红的莲花落演员,而“东发红”是孙凤岗,而非孙凤鸣)孙凤岗学评戏的时间为1912年。此时李金顺16岁也应当是不错的。因此1896年说是正确的。1902年说是错误的。

2.学梆子时间的错误

天津的评剧史著述大多认为李金顺在14岁时曾向魏联升(元元红)学河北梆子。⑧如有的书中写道:“将十四岁的金顺卖给同乡魏联升(陶河人,离王庆坨西十二里地,魏艺名小元元红)学秦腔(当时河北梆子尚称秦腔”。⑨有的书中写道:“十四岁时,李金顺经人介绍,立字据跟同乡魏联升(小元元红)学秦腔。旧社会找私人学戏,一种是交月规(每月交学戏的费用。俗话说:‘拿钱买艺’,这是有钱人家学戏玩票);一种是立师徒契约(在一定年限内学生有了收入按规定的比例,如数酬敬师傅)。后一种虽有卖身的性质,但师傅为了早进收入,能尽快使学生成材,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选这条路。李金顺跟魏联升学了一年秦腔……”⑩按这种说法,李金顺学梆子时必与魏联升订有一定时间的契约。但据《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载“魏在青年时代,私生活不够检点,宣统三年,曾因案发,在天津被押令游街。民国二年(1913),又因持械伤人被捕,时有专工武生的女伶何翠宝,因惜魏之艺术前程,毅然以大洋六千元标价,自卖于山东伶界头面人物董茂卿,以卖身所得赎魏出监。魏从此痛改前非,不近女色,并携眷去东北,以哈尔滨为基地,鬻艺于东北各地,偶而到津献艺,演毕即离去。”⑾按1902年说,李金顺14岁学梆子当在1916年。此间魏已赴东北,“偶而到津献艺”,也是“演毕即离去”。不可能以立约的方式来教授李金顺的。李金顺向魏联升学梆子是真实的。按1896年说,李金顺14岁学梆子当在1910年。此间以立约的方式向魏联升学梆子才是可能的。从这件事也可看出1902年说是错误的。

3.学京韵大鼓时间的错误

评剧史著述中大都谈到李金顺在学梆子一年后又改学京韵大鼓。有的书中更具体写道李金顺“学过《闹江州》等段子,当时都是学刘宝全、张小轩的唱法。”⑿我以为如按1902年说,李金顺15岁学京韵大鼓当在1917年。此间刘派京韵大鼓虽已形成,但是它与落子馆中所唱的京韵大鼓在唱腔上和风格上却有着极明显的区别。刘宝全的京韵大鼓以“铿锵、雄健、高亢、帅脆”⒀见长,并且以说唱结合为特点。落子馆中女唱手们演唱的京韵大鼓,无论在声腔和唱法上基本遵循胡十的路子和风格。娱园老人曾在《鼓人的派别》一文中写道:“胡十所传,即津派,前清时各坤书馆歌姬所宗者是也。”在同一文中娱园称胡十的演唱“行腔平直稳当,无高下徐急之别”。这在我所见到的几张清末落子馆女唱手王红宝、王宝翠、陈银如等演唱的京韵大鼓唱片中均得到证实。就我对李金顺早期唱腔研究来看,李在评剧唱腔中所吸收的京韵大鼓也是这一派大鼓,而绝非刘宝全的大鼓。因此说李金顺学的是刘宝全、张小轩的唱法是没有根据的。李金顺是“在坤书馆向葛春兆学唱京韵大鼓”⒁的。李及其同时代一大批评剧女伶所学唱的,以及在评剧唱腔中所吸收的京韵大鼓,都是在刘派大鼓形成以前就流行于落子馆中的京韵大鼓。这在我对评剧早期声腔研究中是极明显的。可见李金顺学唱京韵大鼓的时间应当早于1917年,而且不可能学刘派大鼓。因此,1902年说在李金顺学唱京韵大鼓这件事上也是极不可靠的。

4.从文字记载的推断

天津《大公报》民国十一年(1922)12月13日曾发表署名箬翁的《半班戏话》(二)。文中提到“民国五年以降,坤书馆中之女半班角色,为生计计,牺牲身份,出赴半班戏园演唱”。民国五年为1916年,这大约为天津最早有女伶在专演蹦蹦戏的戏园中演唱的时间了。此文在后面又写道:“演半班之坤角,远日者赵湘云、于翠娥、藕香别墅、金玉亭等。固早风流云散。而近日名噪一时者,当以李金顺、花莲舫、韩艳福惟最著云。”初看这段文字,似乎使人感觉李金顺、花莲舫在评剧女伶中不是最早的。但是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远日者”,是指最早在半班戏园中演唱的女伶,而非最早学唱评戏的女伶。因为从1912年起有许多女唱手开始学唱评戏了。但她们主要还是在落子馆中演唱。女子抛头露面在戏园演唱,在当时还是有伤大雅的。女唱手在落子馆中演唱,按惯例是分文不取、纯系白唱的。因此有些人才“为生计计,牺牲身份,出赴半班戏园”。后来,落子馆中也出现了秘密拿份的所谓“袖里吞金”,一些出名的唱手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所以有些红唱手就长期在落子馆中演唱了。⒂如李金顺最初就在“义顺”唱,后来又在“群英、同庆、华乐”等落子馆中演唱。上述引文提到的“远日者”中,如于翠娥、金玉亭等,她们也是南孙班在津收授的第一批女徒。从《评剧简史》中夏春阳的谈话看,她们学评戏均在花莲舫、李金顺之后。⒃所以,以《大公报》的《半班戏话》所言,天津早在1916年就有女唱手在半班戏园演唱。且其中“远日者”们学评戏的时间又在花、李之后,可见花、李二人学评戏的时间要早于1916年。而按1902年说,李金顺16岁学评戏当在1918年则肯定是错误的。

5.李金顺后人的怀疑

赵玉兴同志曾向我透露,当初他们调查李金顺的生卒年月,并确认李金顺的生卒年月为1902─1953,享年51岁时,李金顺的后人曾对李享年51岁表示过怀疑。他们认为李金顺逝世时的年龄应大于51岁。这则表明1902年说很可能是错误的。但孙、赵二位同志却把如此重要的线索轻易地丢弃了。这是很不应该的。

6.学梆子、学京韵时间的考证

近年来评剧史著述中,在李金顺幼年学艺的过程和时间上,似乎已形成定论。即李14岁从魏联升学河北梆子,一年后改学京韵大鼓,16岁拜师东发红学评戏。但这一学艺过程及其时间是否完全准确呢?天津曲艺界资深的艺人和研究者大都知道,当年在津十分出名的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1894年生)幼年曾与李金顺同时学习过京韵大鼓。赵玉峰11岁(1905年)即登台献艺,学习京韵大鼓当在此之前。那么李金顺学京韵大鼓是否有可能在时间上与上述说法相吻合呢?当然无论按1896年说或1902年说,李金顺14岁学梆子,一年后改学京韵大鼓则分别是1911年和1917年。这显然与上述说法不符。那么李金顺是否是在15岁时学的京韵大鼓呢?这一点是值得怀疑的。恰好我从另外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材料中,发现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孙伟在《评剧名家演唱艺术》一书中关于李金顺的介绍。

该文指出“李金顺八岁时,跟著名梆子演员元元红学唱河北梆子;一年后,改学京韵大鼓。”这个材料大约是孙伟同志从老艺人处得到的。因为在胡沙同志的《评剧简史》中介绍李金顺时,原本未曾提及她学梆子和京韵大鼓的事。最初提及此事,是李英斌同志在《评戏在天津》一书中。而就我了解李英斌同志写《评戏在天津》,和孙伟同志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撰写《评剧讲座》有关李金顺的文章,大约在时间上相差不多。即八十年代初他们同时在进行对李金顺的调查。很可能从不同艺人的口中得到了不同的材料。那么在李金顺学梆子和京韵大鼓的时间上,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倒认为孙伟同志的材料是正确的。按孙伟的材料看,李金顺8岁学梆子,一年后改学京韵大鼓时应是9岁,如按1896年说来推算,学梆子在1904年,学京韵大鼓在1905年。这样就与历史上的相关事件基本相吻合了。1904年前后,魏联升在天津正红,向他学梆子是顺理成章的。1905年前后与赵玉峰同学京韵大鼓也是很可能的。但是孙伟同志在李金顺生年问题上是采用1902年说的。按此说李金顺8岁学梆子在1910年,这从元元红的角度看是合理的。而一年后(1911年)则不可能与赵玉峰同时学唱京韵大鼓,这又是不合理的。如此来看1902年说仍然缺乏真实性。可见李金顺8岁学梆子事件,必须纳入1896年说方具有合理性。总之,无论是按1896年说,还是1902年说,李金顺15岁学唱京韵大鼓,是不可能与赵玉峰相关事件相吻合的。因此我以为关于李金顺的出生年代和幼年学艺时间应当是这样的:李金顺生于1896年。8岁向魏联升(元元红)学唱河北梆子,9岁改学京韵大鼓,16岁拜师孙凤岗(东发红)学评戏。

综上所述,在李金顺的生年问题上,1902年说在评剧史的坐标中是难以找到合理位置的。因此,在这一问题上的两说并存也是不合适的。为了有利于评剧史研究,也为了对后人负责,我以为评剧史研究中应采用1896年说。因为1902年说除去提供者张永祥之外,在评剧史中找不出任何相关事物来证明这一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另外,李金顺幼年学唱河北梆子和京韵大鼓的时间,也应以孙伟同志的材料为根据做相应的修正。

李金顺是评剧早期女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评剧音乐的改革发展上贡献很大。她的艺术影响了后来评剧剧种及其风格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准确地把握其出生年代及其幼年学艺时间,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评剧音乐的形成、发展等历史问题时,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因此我以为,李金顺的出生年代及其幼年学艺时间,是评剧史作者们应当严肃对待的一个问题。

注:

①《评剧简史》第10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出版。②《评剧简史》第91─92页。③④《评剧简史》第91页。⑤《评戏在天津》第98页。《戏剧研究资料》(6),天津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1982年编。⑥⑧《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第47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⑦《评戏在天津》第99─100页。⑨⑿《评戏在天津》第97页。⑩《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第33─3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⑾《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第419页。⒀《刘宝全和刘派京韵大鼓》(上)载《艺术研究》1990年夏季号第18页。⒂《天津落子馆及小班考》载《刘梓钰曲艺理论文选》第127─12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⒃《评剧简史》第92页。

李金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