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评剧发源于唐山,曾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评剧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人才流失严重,艺术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一些评剧研究者和评剧人提出“振兴评剧”的口号,作为评剧发源地的唐山及唐山的评剧人为评剧振兴做了哪些工作?评剧振兴的关键是什么?本期“凤城夜话”,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走在振兴路上的评剧。

出场嘉宾
  袁书斌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艺术处处长
  邱立艳唐山市艺术学校校长
  张俊玲唐山市评剧团艺术总监
  许宝东唐山市艺术学校校长助理
  王宝林唐山市艺术学校特聘教师
  付小平洪兴娃娃团团长
  杜建 唐山市艺术学校2014届评剧班学员
  范敏娜唐山市艺术学校副校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李莹
  时间:5月8日上午
  场地支持:唐山市艺术学校
  本版人物照片由记者董钧摄

主持人:评剧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曾经出现过万人空巷的繁荣,红遍大江南北。请问,当时评剧在唐山的情况是怎样的?如今评剧在唐山的氛围怎样?

张俊玲:我1976年参加工作,1978年开始参加玉田评剧团的演出,当时一出评剧连续演一个月没问题。后来我到市里,跟随我的老师洪影到唐海等地演出,时常有村民半夜两三点钟,就开始为第二天看演出占地方。那时我从没考虑过评剧将来会怎么样,只感觉干得很有劲儿,而且作为唐山市评剧团的演员,感到很骄傲、很荣幸。

王宝林:唐山市艺术学校1959年开始招评剧班的学员,我是第一批。那时评剧班有400多人,但最后毕业的才40多人,剩下的全被淘汰了。评剧班对演员的选拔很严格,要考虑好几个方面,包括长相、身高、嗓子、身体协调性、柔韧度等。上世纪60年代,一出评剧《夺印》,在全国掀起了评剧热,一些学校的小孩子都开始学评剧,我还去学校里教过孩子们。

袁书斌:评剧源起唐山,群众基础非常好,氛围也浓厚,一些外地剧团都知道唐山的观众热情、会看戏。如果你唱得好,观众肯定给你鼓掌;唱得不好,不管你是多大的腕儿,也不会有掌声。这是在外地演出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好多大院团都愿意来唐山演出。记得洪影老师逝世一周年时,我们请了天津等地的演员来演出,当张俊玲老师在台上唱《青灯照白头》时,底下的戏迷一下站起来好几百人一起唱,让外地的演员感觉非常震撼。此外,我市一些评剧爱好者自己组织的很多民营院团在基层也十分活跃。

主持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评剧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人才流失严重,艺术传承面临困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振兴评剧,那么,作为评剧发源地的唐山及唐山的评剧人,为评剧的振兴做了哪些工作?

袁书斌:为了振兴评剧,唐山市政府从2000年开始拨专款举办评剧节。作为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大型戏剧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演出近150台剧目,观众达30多万人。通过评剧节的举办,各院团创作出了许多题材各异的优秀剧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评剧艺术精英,也促进了流派间的交流。2010年,在间断了十多年后,市政府出资为唐山市艺术学校开办了评剧班,免费招收评剧学员,解决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我市引导评剧专业院团搞好文化惠民演出,打响了“百场大戏唱新春”“评剧沙龙”周周演等品牌。

张俊玲:随着市场的开放,艺术的多元化,人们追求的艺术形式也出现了多元化,这给评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这些年,评剧团也一直在探索评剧如何走市场,走市场后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现在无论从理念的转变还是实际的工作上看,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过渡期。此外,在评剧艺术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评剧本身的创新方面,我们认为唐山市评剧团都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成立一个评剧艺术研究院,将评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范敏娜:作为一所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院校,唐山市艺术学校在对评剧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责无旁贷。多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与帮助下,扛起了传承评剧艺术的大旗。

许宝东:唐山市艺术学校自开班伊始,便请到了唐山评剧界曾经的“台柱子”,针对这届20多名学生的具体条件,制订出了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对他们因材施教,身口相传,精雕细刻。现在,全国评剧界已经知道唐山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在唐山市艺校有这么一拨评剧班的学生。在2013年举办的首届评剧电视邀请赛上,我们作为参赛队伍中唯一的中专教学单位,派去的2名学生面对参赛的一、二级演员表现出色。其中,杜建获得最佳新人奖、优秀奖两个奖项,姚斌获得了银奖,可谓是还没有出科就已经先红了。

付小平:2011年,在第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洪影老师和张俊玲老师倡导成立了洪兴娃娃团,现共有22个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4岁,由洪影、罗慧琴、张俊玲、朱宝琴等老师做顾问,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虽然没有经费、场地,但是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像龙东办事处在有演出时给孩子们提供音响、服装,唐山市群艺馆为孩子们每周一次的活动提供场地等。在近三年时间里,娃娃团一共出了7个全国小梅花,比较有名的如杨磊、郑一曼都曾经是团里的成员。前两天,北京举办了寻找评剧小明星的活动,娃娃团去了10个孩子,8个孩子入选了北京电视台的六一晚会。

邱立艳:我们在初萌的时候做娃娃团,再大一点的时候艺校就接过来了。最近我们又通过方方面面的联系,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进行接洽,让我们学校作为他们的生源基地,这样这批评剧班的学生在我们这里毕业后,还可以去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

主持人:我们为振兴评剧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大家认为振兴评剧的关键是什么?大家对评剧的未来是否充满希望?

张俊玲:除了政府对于评剧的一系列投入外,评剧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来传承,因此振兴评剧的关键是人才。其实现在最担心的还是我们后备力量的缺乏,人才已经出现了断档,全国评剧也都面临这个问题。而且,对于我们这些评剧班的学生,各地的评剧团都在跟我们竞争,纷纷提出优惠的条件吸引学生。因此,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政策,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把这些优秀的后备人才吸引过来,将他们留在自己的队伍里。

许宝东:现在咱们外围的三大评剧院,包括沈阳评剧院、天津评剧院、中国评剧院都在向咱们的学生挥动橄榄枝。沈阳评剧院的院长、导演一行更是到我们学校来挑学生,他们将所有的学生都看了一遍,第一遍就相中了9个,并当场表示,如果学生去的话,将给予很好的待遇。可见现在各个评剧团对于人才的渴求。

杜建:作为一名学生、一个年轻人,我感觉不管外地的评剧怎么发展,他们都还是会看着发源地唐山怎么发展,我们有什么好的做法,他们都会跟着借鉴学习。此外,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唐山师范学院学习,他和他的同学们看过张俊玲老师在学校的演出,他们告诉我,跟评剧近距离接触后,对它非常感兴趣,这都让我对于唐山评剧的未来充满希望,而我也愿意为传承评剧做出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结束语:每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曾伴随着兴衰起伏,作为承载唐山地域文化的评剧,无论其辉煌与低谷,都将伴随着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继续前行。我们也相信,在热爱评剧的人们的努力下,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帮助下,评剧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袁书斌 邱立艳 张俊玲 许宝东 王宝林 付小平 杜建

<!--epe-->范敏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