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是外行,因为只在很小的时候听过评剧,随着戏剧逐渐淡出主流观众的视野,对评剧的印象也几乎淡到遗忘了。重新引起对评剧的关注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起因是看到唐山举行了板胡大赛,让我想起上初中时,有个夏天夜晚,一个同学在大操场上独自拉二胡,听众只有我一个,我居然听到流泪。现在,那个拉二胡的学长已经是民乐的一派宗师了,我也常常想起胡琴袅袅钩魂的泛音。几十年过去了,看到有胡琴大赛,于是做了个忠实的听众。从板胡开始到评剧唱派,几乎数月每天几个小时的恶补,隐隐似有所得,因此作为外行,在这里谈谈评剧印象。
原以为评剧只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和喜彩莲,听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花派、李派和许多我不知道的师门分别。花派我听着含有东北二人转的高腔感,李派有皮影戏和河北梆子的影子,新派歌曲感更明显,白派(不管是老白玉霜还是小白玉霜)则更多包涵了京津地区的各种曲艺风格,在里面我能听到西河大鼓,莲花落子,京韵大鼓、梨花大鼓的混合韵味,因此我喜欢白派。
白派有非常浓重的鼻音,主要发音用的是鼻腔和后口腔共鸣,这在其它门派其它戏剧中是没有过的,更不用说在歌曲演唱中了 。这种发音使声音显得委婉、慵懒、悲伤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哭腔。这种独特的发音方式在京津地区的曲艺中也可以听到。白派不太适合唱青春少女,类似于“娉娉袅袅十三载,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角色由白派唱出,总会觉得矫情。但白派适合于成熟的女性角色,低沉、委婉、厚重。小白玉霜和老白玉霜相比,小白玉霜的声音更醇厚些,老白玉霜的声音相对亮一些。在中国歌曲演唱中,女声罕有中音和低音,这也许和中国人的声带不同与西方人有关,小白玉霜的声音更像歌唱演员中的女中音。在中国,想找高音演员非常容易,俯拾皆是,找中音女歌手要困难得多,找像降央卓玛这样的次中音--接近女低音的声音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所以白派传承比其它派别难。评剧不像京剧,女声没有假音,全部要真声唱高音。白派的要求是中低音音质必须要好于高音,高音还要能喊上去,鼻音和后口腔发音必须要慵懒圆润,可见达到这些相互矛盾的条件有多难。
听了若干个白派演员的秦香莲,同时对比了白玉霜和小白玉霜的声音,印象深刻的有四个演员。由于外行,不知道这些演员就职于哪些剧团,是不是专门学习白派的,说错了请指教。王冠丽,声音条件十分出色,唱腔甜美,完全可以适应花旦、青衣的各种角色,唱白派也很出色,但是她就像高音歌手一样,高音音色强于中低音,白派的鼻腔后口腔共鸣在中音区域时发挥不出来,反而在高音区域游刃有余。宋丽,声音很棒,扮相美不胜收,白派味道浓,可是她更像白玉霜而不是小白玉霜的声音,和小白玉霜比,她的声音厚度不够,尽管韵味很浓。牛英,板胡决赛中十六进十的白派伴唱之一,声音浑厚,白派味道浓,但是声音条件有缺陷,颗粒感过强,在中音向高音过渡时,出现破音。张桂慈,十六进十的白派伴唱之一,韵味强,声音条件好,特别是鼻音和后口腔共鸣的感觉非常出色,中低音音质很棒,但是在向高音过渡时,明显感觉吃力,上了高音吃力感却又消失了。四个人里我感觉更接近小白玉霜的是最后这个演员。白派传承人也许还有许多许多,外行孤陋寡闻,敬请拍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