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提起天津的南市,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知名的艺人。当年,南市和北京的天桥齐名,都是艺人聚集的地方。当时,许多“大腕”都是在南市出的名,像相声名家张寿臣、马三立、赵佩茹;唱评剧的新凤霞、筱俊亭;还有演唱曲艺的花四宝、花五宝、王毓宝等。至今,南市地区还保留着燕乐小剧场。老人们说,早年间像这种小园子,在南市地区有二十多家,包括京评梆和各种曲艺表演样样齐全。当年的艺人都是在南市地区串场表演,糊口谋生。
难得的是,历经近百年的沧桑,燕乐剧场仍然在营业。在这里演出的都是些民间艺人,唱戏的和说评书的。走进剧场,人们立即能感受到上世纪初的简陋,剧场内光线很暗,设施也很简陋,数张旧式的桌凳就是看客的席位,几台旧风扇在那里呼呼地吹着不太凉的风,因此,票价很便宜。
在这里唱戏的都是戏迷,演员们的年龄大都集中在50岁以上,就是扮上彩妆仍能看到他们脸上一道道岁月的痕迹。但是,他们很认真,一部折子戏,往往只需唱一个小时,他们却提前两小时到场,化装、吊嗓,做准备。报幕的大姐时常清唱两句垫个场。不报幕的时候,她也会坐在看客席上,看自己同伴们的演出,那陶醉劲,就跟第一次来听戏似的。虽然他们不是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但对于艺术的痴迷却令人吃惊,将近60岁的董彦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作为小剧班的班主,她既管道具又管服装,还要帮演员们化装、说戏、排场,甚至谁需要绷个头,她都要动手帮忙。“大家伙凑到一起不容易,我必须当好这个家,大家在一起不就是图个乐吗?”手里不停闲的董彦杰说,“你看,大家的行头都是自己添置的,从头上戴的到身上穿的,甚至化妆品都是由个人准备。大家对唱戏这么热情,我忙乎点不算什么。”
目前,作为南市唯一一座仍在演出的燕乐剧场也将面临拆迁的现状,这些在南市演出了多年的艺人们也将告别南市的舞台,但对他们来说,戏仍然要唱下去,评书也会说下去,南市历史的这个小舞台将随人们的记忆而淡出,但真正留给他们的舞台则是在民间。
(摘自 《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