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葳
对话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作为一个评剧爱好者,我希望本溪的评剧继续扎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结果于民众。

——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评剧艺术委员会主任我市评剧剧作家、副研究员 张永生

记者:听说在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中,你的一个评剧剧本经过两轮专家评审,两轮均入选。你是如此专注于评剧,那么能谈谈评剧在本溪的历史吗?

张永生:作为一个评剧爱好者,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中国戏曲艺苑中评剧这朵小花。这不仅因为评剧通俗易懂,深受普通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的喜爱,更因为评剧艺术曾用她的绚丽,为本溪文艺舞台增辉。

本溪评剧活动起源较早。早在1916年民国时期,评剧艺人金菊花就曾来本溪演出经典剧目《打狗劝夫》、《王少安赶船》等,让本溪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评剧。从此,拉开了本溪评剧活动的序幕。

本溪初期的评剧活动,主要是评剧艺人的流动演出,很多艺人愿意来本溪演出,其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因为本溪距沈阳较近,交通便利;第二是因为本溪的产业工人集中,欣赏评剧的基本观众相对稳定。当时先后来过本溪演出的评剧艺人有金菊花、李金顺、倪俊声、李岱、碧莲花、筱桂花等。尤其是碧莲花和倪俊声演出的《花为媒》、《人面桃花》,曾经在本溪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花篮、贺联摆满剧场大厅。有一副贺联是两个人表演的真实写照:碧莲花花花绕木,倪俊声生生入耳。

以戏班固定演出为标志,是本溪评剧活动的第二个阶段。1936年,评剧艺人孙凤鸣组建岐山剧社,又叫北孙家班,孙凤鸣亲自坐镇本溪,连续演出了《绿珠坠楼》、《移花接木》、《雪域冰霜》、《红楼阁》、《盗金砖》等戏,为了把本溪打造成岐山戏社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孙凤鸣与本溪湖山楼大舞台经理姜占一合股经营评剧演出,这是本溪地面上最早的评剧班社,也是本溪最早的剧场和剧团的联合经营。1941年,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孙凤鸣组织的岐山戏社即北孙家班被迫解体。1942年,孙凤鸣带南孙家班部分班底重返本溪,试图东山再起,终因演出不景气,负债难偿而再度败北,孙凤鸣及孙家班黯然离溪,西去北镇,另图发展。

解放不久, 1953年,国有艺术团体本溪评剧团诞生了,本溪人民有了自己的评剧团,这是本溪评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本溪评剧发展的里程碑,为本溪评剧红红火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是本溪评剧的重要发展期,评剧团的演出非常活跃,日演三场,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在农村演出时,甚至出现农民“抢”评剧演员到家吃饭的感人场面。

“文革”中,本溪评剧团解散。粉碎“四人帮”后,本溪市评剧团重获新生。恢复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仅《小女婿》就连续演出了三百余场。这是本溪评剧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记者:本溪评剧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其原因除了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外,还有什么?

张永生:那就是重视评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为评剧演员提供演出舞台,给予更多的演出机会。比如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夏青,以及赵桂芝、焦笑琴、雯秀君、张虹、吴玉坤、杨玉贤、刘淑兰、张丽华、梁荣等,都曾在本溪评剧团长期担任主演。另一方面,积极为优秀评剧演员和演奏员拜师从艺创造条件。韩风、张丽华、梁荣、周甦奇等先后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花淑兰、崔连润,著名琴师、新(凤霞)派艺术创始人之一、著名评剧作曲家徐文华为师,并成为其评剧艺术流派的优秀传人。

记者:随着本溪评剧团的解体,本溪评剧走入了低谷。你觉得本溪评剧会走向何处?

张永生:任何一种艺术都会经历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剧也不能例外。随着文化艺术欣赏领域的开阔,戏曲不再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唯一欣赏了,评剧的舞台节奏也和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拉开了距离。因此,戏曲观众的减少、评剧剧团的减少,评剧作者和演员的减少,评剧演出的减少,就不可避免了。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现实。但是,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作为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东北地方剧种,评剧仍然具有保护、传承、发展的意义。

最近,国务院《关于扶持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意见》,以及采取的戏曲剧本孵化、戏曲剧目专项扶持等举措,就是最好的证明。本溪评剧团虽然并入了本溪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剧团不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本溪评剧的消亡,一批评剧专业演员和评剧爱好者,还在为评剧的传承和普及而努力着,本溪评剧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本溪市群众艺术馆社区辅导中心、本溪老干部局戏曲协会下的老干部评剧团、溪湖区彩玉社区的评剧剧社常年都在坚持评剧活动。从民间诞生的评剧剧种,如今又走回到了民间。

记者:本溪评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溪人对评剧似乎也情有独钟。能谈谈本溪评剧发展的特点吗?

张永生:本溪评剧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注重现代戏的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本溪演出的评剧现代戏有30多部,大约占本溪评剧演出剧目的40%左右。本溪评剧之所以排演大量的现代戏,是因为市评剧团是在解放后新组建的,对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接受能力较强;同时,市评剧团非常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大量的青年演员也为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评剧团著名的导演王述原本是做话剧导演的,话剧更适宜演出现代戏,因此,王述把现代戏情结也融入了评剧舞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本溪的重工业基地建设,也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营养。

二是注重创作剧目的演出。由于评剧是非常适合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种,因此剧团和作者都把目光放到了火热的生活中,创作了很多生活气息浓郁、反映时代声音的优秀剧目。评剧《沈惠英》、《摆箭会》在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获奖;评剧《当模特的姑娘》、《红花给谁戴》获得市政府优秀文艺奖;尤其是以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为原型的现代评剧《女人是座山》曾获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作曲奖、辽宁省文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不仅为本溪文艺特别是本溪评剧争得了荣誉,也使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的诚信精神得到了弘扬和光大。

记者:作为评剧的痴迷爱好者,面对本溪评剧的困境,应该说是全体戏曲的困境,你觉得未来在哪里?

张永生:评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今在专业艺术中的位置后移是必须要正视的,但是作为一门东北地方的民族艺术,它仍然拥有成长的土壤,仍然拥有广大的观众。这个,从过去的下基层演出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评剧要发展,就要有专业人员的培养。因此,要发挥专业院团的示范和辅导作用,然后借船出海,采取剧目单独生产的方式,打造适应时代需要、适合观众欣赏情趣的优秀剧目。近年,本溪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繁漪》就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要扶持民间评剧团社,鼓励演员下基层演出,让评剧更加惠民。还要重视评剧剧本的创作,化大为小,多写些小戏、小品供社会团体演出。仍然要注重评剧新人的发现和培养。

世界在变,我们的东西也应该改变。有一次看见一条新闻,说的是一个学戏的青年改变了戏曲的表现形式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我们的文化本身就不应该一层不变,死水会发臭,文化如果死了同样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评剧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剧本立意要创新、剧本结构要创新,不能冗长、陈旧,舞台艺术也要创新,唱腔设计要创新,应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更适合观众的口味。还可以尝试评剧和其他艺术的嫁接,比如,田连元首开了电视评书的天河,尤其一部《杨家将》,蜚声全国,声贯九州。《杨家将》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可否将两个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艺术门类嫁接,经过再创作,打造一部舞台版和电视版兼容的评书评剧《杨家将》,既发挥评书的优势,又发挥戏曲的长处,既借助可视媒体的传播力,又发挥舞台空间的感染力,达到传承和普及共赢的目的。

我觉得,向大中小学生普及一些评剧的知识和代表剧目,也很必要。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和了解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评剧这颗珍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