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剧奋斗终生”。在深圳市世纪戏曲艺术研究院院长陈胜利的微博简介中,只有这样短短的7个字,他面对记者时也说:“我今年65岁了,评剧就唱了54年,我爱评剧,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评剧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她,热爱她。”在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他和他的团队带来了大型现代评剧《风起同仁堂》。这位评剧张派小生的优秀传人,退休后依然全身心地投入评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事业中,他策划、监制的“戏聚星期六”大型传统戏曲公益栏目,已经成为深圳市文化生活中的一大品牌。

从演员,到幕后制作人、艺术推广人,陈胜利的人生轨迹一直没有离开过评剧。1961年,10岁的他就考入了天津“火花”评剧团少年训练队,俊朗的形象、清亮的嗓音,加上文武兼重的功底,使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评剧舞台上的一名小生新秀。1981年,陈胜利拜中国评剧院著名小生演员、表演艺术家张德福为师,尽得张派小生戏的精髓。进入中国评剧院后,他开始探索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担任领导和幕后制作工作之后,更是以推出评剧新秀、推广评剧艺术为己任,相继推出了大型评剧新戏《生死场》和青春版《花为媒》等,在评剧界和年轻一代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009年,陈胜利南下深圳,开始筹划“戏聚星期六”大型传统戏曲公益栏目。“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里的文化太多元了,市民虽来自全国各地,但说到戏曲,河南的豫剧和安徽的黄梅戏还能占有一席之地,评剧则几乎没有多少人了解。刚开始搞‘戏聚星期六’时,为了能让观众们多知道些评剧知识,我们都是边讲边唱。记得一次我在开场前对观众们说,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突然观众席上冒出一个声音:‘不对!豫剧才是第二大剧种。’后来经过我耐心讲述评剧艺术发展、传承的历史,大家才对这一说法心服口服。”

创业总是艰难的,让深圳的观众认可评剧,陈胜利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不仅是评剧艺术,‘戏聚星期六’还把京剧、豫剧、黄梅戏、保定老调、辽剧、丝弦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都请进来。”陈胜利告诉记者,现场“讲、学、唱”是这个栏目的独特之处,每期节目都至少邀请一到两位梅花奖得主亲临,观众们在感受名家高水平的表演艺术的同时,还能跟着名家学唱腔、学身段。唐山评剧团的著名演员罗慧琴等都曾在这个大舞台上,向深圳的观众展示评剧艺术的风采。如今,“戏聚星期六”已经成为由深圳市政府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的公益戏剧栏目,每周六下午3时,凭身份证领票的市民聚集在深圳大剧院门口等戏、看戏,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戏聚星期六’创造出了一个‘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看戏’的全新的公益模式。”陈胜利总结这个品牌栏目说,作为深圳市政府的惠民工程,他们精心打造的这个栏目成了培育传统戏曲观众的沃壤,为他挚爱的评剧艺术在深圳乃至南方市场打开了局面。在许多深圳戏迷心中,评剧的份量很重,总会有人打电话询问,最近有没有评剧演出。

陈胜利任院长的深圳市世纪戏曲艺术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文化职业管理部门下的民办非企单位。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运作模式,“我们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签约性质,每排一出新戏就是一个文化项目,向市政府申报资金,而同时,市政府也要求所排的剧目必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逼着我们选好剧本、好演员、好的制作团队,出精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近一段时期来,陈胜利和他的团队在排新戏、大戏的同时,还致力于让评剧走出内地,走向国际。他们在香港演出《杨三姐告状》,在德国、法国演出《秦香莲》《风起同仁堂》,并把传播评剧艺术的讲堂搬进当地的学校。

说到来唐山参加评剧艺术节,陈胜利深情地说:“唐山是评剧的家呀!”他希望有更多的剧团把自己的精品拿到艺术节上,向唐山的观众展示最好的评剧作品。

陈胜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