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评剧院排演的《安娥》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一时轰动京城,连日来,几个评剧公众号纷纷推出该剧观感,从剧本、舞台呈现、唱腔及演员给予了充分肯定。遗憾的是,我无缘去剧场感受现场的火爆气氛,但从该剧光盘中同样可领略其风采,许多细节的处理令人落泪。该剧的编剧深谙评剧文学创作规律以及评剧观众的审美心态,紧扣评剧文化生态模式,以人物的情感纠葛为主线,细腻描摹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有着燕赵女子侠骨柔情的知识女性。
少女心
安娥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五四运动学潮汹涌的大背景下走入观众眼帘的。一身学生装,两条长辫子,活脱脱一个激情飞扬的学生形象。此时的安娥厌倦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乐生活,宁可被母亲打断腿也要离家去革命,这颗少女心是无所畏惧的。剧本通过描写安娥与母亲的争端,形象地描摹出这颗勇敢叛逆的少女心。母亲面对执意要离家出走的女儿,要安娥跪下,但安娥坚决不跪,理由是现在不兴跪拜礼了。母亲要下人强行带走安娥,安娥掏出剪刀以死相逼,母亲无奈,眼睁睁看着安娥离去。
若干年后,当安娥独自一人抱着与田汉的儿子回到母亲家时,此时这颗少女心已变得格外柔弱。母亲毫不犹豫的接纳,令安娥倍加感动,这种家的温暖让这颗少女心找到了归宿。然而,这颗勇敢叛逆无所畏惧的少女心依然在跳动着,安娥无法沉浸在安逸享乐的生活中,剧中用丫鬟们的反复说唱展示出安娥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安娥最终再次决定离家。然而戏演至此,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母亲来看安娥,广播里正好播母亲喜欢听的《渔光曲》,通过电台的介绍,母亲方知《渔光曲》的作者是自己的女儿安娥。母亲第一次了解了女儿的成就,虽然她对女儿百般不舍,却深知女儿需要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她提出自己来照看安娥的儿子,支持女儿远走高飞。面对母亲的理解与支持,那个曾经叛逆不肯下跪的少女此时双膝跪地,拜谢母亲之恩,那一刻观众也为之动容。
从当年的不肯下跪以死相拼,到此时的跪谢母恩,安娥完成了一个激情少女到成熟女人的蜕变。
袁淑梅扮演安娥,张超群扮演田汉
女人心
安娥初见田汉,本来是工作任务,但因安娥的一部小说《莫斯科》,两人一见钟情。这颗女人心爱得浓烈、爱得深沉。田汉在安娥的影响下,加入了“左联”,安娥创作的《渔光曲》也顺利完成,与此同时,田汉与安娥爱情的结晶即将诞生,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就在此时,田汉的未婚妻林维中突然出现,这段唯美的爱情被瞬间打破。田汉难舍安娥,又不愿违背诺言,而安娥却出奇地平静,表现出燕赵女子的侠骨之风。她诚恳地要求田汉去找林维中,表明自己是独立的女性,然后把犹豫不决的田汉推出了门。然而,安娥毕竟是女人,在人去室空的一刹那,那颗坚强的女人心瞬间崩塌。她呼喊,她懊悔,她心碎,她无法割舍与田汉的一往深情,一段反调唱腔把安娥脆弱的女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人因为安娥的脆弱而怀疑安娥的革命性和坚定性,相反,正是这颗脆弱的女人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女人,一个鲜活的安娥。
几年后,安娥与作曲家任光议事时邂逅田汉,三人各怀心事,一段三人的背躬唱段,把安娥内心的思与怨描摹得十分真切。
这颗女人心的真正升华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田汉再次要求安娥和他一起走,安娥无法放下自尊,断然拒绝,但当她眼见众多儿童流离失所,她终于走出了内心的小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田汉。此时的安娥毫不犹豫地挎住了田汉的臂膀,她不再是那个憧憬着爱情的小女人,而是一个胸怀天下情系民生的独立女性。
母亲心
安娥有一颗慈爱的母亲心,当她第二次欲离家出走,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决绝,而是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当母亲允诺要替她照顾儿子时,她的心才释然。然而安娥的这颗母亲心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儿子,更是对天下千千万万的儿童的博爱之心。
她耐心地向报童们征求《卖报歌》的意见,并接受报童的意见,修改了歌词。炮火中,安娥不顾个人安危疏散儿童,她亲眼目睹了儿童惨死在日机炮弹之下,心中那颗博大的母爱瞬间萌发,决定筹建战时儿童保育会。也正因为她心中的这份大爱,使得她最终和田汉走到了一起。
一出戏的成功最终得益于演员的精彩演绎。主演袁淑梅准确地把握住安娥的内心世界,通过形体、眼神、唱腔展现了这位如水一般的革命文化人的时代担当。田汉的扮演者是来自于中国评剧院的张超群,他把田汉狂傲不羁的文人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分传神。
当然,这出戏如果在舞台呈现上进一步加强戏曲化的因素,减少一些话剧、歌舞的成分,当会更加精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