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莲曾经参加央视《乡村大世界》“我行我秀”节目海选,并取得了荣誉证书。
已经发黄的剧本。
本报记者韩元信文/图
忙时各干各的活,有空闲的时候大家就凑在一起,伴随着鼓乐,有板有眼地唱起来,韵味十足,其中一些村民爱评剧、唱评剧已有40多年。在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有个社区评剧团,演员是30名喜爱评剧的本地农民,剧团也有一个在十里八村叫得响的名字———北五十家子社区评剧团。
“咚呛,咚呛,咚咚呛咚呛——”1月6日,记者来到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社区的活动室,看见几个大木柜上放着髯口、腰刀、服装、水桶、船桨等道具,10多本上世纪的纸质变黄的老剧本和一些新近创作的剧本,很多演员正在排练节目。评剧团团长吕俊玉告诉记者:“评剧在我们村是有悠久的传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就有老剧团。1979年还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汇演。可父辈们逐渐年纪大了,戏曲出现了断代。我们这辈儿也有很多喜欢评剧的,慢慢地,大家聚在一起,一年前自发组成了现在这个评剧团。”据介绍,评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28岁。
该剧团的导演方淑兰毕业于承德戏曲学校,在青龙剧团工作了14年,今年已71岁高龄,她是唯一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我们已经排练了十七八出戏,有《人面桃花》、《秦香莲》、《凤还巢》、《三看玉妹》等等。”方淑兰老人如数家珍,因为对评剧艺术的痴迷,有时就是跟着光盘一字一句的学,一招一式的模仿,相互鼓励着一步步前行。“剧团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演出了四五十场,目前正在创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剧本”。
这些村民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个儿顶个儿是评剧练家子。57岁的赵淑莲12岁起就登台演出,1979年参加过平泉县的文艺汇演,至今她还保留着已经泛黄的当年合影的照片。2011年,她还参加了央视《乡村大世界》“我行我秀”节目的海选,并取得了荣誉证书。
剧团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喜欢评剧而聚到一起,家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赵淑莲上有87岁的老婆婆,丈夫出外打工,孩子在上大学,她演出或排练必须把老人安置好;乐师赵希山自己有跑车的生意,他为剧团无偿提供大小车辆,不惜耽误自己的生意;于秀萍的老公公82岁,白天蒸馒头卖完了,抽出时间来排练;打司鼓的赵希龙家里有脑栓的病人,每天把病人伺候好了,也是必修课。“看到大家这么热情,这么痴迷评剧,我们再辛苦也值了!”吕俊玉说。
为了成立这个评剧团,团长吕俊玉可没少“坐瘪子”。“剧团成立时只有30年前老剧团留下来的6件老蟒袍,为了建舞台,我和刘文福、赵希龙、王瑞新我们4个人整整焊钢管半个月,每个人脸都烤掉皮了。”吕俊玉说,“这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缺钱。镇里帮助了2000元,村里给了1000元,其余全是我们自己东拆西借的,目前已经投入了5万多元。”吕俊玉自己有一台玉米脱粒机,现在他白天给人打一斤玉米挣8厘钱,干一天活就坐地还账了。
吕俊玉的妻子潘振华在家里是“钱匣子”。为了能从妻子手里拿钱痛快点,吕俊玉想出了一招:动员媳妇入团。潘振华入团后,成了“老旦”,现在两人志同道合,每排练完一出戏后,吕俊玉都要跟媳妇借钱到凌源买衣服,现在媳妇可痛快了。“现在还缺灯光、音响、道具等,如果再有5万元的投入,就基本置办齐了,真希望有人能助一臂之力。但是不管多难,我们也要把这条路走下去,把咱农民的好心情唱出来。”
剧团“丑角”、62岁的吕汉国说:“我们要把评剧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让人们了解戏曲,懂得戏曲,让美丽的戏曲之花在北五十家子永远绽放!”他的话引来了一片笑声。
部分演员合影。
排练室内的道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