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演员在他从事的评剧艺术中,辛勤耕耘了五十年,破天荒的为剧种增添了老生行当。主演了几十出新剧目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创立了流传久远的马派唱腔,极大的推动了剧种的发展和影响,这个人就是一代宗师马泰先生。马泰先生成为评剧百年历史长河中男演员挑班唱戏第一人。

一、马泰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

1935年马泰出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中国评剧团(转年成立中国评剧院)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哪?这对他的从艺之路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翻身得解放的评剧艺人强烈感受了当家做主人的喜悦。他们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下九流”而成为革命文艺工作者。他们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戏子”而成为人民灵魂工程师。1953年在筱白玉霜的带领下赴朝慰问成为中央慰问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一天曾演出四场《秦香莲》。演到最后一场筱白玉霜嗓音极度疲劳已唱不出来了只好在手上写出“唱字”让琴师看……。这些评剧演员是慰问团中表现最出色的团体。临行前筱白玉霜还写下了私人财产分配的遗书,可谓壮怀激烈!

评剧艺人们个个争先唯恐落后、积极要求入团入党,生怕领导批评“觉悟低、思想落后、旧戏班习气、教青年不积极不主动留一手”,上述种种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再看看领导层和外来新文艺工作者的状态。他们有的来自延安鲁艺三八式的老革命;有的来自中央歌剧院的演员、演奏员。他(她)们奉命是要改造评剧成为新歌剧的。这些人政治上很强、业务上也是内行。当他(她)们看到评剧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剧人有强烈的积极向上的态势便放弃了改造评剧成新歌剧的初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向评剧学习,向戏曲学习的浪潮。他(她)们学评剧、学越剧、学吕剧、学黄梅戏收获巨大。为他(她)们今后发展评剧,提升评剧品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能力。

马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走来了,他是剧院领导心目中的美玉,是一块未出土的金子,是未来评剧表现重大题材的重要布局。

二、马泰现象是剧院艺术集体的结晶

戏曲艺术讲四功——唱、念、做、打,讲五法:手、眼、身、法、步。要成为一名戏曲演员这是必修课。领导上对马泰的培养从安排教师开始。特请评剧名宿张润时先生亲自教授《回杯记》《开店》等戏。薛恩厚院长亲自出面请这位老先生收下这个关门弟子。一板一眼一字一腔为马泰打下了坚实的评剧根底,为他日后的腾飞埋下了深厚的伏笔。筱白玉霜、喜彩莲二位大家主动的陪马泰唱《小借年》,喜彩莲还带着他唱《开店》《野火春风斗古城》。马泰老师曾深情的说:“人家都说是众星捧月,实际上是众月捧星。观众冲筱白玉霜、喜彩莲老师买票,顺便也在舞台上看见了我”。《回杯记》的演唱张润时先生给他的爱徒打了98分,一百多句的唱腔字字清晰一气呵成板头太扎实了。《小借年》的演出喜彩莲老师给他打了90分。

新凤霞主演的《春香传》需要一位唱歌老人——金老伯。喜彩莲老师推荐年轻的马泰出演。这是他到评剧院演出的第一个角色,如何使他松弛下来完成任务。艺委会集思广益出主意想办法。席宝昆老师说:“把他装扮起来,戴短一点的胡子,戴上朝鲜的大沿帽,脸被遮住点,嘴巴子露不出来,演员也就自如了”。导演胡沙把马泰交给技术指导万晶同志来培训,演出大获成功。音乐家贺飞、杨培说:“他唱得很好,观众第一次听到这个金嗓子的演员,非常非常受欢迎”。听到剧院资深导演张王玮老师讲述这段往事,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温暖,马泰现象是剧院艺术集体的结晶!

马泰 黄兆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