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是我国戏曲的大剧种,在全国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评剧的流派众多且色彩纷呈,各地都有观众喜爱的流派艺术,从这一点说,评剧更显出了它的地方戏的特点。

自评剧早期艺人芙蓉花的班社进京演出至今,北京的评剧已约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了,从那时起评剧艺术就以其特有的流派演唱特点吸引了北京的广大的评剧观众。北京评剧流派艺术的形成虽说历史较短,但其发展过程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仅就北京的主要的评剧艺术流派谈谈其产生与传承的特点。

评剧的白派艺术是久在北京且影响最大的评剧流派,她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评剧老艺人白玉霜创立的经小白玉霜、刘萍到王冠丽已历经四代,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白派艺术的形成首先来自于独特的演唱特点,在其演唱的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白玉霜的嗓音条件。在当时中的评剧女伶中,以女高音居多,白玉霜的嗓音音质是个女中音,声音醇厚,要想立足于女伶纷争的评剧舞台,必须有自己的演唱特点,因此白玉霜在自己的嗓音条件下独创了低回婉转旋律流畅的演唱特点。使其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而吸引观众。而仅有自己的演唱特点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剧目作为演唱的载体,于是一批适合自己演唱的剧目出来了,如《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珍珠衫》《桃花庵》等。严格地说流派艺术和创作的人物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当一个演员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性格,运用演唱手段创造出鲜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的话。对于流派的传承肯定是相得益彰的,人们对于剧中人物印象深刻同时也把流派演唱特点也牢牢地存储在记忆中。

一个艺术流派具备了其演唱特点和剧目还是不够的,因为流派是要流传的,流传的要素之一是要有优秀的传人,有自己的接班人。如白派的传人小白玉霜,她继承发展了评剧白派,将白派的表现音域分别向上和向下有所扩展,如现代戏《金沙江畔》中的“小酸枣”唱段就是以往评剧白派中未见的演唱风格。刘萍作为第三代传人,在评剧舞台上驰骋四十余年,《评剧皇后》《米酒歌》《二愣妈》都是他的代表性剧目。王冠丽是白派第四代传人,她为小白玉霜演出剧目所做的音配像以及她演出的《秦香莲》《朱痕记》《评剧皇后》《小借年》《劝爱宝》《打狗劝夫》《锯碗丁》为人们所称道。白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传人才使这一艺术流派得以传承和发扬。流派艺术的另一个因素是观众,首先观众能够承认,观众喜欢并且能够在观众中广泛地传播,在观众中扎下根来,流派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延续。如《秦香莲》《金沙江畔》等剧中的白派唱段都能在戏迷和观众传唱,几乎在每一次评剧票友演唱会上,我们都能够听到一些脍炙人口的白派唱段。

我们还可以从评剧新派的形成发展来看艺术流派这一戏曲现象,评剧新派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于建国后才真正形成的。她同样具有与众不同的演唱特点,她还创造了独特的疙瘩腔,甚至她把评剧的一些小过门也唱了出来,从而展示了新派艺术活泼欢快的一面。新派艺术的雏形是在现代戏《刘巧儿》中产生的,接着《祥林嫂》《春香传》《乾坤带》等一大批剧目的创作演出使新派艺术得以全面展示。新派艺术的流传是空前的,当时在北京,大街小巷到处传唱,拍成电影后更始在全国流传。而新凤霞所塑造的刘巧儿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新派的传人也是空前的,仅拜新凤霞为老师的专业评剧演员大概超过了五十人,其中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演员,我们剧院就有谷文月、戴月琴、高闯以及再传弟子王丽京、张秀云等,在中国评剧院举办的评剧演唱会上新派的传人是最多的。在举办的全国戏迷大奖赛上业余演员中唱新派的也是居多。新派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体现了评剧鲜明的时代性。《刘巧儿》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婚姻自主,敢于追求自己个人幸福的时代先进人物,当时我国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体现了对妇女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刘巧儿》的产生正好与时代同步,为广大追求婚姻自主的妇女树立了楷模,刘巧儿成了时代的英雄。因此评剧的新派艺术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白派小白玉霜在建国初期所演的《小女婿》也同样因为反映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大量的戏迷也是因为喜爱这些人物而喜爱她的唱段从而使之广泛流传。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流派的形成是由演唱特点、剧目、人物的塑造、传人、时代的特点以及观众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可以说,流派的形成发展不是一代演员能够完成的。我们也发现有的演员艺术造诣极高,演唱也有特点,剧目也演了不少,人物创作上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为没有优秀的传人,或者没有创作出与时代同步的新人物,因此也就没能在观众中流传,慢慢的也就销声匿迹了。流派艺术对于一个剧种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流派的传承方面下工夫,培养优秀的流派传人无疑是发展戏曲的必要的措施之一。

一个剧种流派纷呈,出现诸多观众喜欢的艺术流派,是非常可喜的,说明了这个剧种是繁荣的是不断发展的。解放初期,党对评剧是非常重视的,中国评剧院成立之初,中宣部为中国评剧院制定了以编演现代戏为主同时对传统戏进行加工整理的建院方针,中国评剧院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这个方针,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党的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艺术家焕发了艺术青春,积极投入到评剧的革新发展之中。在对《秦香莲》的加工整理之中,魏荣元先生大胆革新,他在评剧二六板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花脸的唱法创造了评剧花脸的唱法为评剧解决了花脸的音乐形象,从此评剧有了花脸。也从此创立了评剧的魏派,紧接着他在《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金沙江畔》《孙庞斗智》《钟离剑》《一杯茶》《夺印》等剧中创作了诸多优美的花脸唱腔,为魏派的形成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观众纷纷学唱魏荣元的唱段,魏派唱腔广泛流传。天津的著名演员韩学门是较早向魏老师学习魏派唱法的,北京的李惟铨在继承魏派演唱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现在中国评剧院青年演员孙路阳也是魏派艺术的传人。魏荣元先生创立的魏派艺术极大地促进了评剧的发展,因为有了评剧的花脸,有了大面行当,评剧的表现题材得以拓展,在历史题材方面,评剧可以表现帝王将相,可以演袍带戏。在现代题材方面评剧可以表现领导干部,也可以表现性格粗犷的人物形象,而彻底结束了评剧小生、小旦、小丑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就是流派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剧钟发展的有力佐证。

评剧老生行当的确立和评剧马派艺术的创立与发展,也同样促进了评剧剧种的发展。马泰先生在解放初期来到评剧院曾拜评剧老艺人张润时为师学唱评剧小生,张先生的传授使马泰受益非浅,但马泰真正让观众了解和喜爱却不是演小生,而是在《金沙江畔》中扮演师政委谭文苏,一曲“高原风景极目望”使他名声鹊起,评剧老生行当在现代戏中一炮打响,接着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孙庞斗智》《夺印》《向阳商店》《南海长城》《阮文追》等众多剧目中使评剧马派老生在全国广为流传。评剧男演员走上了主演的地位,打破了评剧旦角当家的局面,男演员堂而皇之地担当起主演,男主演担纲为评剧在六十年代的辉煌增添了耀眼的亮色,一大批男主演的剧目如《孙庞斗智》《野火春风斗古城》《钟离剑》《夺印》等在评剧画廊里占据了可观的地位。继马泰之后,李惟铨作为评剧马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一代新的男主演走上了舞台中心,他演出了《野马》《高山下的花环》《黑头与四大名蛋》等一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为马派艺术的传承与剧目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可以说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剧种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做用,评剧正是由于流派艺术的发展促进了行当的发展推动了剧目的发展才使评剧步入了大剧种的行列。今天可以这样说,只有大力发展评剧的流派艺术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观众,才能开拓更大的演出市场。

流派艺术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流派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在评剧的发展中应该说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评剧的白派创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但在建国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白派艺术在表现现代题材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努力,反过来促进了白派艺术的更大发展。因为小白玉霜在建国后是演评剧现代戏的第一人,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中,她演出了《兄妹开荒》《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家》《苦菜花》《金沙江畔》《生活的凯歌》《李双双》,我们从上述剧目不难看出共和国发展的步伐,不难看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不难看出不同时期所蕴涵的时代精神,而小白玉霜一直在随同时代同步前进,她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的跳动,因此她的唱腔中涌动着时代的强音。我们可以从《苦菜花》中小白玉霜演唱的“我的幔子”一段唱,体会到白派艺术在关照时代,反映时代精神方面与评剧在三十年代的老白玉霜的演唱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白玉霜主演了《李双双》,一个农村先进的妇女,一个新人物,在表演上是喜剧化,唱腔也是具有喜剧色彩的,这更是对白派艺术的一大发展。这也说明剧目对促进流派艺术的发展上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剧目的发展流派艺术也会停滞不前的。评剧新派艺术、马派艺术、魏派艺术都能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流派的发展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流派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才能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评剧的流派艺术是评剧的宝贵财富,是评剧赖以生存的要素。流派艺术是戏曲的魂,是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观众是通过流派艺术走进戏曲的。我们决不能对流派艺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采取放任的态度,或疏于对流派艺术接班人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我们已有的流派艺术,认真地发展我们的流派艺术,因为这是戏曲赢得观众的钥匙,否则我们会失去观众,失去戏曲的演出市场。也就无从再谈戏曲的繁荣与发展了。我们应该重视对戏曲流派的传承,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对新的流派的发现与培养。对于有演唱特色的演员要根据他的条件以及观众对他的喜爱,适时地为他安排能发挥其长处的剧目,当然这也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总之,我们要重视流派,发展流派,培养新的流派,创造新的流派,这才是我们戏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