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祥共和班,亦称“永丰社(班)”,东北第一个评剧班社。由冀东客商李子祥出资筹办,清光绪32年(1906年)在辽宁营口闹区洼坑甸大戏棚正式成立。班主李永丰,字子祥,故人称该社为“李子祥共和班”。李子祥共和班从事戏曲活动25年,在评剧艺术的原生态阶段:孕育(单口对口莲花落)、萌芽(拆出莲花落)、开花结果(唐山落子)、成熟(奉天落子)时期,伴随着评剧艺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见证了评剧艺术的光荣与艰辛,在表演、教学、管理、推广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李子祥共和班当年在东北的活动及其影响,对于研究评剧在关外乃至国外的传播史实、关照评剧艺术发展的流程、把握评剧艺术今后的流播态势,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

李子祥(1860——1935),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城南柳赞庄人。自幼酷爱家乡艺术莲花落,且能唱能演。清光绪3年(1877年)出关来营口经商。营口是一个地处渤海岸边、辽河入海口的城市,在《天津条约》签定时即成为东北第一个开埠的口岸,清代解除海禁之后,随着“航海转粟,事简功倍”,辽河漕运兴起,打开了海河航运的通路,为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彼时的营口,民族工商业日渐崛起,商号林立,人口剧增,河北、天津等地人士纷至沓来,在营口经商或从事渔业活动。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燕姬劝客”的河北梆子的清唱活动。同时,关内人热衷的冀东对口莲花落也传入营口。初时,因尚无正式戏园,只分演于市镇的会馆,饭庄和农村的粪堆土台之上。庚子之役(1900年)以后至1905年,营口已建有多家戏园,戏曲活动逐渐增多。1900年,唐山警世戏社的前身冀东莲花落“吉庆班”的成兆才、开花炮、康永盛等来营口演出,不仅受到京、津、冀人士的欢迎,也令本地人耳目一新。久违了的冀东莲花落让李子祥倍感亲切与自豪,也唤起了这位“祥顺栈虾米店”经理久蕴于心的戏剧理想。

李子祥生活的年代,正值晚清戏曲改良时期。晚清戏曲改良是在社会、文化急剧嬗变的环境里进行的。一方面,戏曲因为生息于民间,为民众喜闻乐见,被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提倡民主、开启民智、宣传维新思想的载体,戏曲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戏曲形式也做出相应的变革;另一方面,晚清戏曲已陷入不可逆转的败落之势,已无法摆脱戏曲偏重曲律的形式主义的窠臼,更重要的是,清末民气渐伸,民众迫切需要有新的戏曲形式产生,但这时欧美戏剧尚未真正输入,而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传统戏曲自然也不是能轻易舍弃的,所以,有志于革新戏曲者所能做的便是把戏曲的种类增加了,把戏曲的意义抬高了,把摄取题材的范围扩大了,把曲律的束缚放松了,把历来角色组合的习惯打破了,从而形成了颇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近现代戏剧的第一声报晓:晚清戏曲改良。

1906年春,在晚清戏曲改良的大背景下,在京剧的改革初露端倪,莲花落的改革跃跃欲试之际,在关内莲花落大多是家人、朋友小班的时候,冀东人李子祥在远离家乡的辽南,组建了关外第一个莲花落班社,成立时已有班底40余人。从此,李子祥共和班开始了与剧种兴衰共呼吸,与时代、国家共命运的风雨路途。

(二)

自成立之日起,李子祥共和班就高扬起创新的旗帜,在伴奏、表演、唱腔、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不断改革。根据东北受众的审美趣味,吸收二人转、东北民歌、话剧、京剧等姊妹艺术的长处化为己用。在保持了与剧种诞生地艺术内部连续性的同时,勇敢地开展革新、创造,比冀东莲花落稍早开始了拆出改革,用自己的努力体现着艺术传统与创新性之间的和谐与张力。

李子祥共和班出现了评剧原生态时期第一位鼓师杨海。杨海(1871——1944),又名杨海山,河北省迁安县人。来营口前为河北梆子鼓师。清光绪33年(1907年),携半份戏箱加入李子祥共和班。是年,在与开花炮(孙凤龄)合作演出《李桂香打柴》时,废除莲花落的竹板和节子(碎嘴子),改用河北梆子的皮鼓、檀板击节,并增添了大锣、铙钹、小锣等打击乐乐器,使用全套河北梆子锣鼓经配合演员的表演,为评剧乐队体制的衍变发挥了作用,加速了莲花落向评剧发展的进程。他在任鼓师时,和演员配合默契,注重人物感情。还经常向演员传授锣鼓经和各种曲牌,以增强演员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孙凤龄(1888——1920),河北省丰南县(今丰润县)大新庄人,艺名“开花炮”,病逝前一直是李子祥共和班的旦角主演。在李子祥共和班13年的艺术实践中,成为评剧早期花旦行当的积极探索者。1906年,孙凤龄与成兆才、倪俊声等应李子祥共和班之邀来营,在小红楼戏园反复贴演《老妈开磅》《小姑贤》等戏,红极一时,是营口观众最为喜爱的“喜剧”演员。在演唱《老妈开磅》时,他以折扇或手帕遮面,背朝观众出场,退至台口处,转身用眼神向台下环视,然后再“噗嗤”一笑,博得观众的彩声。他的嘴皮子功好,说唱、逗哏堪称绝活。因其嗓音甜润,演唱铿锵洪亮,故获“开花炮”绰号。在艺坛上留有“开花炮炮打营口”之褒说。

早期李子祥共和班挑梁小生张化龙在营口完善、丰富了小生行当,成为评剧生行创始人之一。张化龙(1898——1927),艺名“小金龙”,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兰坨村人。1907年随杜芝薏(金菊花)及其兄张化文(字彩亭)、张化雨(字润时)等人来营口加入李子祥共和班。在营口,张化龙等人根据西路莲花落《杜康酿酒刘伶醉》唱词,改编成评剧小生行当第一出唱做并重的本工戏—— 《刘伶醉酒》。在该剧中,他将京剧武生在《丧八丘》中的靴子(厚底)功和甩发功等表演技巧,糅合在该剧之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张化龙在东北广受戏迷欢迎,后病逝于营口,由李子祥出面为其殡葬。

李子祥共和班另一位小生主演倪俊声(1895——1970),则更多地在小生唱腔革新上作出了贡献,被公认为评剧小生唱腔的创始人。1906年秋,倪俊声随成兆才、康永盛第一次出关到营口,1912年前3次在李子祥共和班搭班演出,1912年正式加入李子祥共和班一直到1929年。在与杨柳青、开花炮等人的合作演出中,在旦角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梆子、东北秧歌等曲调、板式,先后在《因果美报》《打狗劝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等剧目中,对小生唱腔进行改革,逐渐形成了上下句6小节的抒情式板式(小生二六板),后又尝试以唱腔的“弛”“张”“疾”“徐”使曲调形成节奏对比,用“顶”“闪”“抢”“过”多种起句方法来表现细腻的人物思想感情。1918年,他与开花炮在小红楼戏园演出《马寡妇开店》,他建议去掉既“春”又“粉”的唱词,根据成兆才重写的唱词另创了新唱,起伏有致,婉转动听的腔调,得到成兆才及众多生行演员的肯定和赞扬,称为“倪派”。为看《马寡妇开店》,营口埠内几家油坊贴桌子、包凳子达月余。“倪派”唱腔的形成,为后来众多生行演员在唱腔上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0年,评剧女旦李金顺来营口李子祥共和班投奔倪俊声。在小红楼戏园,在岳父杨海传授下精通锣鼓经,又会吟唱多种曲牌的倪俊声不仅陪李金顺演出,还为她加工、修改了《败子回头》《因果美报》《秦雪梅吊孝》《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数十出戏,为李金顺后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金顺在营口李子祥共和班带艺学徒,牢记杨海传授的口诀“演员不懂锣鼓经,台上不会精;要想演好戏,必须样样通”,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在继承男旦唱腔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大鼓和民间艺术的腔调,终于创造出适合女旦演唱的唱腔:高亢激越、泼辣奔放的“李派”,成为奉天落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演员。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为她录制了不少唱片,众多女演员争相效仿,开创了评剧唱腔发展的里程碑。

李子祥共和班重视培养人才,成立不久开始招收男艺徒,中华民国5年(1916年)首招女徒杨红玉、刘彩凤。传授技艺既因人施教,又强调一专多能。在评剧老艺人罗万盛、康永盛、吴寿鹏、纪德彩、倪俊声、张有泰、刘玺廷、杨海等教授下,先后培养出金灵芝、芙蓉花、碧莲花、郑宏斌、柴桂芬、刘鸿霞、王文芳、郑锡武等男女演员。

李子祥共和班注重开拓演出市场,除在东北常年演出外,还开评剧班社赴国外商业演出之先河。经李子祥与领班李悦来等积极运作,中华民国 15年(1926年),邀请京剧演员庄月楼、庄德元、赵子桢等,以京、评两合水方式赴朝鲜的平壤、沙里院、镇南蒲等地演出一年有余。

(三)

评剧由莲花落发展而成,经过了漫长时间的衍变,凝结了一代代评剧艺人的汗水与泪水。艺人来往穿梭于关内外学艺、搭班、演出,艺术上互相借鉴、竞争、交融。20世纪初叶,在冀东唐山、辽南营口活动的莲花落艺人几乎同时对莲花落进行了改革。1906年,来自评剧故乡的“草根”艺术家们在营口完成了奉天落子的改革工作,即由原来对唱的曲艺形式变为分角色(人物)演出的戏曲形式。它的标志就是李子祥共和班——永丰社的诞生。
1919年夏末,应营口厚发和油坊经理郝相臣邀请,唐山首创警世戏社40余人出关到营口,给营口观众带来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子。成兆才率警世戏社落脚在爱国(永大)茶园,月明珠、金开芳等演出《花为媒》《桃花庵》等,与在小红楼演出的李子祥共和班对台开锣。两个同出一脉又各有千秋的班社在艺术上进行了交流、碰撞。客观地说,在最初的竞争中,警世戏社为奉天落子在表演艺术发展方面起到了历史的促进、推动作用。

李子祥共和班的领衔主演开花炮在营口拥有一大批观众,曾击败了拆出莲花落时期实力雄厚的名角金菊花。此番开花炮、月明珠唱对台戏,大有一赌胜负之势。最初3天,双方势均力敌,观众各半。转而,警世戏社以其《桃花庵》《杜十娘》《花为媒》等新剧目将观众争了过去。他们的戏,文武兼备,文戏韵味浓厚,武戏真到真枪,别开生面。尤其是月明珠之技艺,更压他人一筹,使观众有余音在耳之感。观众开始淡漠了开花炮,而青睐着月明珠。时有一营口戏迷,步入鞋铺买鞋,店伙计问他买什么鞋时,他竟脱口而出:“买月明珠”,当伙计小他是“月明珠迷”时方觉失口。不久,开花炮回原籍。翌年病逝。

李子祥共和班25年辛勤耕耘,在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以至以后的时代里,播下的蒲公英种子飞向关内外,种子又生根、发芽、茁壮,成为评剧发展的主要力量。李子祥共和班女徒芙蓉花担任沈阳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复盛戏社主演,这个戏社第一个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碧莲花在东北唱红10多年,曾为警世戏社二班主演,40岁进关与刘翠霞、花玉兰等人在天津合作;金灵芝先后在警世戏社、大连歧山戏社、孙洪魁的洪顺戏社担任主演,足迹遍及河北、天津、东北各地,所到之处场场爆满;郑锡武上世纪30年代与碧月珠、王金香、白玉霜、筱桂花、刘艳霞等合作,任小生、老生主演;刘鸿霞以高低自如、刚柔相济的“闷腔”独具特色,在东北各地流动,名声大振,享有“关外三霞”(刘翠霞、刘鸿霞、刘艳霞)之美誉。出自李子祥共和班杨海门下的鼓师李作云上世纪30年代曾傍筱桂花去日本灌制唱片,杨玉林曾为李金顺、白玉霜司鼓多年。

25年里,李子祥共和班曾有着骄人的业绩与辉煌。由于小金龙、开花炮、倪俊声等改编、加工了《刘伶醉酒》《因果美报》《卖油郎独占花魁》《马寡妇开店》等大戏,演出形式日趋完善,遂以营口为基地,时常到辽阳、安东(今丹东)、铁岭等地巡回演出。因当时客局居营口的商人较多,演出营业状况颇佳,加上李子祥不惜重金招聘冀东演员,至民国10年(1921年),已有男女演员超百人,为当时最大的评剧班社。由于阵容强盛,同工演员过多,李子祥将班社分为“共和头班”和“共和二班”,一路赴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一对留营口演出。由于李子祥共和班的影响,营口成评剧演唱“四大基地”之一。

从拆出莲花落盛行开始,执政当局常视之为异端,李子祥共和班虽有幸留在了口岸城市营口,不必像关内的班社“城市和郑重场所禁入”,但也经历着诸多挫折,时常受到歧视、禁演、驱逐等不公平待遇。清光绪34年(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而逝,“双国孝”禁止铜响,是年10月,营口巡防、卫生总所称“落子”为蹦蹦戏,贬之为“淫曲糜音,丑态百出,有伤风化,严行禁睹”;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花炮在大平康里戏棚演出,营口巡防、卫生总所视其为“淫角”,并以“淫词艳曲,有伤风化”为由加以取缔;中华民国2年(1913年),营口警务公所制定戏园章程,规定:每家戏园必须为军界、警界留特别席。甚至到了1919年,小金龙、开花炮在永大茶园演出,营口警务署长郎某,特将小金龙等传署,以“观瞻不雅,且实风化攸关”为由,勒令改业,并驱逐出境。

对于李子祥和他的艺人们来说,最大的打击发生在中华民国20年(1931年)。这年8月,李金顺重返李子祥共和班演出时装评剧《爱国娇》。小红楼的舞台上,李金顺扮演的闵爱华抒发着对泥国(指日本)人进入中国的愤懑:“自从南京约出现,泥国人首先动了野蛮。看我国如同他的属地,待我国官员如同他们的官员,对我国的同胞如同牛马,拿我国的法律当作笑谈。母亲哪!你还说什么告状与申冤!”9月初,白玉霜第二次莅营,在升平茶园演出《天河配》《拿苍蝇》等戏达半月。9月18日晚,李子祥在帮白玉霜处理戏衣被盗事的时候,仍未意识到:一场家国悲剧即将上演。19日晨,白玉霜赴奉天被困营口河北火车站。日本侵略者兵踏营口。国家风雨飘摇兮,剧社何存?“九一八”事变后,李子祥共和班宣告解体。

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志·辽宁卷》    《回忆母亲白玉霜》李再雯著

《中国戏曲志·河北卷》    《评剧与奉天落子史》

《辽宁省志·文化卷》              崔春昌著 

《沈阳戏曲志》        《评剧史话》

《营口戏曲志》                 崔春昌著

《评剧辞述》         《金开芳艺术人生研讨会文集》

《中国评剧艺术节文集》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编

唐山市艺术研究所编   

《评剧简史》    胡沙著

《评剧文学史》   夏冬著

《迁安文史资料》迁安政协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