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舞台 “固执”的坚守
——静海区评剧团送戏下乡侧记
静海区评剧团是天津市为数不多的区县级专业文艺团体。多年来,在专业人员紧缺,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坚守文化阵地,克服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继承传统艺术,挖掘新的曲艺内容,围绕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廉政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心主题,自行创作并排练大量的综艺节目,以流动服务的形式,深入偏远的农村乡镇,面向农民开展慰问演出,年平均演出场次在220场左右,小剧团把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的舞台,为自己“跑出”了一片新天地。
成立于1956年的静海县评剧团,自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始终以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作为立团之本。他们坚持多排戏、演好戏,积极创作编排大型现代剧、历史剧,其剧目涵盖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土地法制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累计演出约2600多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赞誉和好评。2014年,该团被中宣部授予“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集体”荣誉称号。
田间地头搭起流动舞台
为了将服务基层、服务农民落到实处,剧团无论是在露天空地还是在临时搭建的大棚,演员们都能做到满怀热情、一丝不苟地投入到每场演出中,让农民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剧团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按照农村地形条件,配置改造了大、中、小三种流动舞台,既方便了出入田间地头,又满足了不同类型的演出。每年,剧团依托这些流动的舞台,开展文化基层行“百场戏剧展演”活动,为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高强度演出成家常便饭
为了不给当地农民朋友添麻烦,静海区评剧团多年来坚持下乡自备伙食、自带吃喝。受条件所限,演职员们很多时候只能吃一些方便食品充饥,烈日严寒,雨雪天气下乡演出,对剧团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为了不耽误演出,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休息。长途的奔波、艰苦的条件、高强度的演出,常年如此,这些都是对演职员们的极大考验,但是大家毫无怨言,他们说:自己的根儿在农村,我们团就是给农民朋友演戏来的。农民朋友为剧团送戏上门都很感动,静海西双塘的一位刘大爷是个老戏迷,他说,他学过的很多戏都是从静海评剧团那学来的,“大老远来,实实在在给我们演出,他们真是不容易,真是在为我们着想。”
创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为了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剧团坚持以评剧为主体、多种文艺形式共同发展的思路,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巩固壮大演职员队伍。目前,剧团评剧新派、白派、刘派等不同流派都有正式传人,京剧、河北梆子演员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小有名气的“明星演员”。很多演员还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在各类大赛上屡获殊荣,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剧团深知,自己的根在农村,生存之本是创作和演出,必须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创作和演出的重要标准。剧团积极挖潜,整理传统剧目,在演好保留剧目的情况下,积极走创新之路,编创了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三个亲家》等近80出剧目。
除了评剧、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外,剧团还发展了歌曲、舞蹈、音乐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看过他们演出的农民都亲切地称静海县评剧团是农村的“文艺轻骑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