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我国评剧老旦行当开拓者,评剧界大师、“筱派”艺术创始人筱俊亭先生在廊坊逝世,享年92岁。12月10日,廊坊市文广新局与沈阳评剧院联合主办“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思座谈会”,张德福、谷文月等京津冀辽四地评剧界知名人士60余人齐聚廊坊,座谈追思评剧大师筱俊亭。“筱俊亭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民艺术家,她的逝世是中国评剧界的重大损失,她的德艺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中国评剧院党委书记侯红难掩悲痛地说。

8岁学艺 19岁成名 演出200多出剧目

筱俊亭原名张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8岁开始学艺,13岁成为剧团主演,19岁凭借《白蛇传》成为轰动津门的名角。她还多次应邀到唐山、林西矿区、山东等地演出,就此成名,红遍天津、河北、山东各地。

1952年筱俊亭加入锦州评剧团,除主演了《杨三姐告状》等拿手好戏外,还新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等剧目。1954年,筱俊亭调至沈阳,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1956年,当时35岁的筱俊亭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

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最终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筱俊亭创造出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与当时沈阳评剧院的韩少云的韩派、花淑兰的花派被誉为“韩花筱”,曾入选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0年,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勇于挑战自我,又开始了编剧生涯。筱俊亭与剧作家任峰、章平合作编写的《这样的女人》,成为一部影响广泛的精品剧目,1981年经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戏曲片《小院风波》在全国播放。即便晚年,筱俊亭也一直活跃在评剧舞台上。在8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筱俊亭演出了200多出剧目。2008年,筱俊亭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殊荣。

晚年定居廊坊 收徒传艺 住院前最后一刻仍在教学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筱俊亭曾两度应邀率沈阳评剧院演出小组来廊坊,与廊坊市评剧团联合演出,受到廊坊观众热烈欢迎。廊坊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原廊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宫雅健回忆起与筱俊婷共事的点点滴滴,难掩对其敬佩之情。宫雅健说,还记得1991年春节期间,筱老师来到廊坊,同廊坊评剧团一起到廊坊开发区的南营村与永清县曹家务乡等回族人口聚集的地方演出。在南营村演出结束后,演员与工作人员都来到村里的小学教室吃饭。课桌当作餐桌,每人只有一碗牛肉和两个馒头,村领导说要给筱老师特出照顾。筱老师却说:我出身农民,我是百姓的艺术家。她坚持和大家在教室吃馒头。

在与廊坊的多次接触与了解中,筱俊婷这位艺术大师深深喜爱上了廊坊这座新起步的城市。1992年冬,从沈阳评剧院退休后的筱俊亭随女儿郑筱娣搬到廊坊生活。定居廊坊后,筱俊亭积极参与廊坊文化建设,被廊坊市评剧团聘为艺术顾问,为剧团的发展建言献策。

廊坊市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刘茂林说,筱俊亭在退休后她的文艺演出活动并没有停止,除经常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演出外,对廊坊的文化事业更是积极支持。1999年筱俊亭担任廊坊市评剧团顾问,经常随剧团深入农村进行演出。当地组织的捐款慰问、赈灾义演等活动,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她还尽心收徒,为廊坊培养评剧人才。在筱俊亭居住的农家小院,经常有戏迷朋友前来请教,筱俊亭总是来者不拒,热心辅导。2004年,筱俊亭参与创作的评剧《妈妈》进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荣获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多项国家级大奖,为廊坊市争得了荣誉。

郑筱娣回忆自己母亲住院前的场景说,10月底时她患上感冒,就在住院前当天中午,在家输液期间,一个19岁学唱老旦的学生照常到家里上课,家人劝老人先歇歇。可她还是一边输液一边听学生唱《杨门女将》。等学生唱完后还耐心辅导,可就在辅导完后,由于她咳嗽厉害,还没顾得上吃饭,就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女儿眼中的严师 学生心中的慈母

回忆起母亲这一生对自己的影响,郑筱娣说的最多的是敬业二字。郑筱娣告诉记者,筱俊亭常常是在车站等车的时候练唱,吃饭的时候听音。由于筱俊亭忙于排练﹑演出,小时候都是郑筱娣的父亲和大姨在照顾她。晚上她睡觉了,筱俊亭才演出完后回家,每星期六﹑日郑筱娣不用上学,筱俊亭却星期一才放假休息。所以小时候她们母女相处的时间很少。如果有时间看着女儿,筱俊亭也是让女儿练打花腔等基本功,直到女儿练得满头大汗,筱俊亭也不肯让她休息。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与严厉管教下,郑筱娣6岁便能演唱《穆桂英挂帅》中的大段唱腔,10岁即能识谱。

来自天津评剧之友俱乐部代表王美华告诉记者,2003年他们的俱乐部成立时,筱俊亭亲自登台演出祝贺。十年的时间里,筱俊亭一直都在关注俱乐部,常常请俱乐部的成员到她天津的家里做客,免费为大家辅导,和大家一起包饺子。每当俱乐部取得好成绩时,筱俊亭总是第一个打去电话祝贺。如果听说俱乐部有什么困难,她也是第一个打电话来安慰。“在筱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十年里我们俱乐部共在中央电视台演出67场,她就像我们我们的大姐﹑母亲一样爱戴着我们。”王美华说。

筱俊亭的弟子李冬梅强回忆起自己的恩师说:“筱老师总是爱护我们后辈,搭戏时也特别照顾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大腕的架子。我刚到剧院时,一次下乡演出,当时我们一般演员的宿舍条件非常艰苦,老师看见了,放弃了自己原本可以住的招待所,拿着草垫子和我们一起挤在简陋房间的地上……”说到这里,李冬梅有些哽咽,半晌才接着说:“评剧大环境不景气,但是老师却总是告诉我们,不要看到现在市场不好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为演员要随时把‘枪’磨亮,以后随时有用得上的时候——评剧的辉煌时代虽然过去了,但评剧的生命力很顽强,不会被时代淘汰!”

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思座谈会

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思座谈会

评剧大师筱俊亭追思座谈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