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北方片)于5月5日至6月18日在京举行。在此次展演中,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良宵》将于5月23日、24日,每晚19:30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进行演出。新版《良宵》改编自评剧传统剧目《马寡妇开店》。2010年,中国评剧院邀请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对该剧进行改编复排,并重新命名为《良宵》。导演徐春兰介绍说,新版《良宵》不仅在主题上更加贴近当下,舞台呈现也更加追求唯美。该剧重新登台后,在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并排名第一。
美感一: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
《良宵》改编自评剧传统剧目《马寡妇开店》,是评剧鼻祖成兆才的开山之作。该剧讲述了少年狄仁杰在进京赶考路上,入住了寡妇李秀茹开的旅馆。李秀茹青春丧偶,因狄仁杰与亡夫有几分相像而渐生好感,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感情。狄仁杰虽然也爱上了李秀茹,但却因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严词拒绝了她。李秀茹在痛苦思辨中,明确自己感情的正当性,而狄仁杰也最终服从心灵的召唤,返回了旅店。
在历史上,《马寡妇开店》曾风靡一时,唱红过月明珠、花莲舫、白玉霜等名角。小白玉霜接演后对该剧做了较大改进,使其成为白派的代表作之一。但因为历史原因,该剧曾一度被指为“粉戏”遭到禁演数十年。2010年,中国评剧院按照“原创的、当代的、北京的”艺术创作精神,邀请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对《马寡妇开店》进行改编复排,并以《良宵》的全新名字让这出老戏重新登上首都舞台。
导演徐春兰说,改编复排后的《良宵》无论在主题和舞台展现上都特别突出一个“美”字。为了让这部戏更美,《良宵》改变了历史上很多版本中,狄仁杰和李秀茹重逢后并没有在一起的结尾,而是采用了大团圆式的结局,让人性战胜了封建礼教,改变了李秀茹悲剧性的人生,把一个封建教化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该剧重新登台之后,以其“清新、典雅、唯美”的艺术风格和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在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毫无争议的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并排名第一。
美感二:“唱做舞”皆具美感
作为一出大文戏,老版《马寡妇开店》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两个人物、一个夜晚、一个场景、一韵到底,没有念白。”导演徐春兰说,《良宵》同样继承了老版的特点,舞台上的主要演员只有4位,除了保留了老版中的经典唱腔,又把越剧、昆曲擅长的男女对唱表演形式引进到该剧中。男女主人公同工同调,对唱、轮唱贯穿全剧,还在唱腔中加入了昆曲、民歌的曲调因素。同时,导演徐春兰还将《诗经》中的著名诗篇《关雎》糅入到了剧中,为全剧添加了一种“诗化的美”。
新版《良宵》由中国评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平饰演李秀茹,她在《良宵》中的唱腔以白派为主,为此白派艺术家刘萍特别给王平做了唱腔指导。徐春兰说,王平在这出戏里的唱腔,既是白派的,又有着她自己的特点,白派的柔婉中又有着新派的脆亮。此外,狄仁杰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张俊玲和中国评剧院的郑祥振分饰AB角。张俊玲有中国评剧界女小生第一人之称,徐春兰要求她在剧中尽展其表演潇洒、书卷气十足的风格。
导演徐春兰说,她对演员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唱做舞都要“美”,都要展现出古雅的诗意。因此,在剧中除了文戏之外,还配合剧情增加了大量的圆场、下腰、翻身、扇子功等表演,使该剧成为唱做舞并重的佳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秀茹与狄仁杰的双人舞,更是舞姿优美,轻纱袅袅,足具美感。
美感三:服装舞台灯光强调美的内涵
新版《良宵》另外一个美感在于服化道和舞台的美。为此,剧组在服装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演员打造了线条优美的裙装,同时用不同的服装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心境。例如,狄仁杰刚进店时,作为寡妇的李秀茹穿的是黑色的褶子;见来了雅客,便换成了紫色;当她对狄仁杰情愫顿生时换上了乳白色,流露出的是一种纯洁、真诚的情感;而给狄仁杰送饭时,又穿的是暗示自由和广阔天空的淡蓝色。整台戏,观众可以通过李秀茹的服装观察到她的心理变化,每次换装所穿的颜色,不仅符合生活的逻辑,也强调了美的内涵。
在舞台上,《良宵》延续了传统“一桌二椅”的写意风格,但却更具“美感”。导演徐春兰说,“诗意的舞台要空灵却不能单调”。因此,《良宵》在背景上大做文章。用剪纸凸显乡野民间的情趣;用蓝色的山水元素彰显该剧的典雅氛围;用一轮垂吊的明月照亮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和美好未来;而诗经中的爱情鸟“雎鸠”也将以拟人的方式,由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呈现。
此外,该剧的灯光运用也特别强调了剧中人不同的心境和剧情的氛围。比如,李秀茹要去见狄仁杰前精心梳妆、换装时,为烘托她的心境和柔美,用的是粉红色的光;而最后狄、李二人终于走到一起时,用得却是一片绿色,象征着初春的萌起和爱的顽强生命力,又给人以极为舒畅、广阔、清新的视觉感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