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风起同仁堂》代表广东精彩绽放中国评剧艺术节
——评剧《风起同仁堂》演出侧记
由文化部艺术司、省文化厅、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评剧故里、文化唐山”——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于9月5日在唐山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共7个省、市、自治区的19个评剧院团,将献上21台优秀剧目、43场精彩演出,精品荟萃,佳作云集。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评剧《风起同仁堂》作为深圳本地艺术团体——深圳市世纪戏曲艺术研究院创作剧目,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可以说是除往年常规评剧流行区域参赛省份外,首次有常规区域外省参加,开创了历史先河。
为什么北京题材北京名家的戏代表深圳?据深圳市世纪戏曲艺术研究院院长陈胜利介绍,深圳开始并不了解评剧,但随着评剧在深圳的实践演出,深圳的群众基础还是很大的,深圳领导也消除了顾虑,虽然题材属于北京,但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也体现了深圳不仅开放而且包容的心态,能够海纳百川。
评剧《风起同仁堂》自问世以来,包括大大小小的演出已经连演100多场,深受戏迷和媒体喜爱和关注,仅央视《戏曲采风》栏目对该剧报道就有近10次。
此次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独家驻团媒体有央视《戏曲采风》、央广《大戏台》、中国评剧网以及深圳多家媒体。此次我和评韵飘香(张六可)、飞鹰深入剧团,了解了台前幕后更多的故事,深知一台戏背后融入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下面,我就聊聊此行的感受。
为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评剧《风起同仁堂》按理说早就有资格上央视《空中剧院》,而且已经签订了合同,但是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面对客群的变化以及演出实践中观众的反应,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要面对香港、台湾、国外等不同的观众群体,所以剧中一些唱词和剧情等都会适度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都会让该剧更加严谨、紧凑、好听、好看。
好戏真是演出来的,是磨出来的,该剧从2012年问世以来,大大小小的全国巡演已经达上百场,大改有几次,小改不计其数,每次演出,连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会放过。
这次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前,已经在北京进行了严格的排练,剧组9月7日到唐山后,下午便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先挂唱,再练舞蹈、群众演员站位等,每个环节演职员都非常认真,从总策划陈胜利、总导演宋强,到唱腔设计李娟文,再到主演刘慧欣、赵斌、孙路阳、李妮、王丽京、赵岩等以及群众演员,甚至乐队,每一个到场的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哪怕是一个唱腔、一句唱词、一个台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包括舞台上的灯光、音乐节奏都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尽管排练过程中很辛苦,但看得出每个人都很敬业、都很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当然再苦再累再紧张,该剧组也有一个特点,绝对不搞突击战术,疲劳战术,都会注意劳逸结合,尽量在演出前让演员得到充分的休息。
评剧节版《风起同仁堂》4大新看点
三年来,评剧《风起同仁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常演常新,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许多观众都会说即使看好几遍还想看。当然这也是一个艺术精品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演出实践的增多,评剧《风起同仁堂》也会逐渐成熟稳定。
此次演出,除了以前的一些亮点外,评韵飘香还总结出评剧节版《风起同仁堂》4大新看点:
“经过剧组主创人员反复打磨,反复修改,从艺术层面讲,提高了一个大层次,越来越赢得戏迷的胃口。此次参加评剧节,该戏至少有以下看点:
第一,给小姗增加了唱。当年百发市长看了此戏后,就提出要给小姗增加唱段,为王丽京量身打造新派唱腔,其实这也是戏迷共同的心愿。主创人员广开言路,特意为小姗增加了唱,一共两段;
第二,百草图一场,陈玉姗的唱腔改动较大,唱词也有所变动。此一段由“大悲调”开始,“十三嗨”结束,刘慧欣的演唱,再加上张剑冰的司鼓,张士元的大弦,将整个戏推向了高潮,非常给力;
第三,李妮的加入给本戏增色不少。在这里给赵妈增加了唱段,你还能领略李妮的筱派唱腔,美哉;
第四,还增加了刘慧欣、赵斌、孙路阳、陈胜利的四人对唱,也颇有看点。”
可以说,评韵飘香作为一个懂唱腔和板式而且又能与戏迷打成一片的观众,为不了解新版《风起同仁堂》的观众打了一个活广告。
实际上,这次演出一如既往地获得成功,这与主创们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懂艺术规律是分不开的。
在以前,梅花奖演员刘慧欣边唱边舞的表演就备受好评,此次依然受关注,以前就是亮点,这次刘慧欣更是将这段吃功夫的戏做到了更加完美。而接下来新增的“大悲调”与“十三嗨”更尽情展示了刘慧欣嗓音高亢、铿锵有力的特点,10几分钟的大段唱腔酣畅淋漓,观众更是大呼过瘾,剧场内沸腾了。
梅花奖获得者赵斌的小生嗓子非常明亮,演唱很抓人,特别是这次能在舞台上处变不惊、现场发挥更让熟悉该剧的人刮目相看,得到了导演的赞许,一般观众丝毫看不出破绽。如果不是多年的舞台经验,是不可能能够冷静妥善处理这种突发状况的。
而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依然是腕气十足,一出场就迎来碰头彩,那种特有的舞台范儿更是让观众欲罢不能,不是谁都能学得了的。
此次演出赵妈的角色改由国家一级演员李妮饰演,与小筱俊亭相比,自然筱派味道稍微淡了点,但是李妮她谁都不模仿,更多的是研究人物,台下还跟戏迷交流台词的语气和感情,非常敬业和认真。所以她表演的赵妈有自己的特色,更符合人物,带着点筱派味的唱段也别有一番风味。
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京实力不凡,在观众和张百发市长的建议下,主创为王丽京专门写了两段新派唱腔,观众听起来耳熟能详,非常好听。
优秀青年演员赵岩自己坦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其实从豫剧转行唱评剧很正常,许多大家都是改行的,不过豫剧流行的方言到了评剧里自然就要改一改了,这一点上赵岩很努力很刻苦,在院里非常谦虚非常勤奋,认真琢磨演唱,反复练习发声发音,从这次演出中已经能深深感受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演唱无论是道白还是甩腔更瓷实了,假声少了。
这是一台群英荟萃的戏,所以当演出前五分钟出字幕时,台下的观众不断发出感叹声:“国家一级,又是国家一级,还是国家一级……”除了演员中有7位国家一级外,其他二次创作团队也多是研究生或一级职称。如此强大的阵容,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演职人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众所周知,来自各大院团的精英们每个人都是有一定实力的人物,能够聚合到一起已经实属不易,而能够打成一片排戏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深入到评剧《风起同仁堂》剧组,你能看到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大家完全没有那种上下级的关系,本身也没有,而是一批志同道合为了评剧艺术走到一起的人。
这是一个和谐的团队,大家同吃同住,没有特权没有特殊照顾,只要排练每个人都会到场,大家一起钻研艺术,当然团队和谐不代表没有争论,偶尔也会为了艺术上的一些小分歧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马上没事就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当然,这也是机制决定的,人人平等。你是导演你是群众演员都是一视同仁,都是聘请的。正因如此,所以不一定下一部戏还是这些人,但至少这些人在这个戏中非常团结非常和谐非常敬业,团队精神始终激励着大家,感动着大家,是评剧让大家在一起。
台下演员们都很亲和,像孙路阳台上有范儿,但是私底下还是很平易近人的,丝毫没有架子。这一点体现在众多艺术家身上,评剧的艺术与道德的修为融为一体。
评剧《风起同仁堂》的成功之道
评剧《风起同仁堂》是一台由民营机构运作,旨在探索演出市场、推广评剧,以强强联合形式重磅打造的舞台剧。此剧从开始就备受关注,也会偶有争议,无论是主演的调换,还是新剧难有市场,一路演下来,各种争议在不断被此剧的好评给打消,巡演不断,从黑龙江到北京、天津、河北、深圳、广州、香港等地演出上百场,戏越磨越精,越演影响越大。事实证明,这出戏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言演两场就刀枪入库。
该剧总导演宋强认为,《风》剧在艺术外在形式上的探索是独具匠心的;首先它尊重戏曲表演规律——“角儿”的艺术。导演所有的设计要求完全从这个中心出发,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所以都有演员积极的创作和参与,最终能在舞台上发挥个人的长项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该剧的总策划陈胜利表示,评剧要发展就要强强联合搞大制作,但大制作不是以花多少钱为标准,而是科学务实。目的就是探索一条民营团体搞艺术同样可以创精品,同样可以培养传承各流派的演员的道路。
另外,陈胜利特别重视媒体的宣传,因为长期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此次在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许多媒体包括央视《戏曲采风》、央广《大戏台》、中国评剧网以及深圳媒体都是主动作为独家驻团媒体全程跟踪《风起同仁堂》剧组的排练和演出的台前幕后。评剧的宣传离不开媒体,更需要媒体对评剧有更多更大的推广。
据悉,评剧《风起同仁堂》11月份或还将代表深圳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并且正在筹备该剧的电影版。另外,还将联合全国青年演员打造一台大戏。
评剧《风起同仁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