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虽少了与家人的团聚,但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却备感充实和欣慰。此时恰逢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河北唐山举办,他带领全体演职人员在京冀两地间忙得不亦乐乎。多年来,中国评剧院在为评剧界最具权威的年度盛典评剧节源源不断奉献优秀原创剧目的同时,在评剧艺术的发展上还提供了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方法。

9月5日,中国评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演出的原创评剧《城邦恩仇》作为开幕式演出亮相本届评剧艺术节,这部对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三部曲的大胆改编让业界同仁看到了评剧演绎世界经典名著的可能,同时也令他们艳羡不已:“不愧是首都院团,思想上就领先一步。在全国文艺院团纷纷转企改制,探索符合戏剧市场发展规律的道路上,中国评剧院的先试先行值得学习和深思。”

提及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认识,王亚勋认为挑战与机遇永远共存。由于僵化的管理机制、一成不变的演出内容、淡漠的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等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促使文化部门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具规模、最彻底的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既需要当地文化部门制定清晰渐进的配套政策,更需各院团根据自身情况,从内部自立、自强进军演出市场。相信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对中国评剧这样一个大剧种来说,是一次重振辉煌的机会。”王亚勋说。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字头地方戏剧院,几十年里评剧院的表演艺术家们把评剧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上世纪50年代,仅新凤霞一个人的票房收入便超过梅兰芳京剧团的四大名旦。“改革开放后,多种艺术门类涌向演出市场,对传统戏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造成戏曲演出市场低迷,演出场次不断下降,原创剧目匮乏,一年难得出一部新戏。有些剧种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此消亡。”王亚勋感慨,“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院团只会排戏、演戏,不会卖戏、开发戏。

2012年7月23日,中国评剧院挂牌为“中国评剧艺术中心”,开始了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本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建院理念,通过调机构、调干部、调整生产方式,评剧院首先对内明晰了管理结构,对外通过借助政府举办的“周末场”“百姓大舞台”“星火工程”等公益性惠民演出进行剧目营销,多劳多得,有劳有得,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

改制前,中国评剧院下设一团、二团、白派团以及艺术处、财务处等13个部门。为了充分调动演出的积极性,对演出团实行了分灶吃饭的管理办法。虽然在艺术生产过程当中,3个团各具特色,但由于各自为战很难形成资源互补发挥最大效益。改制后,中国评剧院为整合资源首先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形成艺术生产部、艺术规划部、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剧场经营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的“六部一办”部门格局。在艺术创作上注重规划,针对重点剧目实行剧目制管理,不断丰富完善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此举大破大立,带来了中国评剧院剧目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飞跃。2012年,中国评剧院创作的《马本仓当官记》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本着“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以及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的建院方针,评剧院先后创作了《银杏庄》、《林觉民》等原创剧目,复排整理了《评剧皇后》、《祥子与虎妞》、《无双传》、《狸猫换太子》、《回杯记》等传统剧目,重编了国外题材剧目《城邦恩仇》,并对评剧经典名剧《马寡妇开店》再次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并更名为《良宵》,树立了评剧在戏曲舞台演出市场的品牌形象,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通过创排这些剧目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年过七旬的老艺术家、评剧新派艺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谷文月对生活工作了50余载的院团获得“新生”十分期待:“我曾经对转企改制抱有疑虑,担心政府不管了,传统戏曲艺术难以发展,但看到其他院团转企后更具活力,年轻人的创作积极性更高了,心里一下就敞亮了。”

受益于戏剧人意识的改变,中国戏曲学院的赵岩成了评剧舞台上的新星。入学时选学豫剧的赵岩在一次演出时被剧院看中,惜才心切的中国评剧院想尽办法留下了这棵有发展潜力的戏曲苗子。此次《城邦恩仇》,赵岩便因饰演其中的“欧瑞思”一角被不少人看好。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局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扶持院团发展,使中国评剧院在演出场次及演出收入上发生很大变化,但政策性演出仍占主导地位,商业性演出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转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主路上来,积极疏通供销渠道,加大商演力度。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王亚勋强调。

作为对外培育市场的创新举措,今年6月5日,适逢文化部举办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评剧院与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正式签署“中国评剧周”全国巡演(2014年—2019年)战略合作协议,以中国评剧院出人、出戏,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购买剧目向市场营销的方式,在中国甚至国外的大中城市推广评剧品牌。今年9月23日至12月15日,经典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和《良宵》就将走进山东、河北等地的10个城市演出60场。

2015年是中国评剧院建院60周年,王亚勋希望甲子之年的中国评剧院能在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取得更高的成就。王亚勋说,他的自信来源于评剧深厚的观众基础、拥有一批舞台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以及风华正茂的中青年艺术人才和愈来愈成熟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评剧院也正在以饱满的热情积蓄着力量:为纪念一代艺术大师新凤霞打造的原创大戏《新凤霞》已蓄势待发准备在年底与广大戏迷见面;根据密云县抗日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创作的原创评剧《俺娘》也进入筹划阶段,在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与观众见面;拥有一流设施的中国评剧大剧院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剧院团,成为全国地方戏展演交流的中心……“北京在文化艺术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相信好政策、好环境、好土壤将为北京市地方院团的发展带来一片生机。”王亚勋期冀着。

中国评剧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