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活跃的评剧舞台上的演员为什么不能抓住观众, 一个是多元文化的影响, 一个是自身功力不行。
我看过很多剧团的演员和乐队一起的响排, 如果演员不带话筒, 你只能看见演员张嘴, 口型在变, 但是他们的唱你一句也听不清,或者说听不见, 现在的演员们只能靠胸前的微麦来传声了。共鸣腔体消失带尽。
大家可以看看比较经典的《回杯记》崔连润版的, (百灵出版社的那个) 《花为媒》(谷文月和赵丽蓉)
上个世纪青年团谷文月和齐建波《三看御妹》 (网上有) , 都有非常好的剧场效果, 都是舞台前面放着几个大的话筒, 演员的身上没有微麦, 所以才会出来这样的效果。演员的唱与乐队伴奏是一种互动, 乐队伴奏多大的力度怎么控制音效可以衬托人物和剧情,都是很讲究的。
大家手里可能有一些资料, 也有人去看过现场演出, 只要是音响师有一失误, 没有把微麦调好, 那个我们就不听到演员的唱了, 只能听到乐队的伴奏了。这在现在的演出中是常见的。这说明现在的演员只是有一个音色不错的嗓子, 至于功力吗, 可以说是一点也没有了。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看来唱戏这活就得天天练。
我听过李红霞,谷文月的现场演出, 还有其他一老艺术家的演出, 观众们走出剧场互相交流时, 说真是好听, 就好像谷文月自己就是高级音响设备。好像谷文月的鼻子 耳朵 胸腔都是"通气"的, 我想这可能就是共鸣腔体的运用吧。
我看过刘秀荣的《灯魂》 《 红叶》 他发出的声音, 比他们石家庄评剧青年团的任何一个人的声音都更有磁性, 更吸引人, 更有穿透力, 功力要强很多。共鸣腔体就是好。所以说光说人家怎么怎么地不行, 在一个业务单位, 专业技不过硬是永远站不住脚的。不管你的情商有多高, 在一个技术单位工作, 不技高一筹是不会走的很远的。这还是石家庄这么一个小团, 大家可以想想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想在中国评剧院唱主角得具有怎么的专业技能?
年轻一点的演员, 我听过的就是艾丽珍有共鸣运用的好, 很有韵味,很抓人, 其他人像艾丽珍这个年纪的, 还有比他小的, 要是没有微麦你根本听不清他的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