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底子的濮院书场》有感
◎钱善群
评弹是上个世纪江南一带的主要文娱形式,在电影、电视稀罕的年代,听评弹成了男女老少的业余文化享受。云翔先生用细腻的笔墨,将评弹的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跃然纸上。
相传清末,慈禧太后十分喜欢江南小曲,得知苏州弹词幽雅无比,即下懿旨,命弹词艺人马如飞先生进京。一曲弹唱,听得慈禧如痴似醉。
慈禧大喜:“小李子。”
小李子应道:“喳。”
慈禧:“赏。”
“喳。”小李子得令,赏了马如飞一个金丝坐垫。
自此,慈禧对苏州弹词情有独钟,多次召马如飞先生进京为她弹唱。
而从那时起,评弹艺人的座椅上多了一个坐垫,据说是老佛爷所赐(此乃传说,未经考证)。
当时的江南,几乎各镇都有书场,县城或大集镇一般有二个以上,而书场老板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谁路子粗(指门路广)谁就能请到好先生,某书场老板在评弹界交际颇广,便时常能请来名家为其捧场。如徐调创始人徐云志的“三笑”;蒋调创始人蒋月泉、朱慧珍的“白蛇传”、“玉蜻蜓”;严调创始人严雪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丽调创始人徐丽仙、郭秉卿的“珍珠塔”等等。
每当名家到来,全镇为之轰动,书场爆满,水泄不通,老板喜得眉开眼笑,听客欣喜若狂,大呼过瘾。而走在街上也不时能看到有人摇头晃脑,哼哼唧唧,什么蒋调“杜十娘”啊,张铿庭的张调“张教头怒责贞娘”啊,应有尽有。小巷里也不时传出小桥流水般叮叮咚咚弹奏之声,百姓对评弹之喜爱可见一斑。
本人自幼喜爱文艺,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书场老板请来江苏曲艺团候调创始人候丽君、徐琴芳到崇福演出。一天,我赶去后场拜见候、徐俩位先生,候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丝毫名人的架子,还当场叫我唱了几句,唱罢,先生连声赞我嗓子真好,似乎有收徒之意,得此鼓励,我决心到苏州学艺,由于种种原因,拜师未能如愿,后经介绍,被江阴评弹团孙呜鹿先生收为徒弟。一年后,已能单独演出现代书“苦菜花”,跑了江浙数个乡镇,听众反映不错,但自文革后,一切作罢。
文革把苏州评弹称为“封、资、修”招魂的靡靡之音,受到封杀,文革后一度兴起,随着电影、电视、电脑的普及,又日渐式微。
十年前,我有幸与云翔先生相识,俩人经历相似,爱好相同,相见恨晚。我们一起代表桐乡市台联参加了嘉兴市台胞台属文艺演出,一起参加了桐乡市统战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文艺会演。去年,在民主党派的联欢会上,我还唱了一曲苏州评弹“杜十娘”。
虽然,如今听评弹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作为爱好评弹的老年人,通过弹唱,自得其乐,似乎使自己又焕发了青春,心情无比愉悦。
【作者简介】钱善群,桐乡市台联会理事,嘉兴钱镠文史研究会副会长、桐乡分会会长。
无论是评弹、京剧、越剧…
爱的人依然爱。并一直存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