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神翻笑雪君才——评苏绣一代宗师沈寿之艺术与成就
在近代刺绣史中,清末民初的沈寿(1874-1921)曾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苏绣名震艺苑,被称为“针神”。沈寿艺术之成就,事业之成功,以大要言之,可概括为四:绣品出众,博誉四海;创仿真绣,开辟新途;教绣多年,传艺天下;总结绣谱,流传后世。沈寿之所以成功,在诸多因素中,关键是得丈夫余觉指导、襄助。
成功之因:生在绣市……佳偶相助……夫画妻绣……懿旨嘉奖 ……创仿真绣……绣像如生……享誉天下
这位才女于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公历1874年9月23日)出生在苏州古城的海宏坊里。母亲宋氏,苏州人,共生三男二女,一四两子早殇,二女沈立(鹤一),三子右衡(炳铨),第五位女儿,取名云芝,字雪君。父亲沈椿,字柳桥,又字寿民,国学生,曾做过二十多年浙江盐运使的幕僚,晚年在苏州察院场护龙街口开古董店。
沈云芝有幸生活在苏州这个刺绣之乡,“城中妇女习刺绣”(乾隆《吴县志·风俗》)。有清一代,苏州获“绣市”之称,绣庄多达150多家,居全国首位。周围是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云芝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姐姐沈立平时在家刺绣,云芝耳濡目染,常在旁代为穿针、辟线,7岁时跟随姐姐对绷学绣小件物品,8岁即能分绷独自刺绣。十一、二岁时,绣事渐精,所绣唐寅画《秋夜月上图》已是精致的艺术绣品。起点就是很高的闺阁绣艺术品。苏州已为她在艺术上获取成功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虽然云芝绣艺日精,但当时苏南一带刺绣高手如林,如凌杼、华璂、丁渭琦等,绣艺再好,至多增添一位苏绣高手。使云芝脱颖而出的是她遇上了助其成功的余觉。余觉(1868-1951),祖籍浙江绍兴,名兆熊,字龙韬,号冰臣,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中举。其父余永锡,字向荣,国学生,受浙江同乡影响,后成为丝绸商人,举家迁苏。余觉喜欢读书,爱好书画,思维创新。17岁父亲去世后,遂出盘店产,教书为生,有妹三人刺绣贴补家用,生活尚属中等。余、沈1890年订婚,1893年结婚。时余觉26岁,云芝20岁。这在云芝的艺术生涯中发生了决定性变化,余觉对她的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婚后夫妻恩爱。余觉上午教书,下午研究绣艺,以画理教妻;云芝以绣法告夫,使画循绣艺,夫画妻绣,配以题款,绣品平添意趣神韵,高人一筹。“余则以笔代针,吾妻则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绣愈精,名愈噪”(见余觉《痛史》)。于是云芝闺阁绣臻于成熟,绣艺精湛,绣品超人。这同当年露香园顾绣成名的起因一样,得到夫君绘画的协助。余、沈俩对历代刺绣针法进行详细比较和分类研究,使针法技术趋向条理化,自成一家,为日后著述绣谱奠定了基础。1899年,余觉应上海潘道尹之聘就馆教书,云芝随往。在开放的上海,余觉见到西洋油画与摄影照相,经过分析对比,他告诉沈寿,西洋画根据透视原理,不仅形似,还要光似,刺绣与此同理。余遂与沈一起研究阴阳明暗之理,沈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并创出虚实针来表现明暗之别,仿真绣由此萌芽。
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东南疆吏争致寿。余觉同科朋友单束笙前往余家索订绣品,余觉也不失时机要将苏绣推出去。于是亲自挑选佛像八幅画稿,组织几位绣女,由云芝为首绣制。绣品请商部代奏进呈祝嘏。慈禧见绣大喜,惊为绝世神品,随即懿旨嘉奖,亲书“福”、“寿”两字赐之,并由商部颁宝星勋章正副各一。这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商部尚书载振题诗中有“九如天保颂无疆,寿宇宏开帝泽长,万国衣冠王会启,御屏争说姓名香”。云芝借此赐字,改名为“寿”。1905年她绣的《济公像》上,就题有“吴县天香阁女士沈寿”,并有“三百年来第一人”、“姓名长在御屏风”方章。
祝寿获赐的机遇对沈寿的一生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她成功的起点。因为随后农工商部被奏准设立绣工科,并奏准余、沈夫妇去日本考察美术刺绣教育情况。那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清政府才有派员出国考察之举,这些社会因素是使苏绣大进一步的机缘和重要条件。此为我国刺绣艺人首次出国考察之举。余、沈在日本悉心考察二月,沈寿更加明了刺绣线色之“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辩阴阳,潜神凝思,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此为与余觉在上海时所获)。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归益有得”。再行钻研,终于创成形神兼具之“仿真绣”。
出访归来后,余、沈在清农工商部分别担任绣工科总理和总教习,以苏绣技艺传授给皇家女子。沈寿的地位和苏绣的地位自不言而喻,这又是沈寿获取成功的有利条件。在京期间,余觉为使苏绣走向世界,特地托人要来了意大利君后像,亲自放大摹入绣绷,提供沈寿刺绣。沈寿运用仿真绣法,将此像绣得神采奕奕。绣像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获一等奏奖。王葆桢在《南洋劝业会杂咏》中题沈寿所绣像:“六洲生面掌中开,海国春风绣凤来,博得大秦金十万,针神翻笑雪君才。”意大利公使见到后赞叹不绝,清廷便将此绣转赠意大利君后,这便是苏绣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也是沈寿第一幅仿真绣人物。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人们以此绣像与美貌的爱丽娜皇后相比较,认为绣像遍肖如生,俨如真人,在线色映衬下更是光艳照人。绣像再次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当时报道:于是“刺绣大王”之徽号遂喧腾于各国人士之口。意皇亲笔函谢清廷,并回赠最高级圣玛利宝星勋章,对作者沈寿则赠送有冠鹰皇徽的钻石金表一块。苏州有状元才子,也有夺魁绣女。苏绣夺冠,由此开端。余觉使苏绣走向世界的愿望在沈寿努力下如期实现,苏绣名播海内外,而此时的沈寿已享誉天下,功成名就。
仿真传神:《爱丽娜像》……《荆棘冠冕》……《倍克绣像》 ……早期绣品
传统刺绣的人物面目,只用从上到下一个方向的针法丝理,针法简单,绣线单一,绣成一张没有明暗区分、平淡无质感的面孔。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则能根据面部肌肉的凹凸和受光产生的阴阳层次,施针配色,讲究透视和明暗,达到西洋铅、油画的艺术效果,使人物有质感、立体感,两目炯炯有神,金发毵毵,以及肩章彩饰与胸前锦佩、腰间宝带、下至飘裙,均丝毫不苟,将苏绣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在刺绣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此艺术佳作在沈寿手中联珠而出,沈寿成为开创“仿真绣”的一代宗师。
余觉从《爱丽娜像》仿真绣获得的成功,看到仿真绣艺术的惊人效果。为使苏绣进一步走向世界,他在日本带回的油画与摄影作品中选择了一幅能为世界各国都熟识的《耶稣临难像》(一名《荆棘冠冕》)摹入绣绷,并手绘框架内外花纹,交沈寿刺绣。1914年初沈寿应聘到南通,一方面认真教绣,一方面又精心将赴南通前已在绣制过程中之《耶稣像》绣毕,交余觉将绣像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沈寿绣《耶稣像》高55.3厘米,宽41.4厘米,装配在余觉设计的镜框中。这是第二幅仿真绣人物像。耶稣两眼睁大,瞳神上翻,长眉倒斜,头颅左倾,刻划了头戴棘冠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的忧戚悲壮之容貌和神情。有人描述其“成功之处还有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头发卷曲有如风动,脸颊之肤感若真。”沈寿运用羼针长短参差互用,按面部肌肉纹理刺绣,把救主耶稣受刑时愿代世人受苦的面部神情表现得真实感人。这是沈寿仿真绣艺术思想的充分反映。论者认为沈寿“绣意后则肖其面,绣耶稣则会其神,彼世界大画家林登氏所绘耶稣像虽云神似,又岂足与之衡短长哉?”绣品在博览会引起轰动,荣获一等大奖章,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第三幅在世界上传誉一时的沈寿仿真绣作品是《美国女优倍克像》,是根据著名女优倍克的像片绣成的,为水墨色,这是1919年沈寿按光影深浅绣成的一生最后之杰作。在南通织绣局驻美国纽约第五街的分号展出,以仿真传神轰动一时。世上最难描画的是当代人物,稍有不真,便招非议。倍克本人专程前往观赏,见到作品后爱不释手,愿以五千美元高价购买。但此绣与《耶稣像》早已定为非卖品,两绣像后被运回南通,一直珍藏在张家,1986年由其后裔从香港献归祖国。
除此三幅艺惊世界的人物绣外,沈寿还绣有二十多幅作品被珍藏于国内各地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藏《荻丛鹭鸶》、《樱花栖霞》等花鸟册页4幅。苏州博物馆藏《虎》、《兔》、《龙》、《猪》生肖4幅,《秋声》1幅,《济公像》1幅。南京博物院藏《罗汉》屏4幅,《观音像》轴片1幅,《红鸟翠鸟》轴片1幅。南通博物馆藏《观音像》、《山水风景》、《蛤蜊图》、《牧羊图》等。《蛤蜊图》绣大小蛤蜊五个,受光面不同,深浅不一,反映了沈寿在理解和运用光线阴阳明暗方面的刺绣技艺,为一范本。最著名的是几幅人物绣,如《罗汉》屏、《济公像》、《观音像》等,从中可见沈寿始创仿真绣时的探索。所有这些沈寿绣品,奠定了她作为一代宗师的苏绣艺术家地位,也为苏绣在国内外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声誉。
传艺天下……苏州绣校……京师教绣……南通传艺……总结绣谱
早年沈寿在苏州办同立绣校,招收了二十多名刺绣姑娘,为家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刺绣艺人,并从中挑选了6位赴京同任刺绣教习,教授绣工科的学生。这几位教习的绣品,也都在南洋劝业会上参展获优等奖。她们成为沈寿第一代传人,其中沈寿大弟子金静芬后在苏州刺绣研究所传授绣艺,牟志红成为她的得意关门徒弟,曾一起合作绣制了《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成为沈寿的第二代传人。镇湖姚惠芬拜牟志红为师学艺三年,为沈寿第三代传人,现已成为国家“非遗”苏绣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沈寿在北京绣工科教绣达五年之久。当时余、沈夫妻俩伉俪同寅,实开当时之先例,其地位非一般刺绣艺人所能及。正如余觉所说:“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故世咸以嘉偶目之。”学员80名,开设刺绣、图画和国文三课,以刺绣为主。沈寿总是将要绣的花草之类的实物置于桌上观摩,讲解光影色彩层次,边教边绣,示范操作。还经常带领学员们去“万牲园”(今动物园)参观,要求把鸟、兽的形态和各部分色彩笔记下来供刺绣之用。沈寿在北京绣工科担任5年多总教习的过程中,悉心指导宫廷、官员们派来学绣的女孩子,为北方刺绣培养了一批人才。时任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的唐文治对此言:“为振兴实业,爰于京城之西城,设立绣工科,延苏州余氏夫妇主其事,以兴女工,开通西北各省之风气。”苏绣技艺由此传天下,
最后沈寿是在南通教绣,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后为绣织局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共培训“绣工本科完全毕业者九人,其甲、乙班普通毕业者百四五十人”。苏州金静芬、南通巫玉都是沈寿培养出来的高徒,后来都成为刺绣界著名大师。由她们又培养出一批接班人,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南通张謇知沈寿早就有写绣谱的意愿,于是在沈寿病中由沈寿口述绣谱若干则,由他一一记录整理,编成《雪宧绣谱》(雪宧是张謇给沈寿取的字号)。张謇在序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雪宧绣谱》是沈寿对苏绣历代技艺有条理的经验总结,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大部分,其中有沈寿仿真绣所创运用18种针法的特点和技法,对刺绣艺术家应有的思想品德、艺术修养、创作方法等,都作了系统精辟的阐述。在绣要一章中,按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缜性等六个方面结合刺绣物像和刺绣实践,谈了独到之见,为全书重点。
该书使沈寿所创针法技法和经验创见得以文字形式流传后世,对全国各地的刺绣艺术都起了重大促进作用,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人不是独立地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人。沈寿在优越的刺绣环境中,在不断遇到机遇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吸收丰富营养,增强自我艺术修养,始终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追求,因而成为艺术家。一直跟随刺绣的侄女沈粹缜(1897-1995,沈右衡之女,邹韬奋夫人)在纪念沈寿诞辰110周年的文章中说:“她二十岁时结婚,姑父余觉是前清举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对艺术也很有研究,常帮小姑母出主意,鼓励她钻研刺绣艺术。从此,姑母才把刺绣从谋生的手段变成一门艺术来追求。”而且沈寿静穆,善领悟,非非凝想为恒人所不至,故意匠独工,因此攀上了刺绣艺术的高峰,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开一代新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