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评弹在军旅
朱庆和 撰
苏州评弹广泛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吴语地区,然而它以优雅的唱腔、质朴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部队广大官兵热烈的欢迎和爱戴。享誉中外的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几十年来在演出节目中始终保留着精彩的苏州评弹。
文革前,评弹演员徐林达、赵菱菱的演唱,一直是歌舞团中常演不衰的节目。徐林达是徐调创始人徐云志的孙子,他的开篇徐调韵味十足。他们既唱一些传统开篇,又根据军营生活编写了一些贴近部队官兵的军旅短篇和开篇,充分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宣传效果。他们转业到地方以后,据说徐林达曾经营过演出公司,赵菱菱在上海民族乐团为民歌独唱演员。
接他们班的是程桂兰,她台风端庄,音质圆润,并以高超的学艺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调至总政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军级军阶。她是民歌“太湖美”的原唱。粉碎四人帮后,中央电视台播放她唱的“绣金匾”,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的心。评弹“蝶恋花”她不仅在全国各地演唱,而且也是她出国演唱的保留曲目,她把苏州评弹唱出了国门,唱响了世界。
现在前线歌舞团的评弹演员是陈亦兵和蔡小华。陈亦兵不但能演,而且还编写了许多非常好的评弹节目。如反映抗洪救灾的评弹演唱,还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中向全国观众播放过。他现在是前线歌舞团的副团长。蔡小华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后加入前线歌舞团。(她出身于评弹世家,父亲蔡彐鸣,母亲张碧华乃是弹词名家徐丽仙的高足,是丽调的优秀传承人。)她除了参加部队演出外,还经常与其他评弹演员一道参加评弹专场演出。如:评弹交响音乐“十二金钗”中就有她的一段演唱。她还和她的母亲一起演出了“刘胡兰”选回“母女会”,以及中篇评弹“林冲”选曲“长亭泣别”等。这些节目都有牒片对外发行。除了评弹,她还能演唱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优秀女演员。
除军队专业团体外:如上海评弹团、江苏评弹团也常把节目送进军营。1964年年底,我有幸在南京军人俱乐部剧场观看了一场拥军演出。当时阵容有吴子安、徐丽仙、华士亭、沈伟辰、孙淑英等,那时节已处在“文革”前夕,他们说唱的都是现代书目,(演员上台不穿传统服装,全部一色兰色男的中山装,女的短袄长裤。节目交替中的桌子、椅子、三弦、琵琶、道具全部由演员自己动手)演出之精彩、欢迎之热烈、气氛之浓郁非笔墨所能尽述……。去年,沈伟辰、孙淑英来南京,我们一起回忆44年前的那次演出,那部队官兵高涨的情绪、真诚、坦率、奔放的情感……简直好像就在眼前,挥之不去。由此可见,评弹的魅力不仅在江、浙、沪,而且在国门内外、各阶层、各地区、处处受欢迎,处处有知音。
(二)老有所乐
自从参加了南京苏州评弹沙龙,我的退休生活顿时变得丰富多彩、愉快充实,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退休后,繁重的工作压力没有了,以往对事业的进取心和成就感也随之消失,生活趋于平淡和单调。退到家里,与社会接触面减少,老夫妻俩相对无多言,除买汰烧外,就是看电视、阅报,且目前无论电视还是报刊,适合老年人的内容不多。随着年龄递增,生理机能的衰退,难免在心理上产生一丝空虚感。
南京沙龙成员,都是酷爱苏州评弹的知音,因共同的爱好,相聚在一起。逢到活动日,我们欢聚一堂,一面品尝香茗,一面亲切交谈。我们谈论评弹的历史和艺术,切磋弹唱技巧,谈不完的知心话。谈到高兴时,就一个个上台演唱,一献所能;台下人,聚精会神地欣赏这优雅妙韵,有的点首合拍,有的随声和唱,乐不可支。每次沙龙活动,都尽兴而散。
在沙龙结识的不少知心朋友。他们年龄与我相当,知识广,人品好。大家相互关心,互相爱护,若某人生病,大家都会去探视和问候。在弹唱艺术上互相帮助、鼓励。在感情上非常融洽,正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从此,我再也不感到孤单了。
唱评弹不易,真要唱好一只开篇更难。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此,我坚持经常练习弹唱,聆听评弹名家、名票的唱段,不断修正自己弹唱的不足,藉以提高自己的弹唱水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虽然进步不快,但倒使我的退休生活过得十分充实、愉悦,有了追求目标,找回了我原来的进取心和成就感。
弹唱评弹我认为十分有利于养生。按中医理论,手指通全身经络。弹唱时,频繁活动手指,对疏通经络有利。唱评弹经常要用丹田气,好似在练气功,时间一长,将会使内气充沛,声音宏亮。整天忙着练弹唱,想的是如何提高弹唱水平,考虑咬字运腔是否正确,全身心地投入了评弹,忘却了一切烦恼。
在评弹沙龙活动中,我刻意寻求快乐,其次是提高弹唱水平。因此,经常告诫自己,对自己定位要低一些,不要与人争高低,对排列名次不要太在意。对别人的意见,称赞的,要看作对我的鼓励;批评的,要闻过则喜,认真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在沙龙中求得快乐,免去烦恼;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晚年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王昌义 撰稿
译注:
(一)
仙乐和鸣接翠微
愉悦评弹越古稀
抚弦曲罢青山醉①
结伴常从沙龙归
(二)
金陵丝弦吴歌音②
半入江风半入云
雅韵只应天上有③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①青山。南京沙龙地点在紫金山麓。这里泛指附近的栖霞、汤山、将军山等。夸张形容青山都陶醉了,更何况沙龙人呢?
②吴歌。指苏州评弹。
③天上有。古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评弹源于苏州,借喻天上才有。钱荣铭
(三)苏州的桥
郁小庭作词,张建珍演唱的“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桥”播放以后,受到广大评弹爱好者的欢迎,今就“苏州的桥”再趣谈如下苏州桥名的口采(苏州方言)
漂漂亮亮—姻脂桥 听到鸟叫—黄鹂坊桥
金光丈亮—箭金桥 要听好歌—歌新桥
非常好看—金狮桥 部队专用—过军桥
娇娇嫡嫡—桃花桥 嚇刹子人—虎啸桥
平平常常—生平桥 风吹啷噹—迎风桥
芳香扑鼻—香花桥 冰冰阴格—雪高(糕)桥
香味平常—苹花桥 笼筒灌湿—水泼粉桥
长命百岁—寿星桥 水里看见—白蚬桥
资格顶老—吴门桥 要看大的—骆驼桥
寿命顶长—万年桥 稍为歇歇—临顿桥
寻开心到—乐 桥 酸溜溜格—醋坊桥
威风凛凛—青龙桥 抬头看天—望星桥
腾云驾雾—昇龙桥 常年好运—永福桥
气势雄伟—乌龙桥 阿弥陀佛—善心桥
隐姓埋名—蟠龙桥 谈情说爱—爱河桥
吵吵闹闹—百狮子桥 说闲话到—言 桥
叽叽喳喳—鸟鹊桥 要想过河—觅渡桥
昂立鸡群—鹤 桥 和尚专用—渡僧桥
有财有势—钱万里桥 一家独有—顾家桥
神经搭错—枫(疯)桥 夜里能见—月亮桥
拖拖拉拉—带城(绳)桥 向上走格—朝天桥
向下走格—下津桥 大大较格—大廊桥
小小较格—小日晖桥 东面走格—东小桥
朝南走格—南仓桥 向西走格—西小桥
往北走格—北仓桥 春光明媚—行春桥
看得吃格—茄子桥 看得吃格—枣子桥
看得吃格—银杏桥 看得吃格—阿(鸭)黛(蛋)桥
勿好吃格—石鱼桥
君到姑苏来,水巷小桥多。
究竟有几伙,请倷数一数。
据宋《平江图》记载,当时有桥:359座
杜荀鹤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忱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以上根据苏州唐万选(90岁)老先生口述整理。整理人:钱荣铭
(四)“七家湾”的传说
中篇评弹“大脚皇后”讲的是朱元璋和马娘娘之中的一段传说,现将他们流传在南京的另一段故事摘抄如下:
相传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正月十五元宵节微服上街赏灯。当行至一回民居多的水湾小巷时,见众多百姓围观在一巨型花灯前窃窃私语。原来灯上绘着一蓬头垢面的大脚妇女怀抱一只大西瓜。朱元璋大怒,知其意在言外,暗骂马皇后是大脚丑女人。回宫后,逐下旨要满巷诛杀。马娘娘得知后认为先了解一下情况不迟。皇后刚到小巷,只见一少妇抱着大孩子、搀着小孩子,不觉很纳闷,于是上前询问:“这是为何?”少妇答:“小的是我儿,大的是侄儿,父母双亡,真是可怜,不能亏待他。”皇后闻之颇为感动,便对少妇说:“今晚你将门前插一枝芝麻秸,可以逢凶化吉,确保平安。”于是邻居效仿。该巷遭受一场大难之后,仅剩七户安然无恙。嗣后人们便将此小巷取名“七家湾”。至今该巷如此有名倒不是它的传说,而是七家湾的牛肉和牛肉小吃,肉香味美,一旦食之,齿间余香三日不绝,让大家不能忘怀。娄忠兴供稿
(五)短讯六则
【易中天到光裕】 四月十七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风尘仆仆来到评弹故里光裕社。在贵宾厅聆听了吴伟东、毛瑾瑾的“赏中秋”,王池良的“吃凉粉”和金丽生、盛小云的“大郎做亲”,及盛小云演唱的“蝶恋花”。演出结束后,易教授提笔写了“秋江水长绿,当头月长明”的题词。
【名师收高徒】 最近,吴中评弹团团长陆人民拜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为师;原上海评弹团团长张振华收吴中评弹团副团长钱国华为徒,团长拜团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可喜可贺。另外,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俞圣琦、周慧分别拜老艺术家潘闻荫、沈世华为师;评弹艺术家江文兰收吴中评弹团青年演员陈琰为徒,通过拜师收徒,使评弹流派代代传承,使评弹艺术更加欣欣向荣。
【别梦依稀、无尽哀思】 著名评话大师唐耿良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4月21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离年88岁。
唐耿良先生12岁师从评话名家唐再良学说《三国》、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即成为蜚声书坛的“七煞挡”之一。1951年唐耿良与同仁一起积极筹建上海人民评弹团,并任副团长,成为首批入团的十八位艺人之一。在书坛上,他把“三国”说得栩栩如生、表达流畅、剖析细致,享有“唐三国”的盛誉。在书坛下,他个人或与人合作编写了许多评话和中篇评弹作品。如:“太平天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冲山之围”、“白求恩大夫”、“铁人王进喜”、“大寨人的故事”等。
唐耿良先生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评弹事业。晚年,他通过讲学形式把苏州评弹传播于海内外,并录制了《三国》100回影视音响作品,将艺术精品留传后人。抱病期间还完成出版了他的自传《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一书,给后人以精神启迪与教诲。
在唐耿良先生的追悼会上,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原外交部长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等都发来了唁电,并敬献了花篮。正是一部《三国》、一部《传记》,耿直良品,艺术永存。
【苏州评弹会客厅免费开放】 由苏州评弹博物馆主办的“苏州评弹会客厅”于五月一日隆重开幕,“评弹会客厅”面向普通市民免费开放,每期邀请一位评弹名家,畅谈自己的艺术人生、逸闻趣事、从业感想,并现场表现精彩片段和回答观众提问。首场嘉宾是上海评弹团一级演员、副团长徐惠新先生。
【三位评弹名家亲属向苏州评博赠送珍贵资料】 4月26日魏含英先生之子魏真伯,邢瑞庭先生的子女邢晏春、邢晏芝,吴君玉之子吴新伯,把百余件三位老艺人的评弹演出脚本、唱词抄本、演出时使用的道具,以及音响制品捐献给苏州评弹博物馆,作为最好的归宿。
苏州评弹博物馆原址为清末民初的沈家大宅。2004年开馆,重点展示苏州评弹艺术历史发展和名家流派表现特色概貌。馆藏有评弹名家珍贵文物资料1500余件。此外还有陈云同志夫人于若木女士捐赠的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响资料550余盘。
【新一届省协领导班子产生】 据场子晚报5月20日报道: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此次换届选举,诞生了以盛小云为主席,孙惕、张巧玲、杨鲁平、芦明、陆建荣、周沛然、黄霞芬和韩兰成为副主席的新一届主席团,并聘请杨乃珍担任省曲协名誉主席。本报通讯员搞
(六)三国古战场长坂坡
听过不少评话家说《三国演义》必提到名将赵子龙在长坂坡单骑救阿斗,以及张飞拒水断桥的故事。这个长坂坡就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内。
沿襄渝铁路南下经荆门不久便到古城当阳。如果从西汉景帝刘启正式命名当阳县算起,此城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屡遭兵燹,城楼被毁,尤在日寇侵华时糟蹋得不像样子。今天,从当阳北上豫陕,南下湘桂,东达武汉,西抵四川,交通十分便利。城区面积已从原来0.5K2发展到10K2,把长坂坡连在一起。贯穿东西城区的一条长两千多米、宽二十五米的路称为「子龙街」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十分壮观。
长坂坡已成公园,园内古柏参天,树木葱茏。深处有一块高大的青石碑,系明万历年间建造,上书“长阪雄风”四个大字,它与东北方向的“张翼德横矛处”碑亭相呼应。
县城西北有一“关陵庙”是关云长无头之躯的尸身塚。不远还有昔日赵子龙单骑救阿斗之处的娘娘井(糜夫人在此自尽)遗址和太子桥,至今仍保存完好,过去是坑洼沼泽地,现经垦荒造林,已面目一新。城东北当年张飞立马横矛的当阳桥已换成沮水河上一座长五百米,宽十米的现代化大桥。(见下图)
离长坂坡西北十五公里处,有一座三楚名山玉泉山。山上有玉泉寺,据记载关羽遇害后在此“显灵”之地。
总之,当年的长坂坡,现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有兴趣者不妨一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