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会成立伊始,推进的首要工作就是策划出版这部《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第一辑)。
苏州对于评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周良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者在这片园地里不懈耕耘,他们从挖掘说书口诀艺谚、整理书目传承系脉、抢救记录传统脚本等基础工作做起,再到大规模组织老艺人撰写谈艺录、记录口述历史,当时就留下了徐云志、周玉泉、潘伯英、曹汉昌等名家的口述艺事,集腋成裘,成果卓著,在中国数百戏曲、曲艺品种中首屈一指。近年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海聚珍》《书坛口述历史》《演员口述历史及传记》等著作。1982年创刊的《评弹艺术》迄今已出版50集。这些工作并不耀眼炫目,但是,看似“碎片化”的文字汇聚起来就是一部评弹史和艺术论。苏州评弹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会步踵前修,薪火相继,他们组织人员经过两年多的采访,为八位前辈艺人撰写评传。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雅致素朴的小书,正是研究会的最新成果。
发起研究会和出版丛书,主其事者是评弹表演艺术家金丽生。他是评弹国家级传承人。金丽生发起并主持了苏州评弹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会的工作,又将出版评弹艺术家评传丛书作为研究会的“一号工程”。他将关注的视角投向自他而上的前辈艺人,意在为年轻一辈评弹演员打通艺术传承的系脉,构建起有序的代际传承生态链。这不仅体现了作为传承人的使命感,更将这门古老艺术的保护推向更深层次。
本书传主为朱耀祥、薛筱卿、朱介生、李仲康、凌文君、王柏荫、蒋云仙、薛小飞等八位前辈艺人,他们都曾名震一时,响彻江南。但是,细究其早年学艺经历、如何成为响档、艺术风格何在、流派如何形成,乃至在一部书的传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在评弹艺术发展中所处地位等问题,则恍兮惚兮,不甚了了,颇有吴方言所谓“面熟陌生”之感。因此,本书集中推出他们的评传资料就具有抢救性的价值,不少内容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于评弹史的感知。如,朱耀祥(1894―1969年)独创祥调,他只留下很少几段唱腔录音,堪称绝版,他又是最早将张恨水名著《啼笑因缘》搬上书坛的演员(与赵稼秋拼档),从评传中,我们可以具体看出这位艺术家对评弹革新所做的划时代努力。薛筱卿(1901―1980年)开创薛调,上世纪40年代,与沈俭安拼档说唱《珍珠塔》,沈薛档独步书坛。他如何创造流派,又如何在名家如林的“珠塔艺人”中脱颖而出,从这篇传记中可以领悟一二。朱介生(1903―1985年)在俞调基础上发展成“新俞调”,为弹词音乐开一新生面。我们从石琦珍的记述中,可以感悟到,朱介生虽不是流派开创者,却将这门江南曲艺音乐推进到新的美学层次。李仲康(1907―1970年)是说唱《杨乃武》的名家,有“码头老虎”“浙江老虎”之称,但是他离世较早,生平艺术少为人所知。金丽生是苏州评弹学校首届学生,毕业后即拜师李仲康门下,他通过生活琐细为我们勾勒出乃师的人品与艺德,堪称“实录”。薛小飞(1939―2012年)创造的“小飞调”是弹词唱腔中最晚出的一个流派,由于历史原因,他很早就告别舞台。我曾经计划访问他,并寄去了访谈提纲,但终失之参商。本书收录了两篇有关薛小飞的资料,一篇是传记,一篇是同辈艺人口述,他的个性、艺德、天赋、造诣等,从中俱可见之。书中有好几位作者与传主都是师徒关系,如钱正祥之于朱耀祥、金丽生之于李仲康、周亚君之于凌文君,他们都曾亲炙前辈教诲,写来既饱含深情,又历历如绘。文中蕴含的宝贵艺术经验,对于评弹传承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它们还是沉静的,有待于后学者去激活、领悟。
还需提及的是,这八位艺人大多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60年代,这是评弹艺术不断发展并最终跻于巅峰的时段。在这一阶段,评弹与当时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互动深刻广泛,它凝聚和承载了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为我们观察江南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因此,这部《评传》对于寻绎吴地文化的基因密码,重构对江南社会的感知体认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