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耘
来自:新浪微博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或是简称。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表演。评话又称大书,以说白为主,辅以动作、口技等,一般单档(口)表演;弹词,又称小书,与评话不同的是可以单口表演,也可以几个人联合表演,用几回书表演完整故事的,称为中篇评弹,弹词的独特之处是有弹唱,使用的乐器有琵琶、弦子、二胡等等,唱腔又形成了各种流派。

苏州评弹,吴侬软语,弦琶琮铮,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其表演手法主要是“说、噱、弹、唱”,在“说”的前提下,“噱”排在“弹”、“唱”之前,可见,“噱”在苏州评弹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艺术手法。“噱”,俗称噱头,犹如相声中的“包袱”。在评弹界有句经验之谈:“噱乃书中之宝”。我说“噱”是抓住听众耳朵的法宝,是书中不可缺少的增味剂。

许多评弹名家、许多著名书目,都是善长用“噱”来吸引听众的,因为一个好的噱头,往往能起到“画龙添睛”的作用,有时,能让人会心地发笑,有时,叫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据说“噱”,有阴噱,如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有阳噱,好比笑话;有外插噱,跟书情没有关系,由说书艺人借题发挥,引进笑料,穿插衬托、借喻等,即外插化的噱头,有肉里噱,是包含在故事和人物情节里面的噱头,即内在的噱头。用片言只语引起听众发笑,叫“小卖”。“噱”,能增添“书”的无穷的魅力,当然,“噱”必须服从、服务于“说”的前提。博耘很喜欢评弹,小时候常伏在收音机旁听说书,一直陪伴度过学生时代,每每听到书中发噱之处,便事后整理成文,积累了数十篇,现挑选几篇登录,以飨读者。

《今(金)非昔(锡)比》

白蛇传《水漫金山》,白娘子问法海和尚讨还许仙,法海固执,双方动怒,斗起“宝”来。
但见,法海向空中抛去一根银杖,顷刻变作一条气势汹汹的银龙,白娘子岂甘示弱,随手从发间拔下一支金钗,扔向空中,顿成一条通身焦黄摇头摆尾的金龙。此刻两龙交锋,此翻彼滚,忽上忽下,难分难解,乌云密布,雷电闪鸣,大雨瓢泼,钱塘江上波浪翻腾,真可谓杀得天昏地暗,一瞬间,只见一道金光刺破层层黑云,并听到一声霹雳,银龙被金龙绞成两断,直落钱塘江底。这就叫做 “今(金)非昔(锡)比”。

源自《白蛇传》

《高寿十五》

姑苏大生堂药材店老板黄永昌是个吝啬鬼。有一次,他的侄子许仙从杭州来访他,他想,“老贤侄”从杭州来到苏州,做阿叔的不能不请他吃顿点心。但他又想买点什么点心呢?既要好看,又要省钱,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汤漉漉”的馄饨,所以差小童买回了五十只馄饨。两下便你请我请地吃了起来。可是他刚要动匙,却想到馄饨店老板会不会揩他的油少掉几只,于是一面吃一面数。他看许仙舀三只,自己就舀两只,凑满五只;第二匙,许仙舀了四只,他心里感到肉痛,却又不好明说,只好舀了一只。第三匙,因为那汤匙大了点,馄饨又小了点,许仙竟一匙舀五只,黄永昌想:五十只馄饨岂非片刻要完?他只舀了点汤喝喝。因为他全神贯注在数馄饨,所以当许仙问:“老婶母今年有多少高寿了?”他竟脱口而出地回答说:“十五”。
源自《白蛇传》

《玖塊酥糖》

过去有个人在苏州买了一包酥糖,拆开一数少了四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心里纳闷,便又跑回原处,向店家一问才知道是自己读了白字,把“玫瑰酥糖”误认为是“玖塊酥糖”了。

源自《三 笑》

《讨价五分,还价(加)三分》

传说专使三斧头的程蛟金,在市上卖柴耙,一面叫卖,一面疾跑如飞。而买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连卖了几天,连一只柴耙也没有卖掉。一天,他满街兜转,那柴耙,还是原封不动,却已累得满头大汗,挥汗成雨,恰巧汗滴洒落在当地地主黄刮皮身上,那还了得,刮皮大发雷霆,可钉头碰上铁头,程蛟金举起蒲扇般的大手就打,那刮皮怎经得起这般重打,只得连连讨饶。过路者来打圆场,见程蛟金是卖柴耙的,就提议刮皮买了他的柴耙了事,刮皮爱钱如命,然而为了免吃大亏,还是应允了。问程蛟金多少价钱一个,回答是“讨价五分,还加三分。”刮皮一听暗暗发笑,天下那有这般蠢货,就付了三分钱一只的数目,程蛟金接钱一点,说是不对,又要纠缠,众人不解,程蛟金便说:“五分讨价,还加三分,就是八分一个。”刮皮听了,哭笑不得,也只得如数付了铜钱。

源自《隋 唐》

苏州评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