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沪上演出市场热闹中传统戏曲却显得“有些冷”—— 元旦春节贺岁档为何孑然一评弹

 临近岁末,沪上演出市场各类应景的演出多了起来,光是冠以“新年音乐会”名头的就有二十来台。而在一片热闹中,传统戏曲却显得“有些冷”。虽然元旦至春节期间的戏曲演出并不少,但专为元旦或春节贺岁档策划制作的戏曲演出竟然一场也没有,只有属于曲艺范畴的评弹有一场跨年演出,显得颇为“孤单”。

缺席原因五花八门

 一向对吸引年轻观众十分热心的传统戏曲为何在以年轻观众为主要群体的新年贺岁档演出市场中集体缺席?沪上各大戏曲院团对此的回答各不相同——元旦不是中国传统节日、剧团外地演员多春节要回家、新年档剧场订不到、缺少好的策划、剧团演出繁忙无暇顾及……除了上海越剧院坦率地表示这些年剧团春节都会在周边乡镇演出、没有考虑过在元旦或春节推出什么特别的策划之外,各个院团都表示并非无视贺岁档,而没有推出新年贺岁演出都有各自的原因。上海沪剧院副院长邵智星表示,跨年、圣诞之类演出市场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戏曲观众是否会有兴趣很难说。而节日剧场难订,节假日演职人员的工资要翻倍,但演出的票价却又不能定得太高,所以虽然也有心要做贺岁档的演出,但困难不少。

院团缺档期概念

虽然之前戏曲舞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制作过新年贺岁档的演出,但总体上来说这些年来戏曲院团制作贺岁档演出的热情有限,档期概念也比较淡薄。比如上海昆剧团和上海沪剧院都在今年的12月各推出了一部新剧,当被问及明明可以赶上贺岁档,为何偏要在12月上半月就举行首演时,剧团方面表示,首演要凑导演等主创的档期,所以无法安排在贺岁档推出新戏首演。虽然现在一些著名导演的档期的确十分难排,但戏曲院团缺乏档期概念也是一个事实。不仅仅是贺岁档,其它档期亦是如此。比如上海昆剧团前几年曾大张旗鼓推出民俗节庆的系列演出,七夕、中秋、元宵等民俗节庆都有相应的策划,但这两年也渐渐“偃旗息鼓”少有特别的演出了。

梨园原有旧俗

说起来前几年,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都推出过贺岁档的大反串,演出效果也相当不错。特别是京剧界在春节前更是有演出“封箱戏”的旧俗,借着这个旧俗,这些年北京的贺岁京剧“封箱大戏”就演得颇为热闹。但在采访中,上海京剧院则表示,“封箱戏”这种旧俗观众的兴趣并不大,而大反串多做也不行。据介绍,近10年上海京剧院推出过3次大反串,上京方面认为做到后来观众已不太有新鲜感了。其实,演“封箱戏”并非一定要“原汁原味”地恢复旧俗,大可借用“封箱戏”的概念推出一些热闹喜庆、符合现在观众口味的贺岁演出。

缺乏热情不难理解

相对戏曲界其他院团的缺席,上海评弹团的跨年演出今年却已早早“客满”。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告诉记者,去年的跨年演出效果相当好,所以今年再度推出跨年演出,票价也从去年的380元提高到480元,如今已全部售罄。据秦建国介绍,今年的跨年演出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基本敲定各个板块和相关负责人员,这几天正在进行最后的串联。评弹素来被认为是观众群体老化得十分严重的一个艺术样式,却能够连续两年推出跨年演出,可见若真有心去做,戏曲界也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出受欢迎的贺岁档演出。虽然上海评弹团有自己的乡音书苑,先天条件较一些没有自己剧场的院团好些,但贺岁档并非只有跨年一种形式,也没有必要所有的戏曲院团都挤在跨年的一天去抢剧场档期,说到底还是想不想做贺岁档演出的问题。

不过平心而论,戏曲院团对于贺岁档策划缺乏热情也不难理解。要推出一个有质量的贺岁演出必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一场演出哪怕客满,对于戏曲院团来说收益也是相当有限的——既与院团领导的“政绩”无关,也与演职人员的收入基本无关,与一个院团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更无关,最多只是稍稍扩大一些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搞不搞贺岁演出、参不参加贺岁演出,只能全凭相关领导和演员的兴趣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