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28日,坐落在上海汾阳路转角处的一座欧式小洋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来自上海市区、郊县各地,龄相差异,学历不等,但此时是共同奔着一个专业——评弹,跨进了汾阳路112弄2号上海评弹团学馆的大门,花名册上38名学员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评弹专业学习。自此吴侬软语,弦索叮咚,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时不时地在小洋楼回响,上海评弹团正孕育着喜人的勃勃生机!

人才培养的两大要素,可以说在74届这一代评弹人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上海评弹团前辈之中,流派创始人有:蒋月泉、严雪亭、张鉴庭、杨振雄、徐丽仙、吴子安以及弹词名家张振华、余红仙、赵开生、孙珏亭、庄凤珠、沈世华等,众多顶级的专业老师在学馆任教,俗话讲,名师出高徒,师资为74届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4届38位学员,历经两年,在全上海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乃至万里挑一,一共招生了五轮方得开学,这样的苛刻标准,如此大浪淘沙,为74届成才、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老师们呕心沥血,悉心传授,学员们刻苦勤奋,努力好学,成果不断地、充分地涌现了出来,成功率之高,令业内所赞叹!1976年,作为学员的秦建国、潘铁友,随团赴京参加全国汇演,踏上了全国性的戏曲舞台,1978年,上海举行评弹青年演员汇演,刚毕业的74届:秦建国、王惠凤、潘度丽、倪迎春、范林元等,崭露头角,摘得荣誉,开始为人们关注。1979年,“文革”后的首次赴香港演出,秦建国、倪迎春作为青年的代表,随团参加演出,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评弹界的一大新闻。1982年,74届,仅20出头的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中篇评弹《真情假意》荣获全国曲艺汇演(南方片)一等奖,即随文化部慰问团去全国巡演三个月。这一演出成为了一个事件,一个成功的案例。中篇《真情假意》的成功演出曾引起陈云老首长的高度重视,反复听了n遍,并专门对此剧作了重要的指示。常言道:好书带红演员,好演员则把书说得更好、更红。于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74届这一代人,他们开始走红。

老师们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评弹艺术的希望,他们继承了上海评弹团的特色,流派纷呈。如:秦建国、沈仁华、王惠凤、王锡钦、黄家明、范林元、倪迎春、黄 缅、张小平等,分别继承了各自老师的衣钵,成为该流派的传人,影响甚广。传承了一大批评弹"一类书"及其它经典书目。如: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传》、《珍珠塔》、《描金凤》、《双珠凤》、《神弹子》、《顾鼎臣》、《十美图》,长篇评话《英烈》、《隋唐》、《包公》等,以及中篇评弹《王佐断臂》、《杨八姐游春》、《三月牡丹亭》、《唐伯虎点秋香》、《厅堂夺子》、《大生堂》等,创作排演了无数现代中篇、短篇,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光阴似箭,四十年不是一挥间,恰在弹指间。四十年的岁月,他们为评弹留下了清晰的,属于自己的足迹,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艺术心得,担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