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应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评弹研究室的邀请,苏州市评弹团团长、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先生前往该研究室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我与评弹四十春》的报告。唐力行教授主持报告会并致欢迎词,他介绍了孙团与评弹结缘四十年的经历。1973年,孙团以14岁的年纪考入苏州市评弹团,1980年进入苏州评弹研究室从事资料搜集与研究工作,1999年进入苏州评弹学校,2005年重回评弹团担任团长,今年5月份又被任命为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彭本乐先生以及该研究室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孙团报告的第一部分是:曲艺与戏曲的关系。他首先介绍了苏州评弹的曲艺属性,认为苏州评弹之所以区别于戏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人多角”,以及由此带来的表演在叙述人与人物角色之间的“跳进跳出”和“间离评判”。孙团认为曲艺和戏曲都讲究方言的纯真性,要求“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而且都有着独特的音乐声腔和器乐伴奏体系。曲艺与戏曲应该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一方面戏曲多由曲艺坐唱演化而来,也即“先有曲,后有戏”;另一方面,戏曲在声腔艺术、角色行当、表演程式等方面对丰富和完善曲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师生们能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孙团还现场演唱了京韵大鼓、越剧、京剧、苏剧、沪剧、评弹,分析各自的发音、咬字等等。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孙团着重谈了自己对苏州评弹历史的认识。他认为苏州评弹发展史共经历了五个时期:雏形期(明末清初),这一时期评话、弹词相继与吴语结合,形成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也已经有了露天说书。上升期(清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苏州评弹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社,也有最早的评弹表演艺术的理论总结,名家辈出,女弹词的介入更加推动这门艺术的丰富和发展。繁荣期(民国),苏州评弹不仅在发源地长盛不衰,而且逐渐将演出重心拓展到了上海。进入大都市后的评弹迅速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技术,不断适应时代和听众审美的变化,无论是书目和演出形式都有了更新,名家众多,流派迭出。全盛期(1949—1966),这一时期过往名家继续保持着旺盛发展势头,同时也出现一批新的代表人物。此时的评弹界除了继续致力于长篇新书目的创作之外,中篇评弹的出现更激起了整旧创新的高潮。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恢复了优秀的传统书,先后流行过武侠书、时装书、“文革”书、新编历史书、现代书等。
报告的第三部分,孙团分析了评弹的现状境遇,并结合自己从事评弹领导工作谈了一些体会。他认为当前评弹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构建一条积极、平衡、自然、和谐的“生态链”,这条“链”应该是由学校、团体、书场、演员、听众以及社会和市场等各种要素环环相扣的。为了构建这条“链”,孙团认为首先是紧跟职教形势、夯实基础教育,要明确学生的专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受市场磨练;其次是繁荣书目创作、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长篇的同时,要打造中短篇精品;第三是推进艺术传承、加强人才培养,要“牵桥搭线”聘请名师辅导青年演员;第四是坚持雅俗共赏、引领听众审美,要始终坚持“俗中见雅,雅俗共赏”的定位;第五是规范书场经营、构建市场生态,要坚持走市场经营的道路,按照演员的不同水准相对差价;第六是辅以节庆刺激、营造良好氛围,要坚持“好中选优”,避免“矮里挑高”;第七是保护苏州方言、传承吴地文脉,要苏州话的抢救、保护、使用和传播苏州话,这将决定苏州评弹的未来发展。
孙团的报告结合了自己从事评弹工作四十年的经历,旁征博引,不仅让师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曲艺与戏曲的关系、苏州评弹发展史,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评弹当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大家表示收获颇丰。据悉,这次讲座是该研究室“评弹与江南”系列讲座的第十四讲,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举办多场专题讲座。
唐教授主持讲座
孙团在作报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