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经典、传统艺术与年轻观众完美对接

评弹《雷雨》的“致青春”

5月14日—5月30日,苏州市评弹团携中篇弹词《雷雨》前往京沪两地八所知名高校进行巡演,首站清华大学,门票在演出前一星期即告售罄。

新编中篇弹词《雷雨》自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公演以来,备受关注。从改编、排练到演出,集结了一个强大的创作班底及演出阵容——这是一次颇有雄心的创作,在评弹创作中亦是异数,但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高校巡演所获得的热烈回馈,即证明了年轻观众对评弹《雷雨》的认可和喜爱。

几天前,首届江苏省文华奖揭晓,中篇弹词《雷雨》获江苏省首届“文化大奖”,主演盛小云则获得优秀表演奖。

评弹《雷雨》与话剧《雷雨》的“凹凸相嵌”

《雷雨》实在太经典了,自1934年问世以来,已不知有多少剧团排过《雷雨》;《雷雨》也一直是戏剧学院培养演员的最佳教材。据说,评弹学校也有《雷雨》的剧本教材,不过,很多评弹专家并不主张将《雷雨》改编到评弹中去,因为评弹与话剧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其实,编演评弹版本《雷雨》并非第一次,盛小云说,很早以前就有过长篇弹词版的《雷雨》,一共十五回书,容量大,也比话剧版更为充实,“我一直有把《雷雨》搬上书台的强烈愿望,选择中篇创作,比长篇要难得多。”她喜欢《雷雨》,尤其喜欢剧中人物的对话,“非常的含蓄、深刻”,也因此,这将是一次颇有难度的改编。

中篇弹词版《雷雨》希望做到与话剧版“凹凸相嵌”,即,把原著中含而不语的意思,统统拿出来,“比如说蘩漪和周萍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原著中其实并无交代。”盛小云解释,评弹版所要做的,就是帮观众一点一点走进《雷雨》的深处,就是评弹与生俱来的有利条件和艺术优势。

通常说来,话剧只能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等表演要素来表现剧情,而评弹是以说唱表演的方式来讲一个故事,形式虽然简单,但作为一种说表艺术,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表述,它可以精雕细刻,也可以无微不至。鉴此,创作团队认为,在刻画、表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评弹完全有可能比话剧更胜一筹。

去年,评弹版本《雷雨》在深港澳高校巡演,著名汉学家李欧梵教授前往观看演出,他觉得评弹《雷雨》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更为精彩,更加符合蘩漪与周萍两人之间情感的感应,更加回归到人性本身。”

《雷雨》原著有三组重要冲突,但评弹版选取了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作为主要的戏剧冲突,并以蘩漪作为第一主角。“苏州评弹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擅长将剧中情节细说慢唱。”评弹版文学顾问、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导朱栋霖教授曾经表示,一部中篇评弹两个多小时,要将四个多小时的话剧经典《雷雨》全部搬上书台是不可能的,“只能撷取蘩漪与周萍这条线索上的典型情节。”

经过反复斟酌,创作团队确定全书共有三回,集中刻画蘩漪与周萍:第一回《山雨欲来》,蘩漪被逼喝药后要以情留周萍;第二回《夜雨情叹》,蘩漪跟踪周萍,在四凤家窗外窥听周萍四凤热恋;第三回《骤雨惊雷》,蘩漪在绝望中爆发。


投于年轻观众的期待之中

诚如朱栋霖教授所说,评弹版的改编,始于对曹禺剧本《雷雨》的重读。

《雷雨》之中,每一个人物都千姿百态,都是有血有肉。但是在传统的评弹剧目中,对人物的处理以扁平手段居多,非好即坏,黑白分明,没有那么“圆”,层次也不必那么丰富——显然,《雷雨》必须是一部不太一样的中篇弹词,如果只是取一个故事的壳,这样的改编,意义不大。

“我一开始也不喜欢蘩漪,但我后来深入她的心理之后,觉得这个人物的可塑性极强。”盛小云总是记得濮存昕跟她说过的一句话:《雷雨》中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所以她觉得,《雷雨》中的人物应该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各色人等,“好人也会做一点坏事,坏人也会做一点好事。”

这样的人物铺陈更加饱满,显然也更契合年轻观众的心理预期。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看完评弹版《雷雨》后评价:这部戏完成了从话剧到评弹、从三十年代到21世纪今天的两个转变,“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与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这次前往清华大学演出,苏州市评弹团一开始没有想到学校方面还售卖门票,成人票100元一张,学生票是40元。因为担心票房不理想,盛小云提前邀请了很多北京的好朋友前往捧场——但是没有想到,学校方面告诉评弹团,早在演出前一周,门票就被一抢而空,剩余座位寥寥无几。听闻此消息,盛小云又是高兴,又是发愁,朋友们接到邀请都一口答应要来,可现在她又要想办法解决票的问题了。

其实在创作之初,评弹版《雷雨》的目标观众就是年轻人,而不是传统书场里的中老年观众,所以中篇弹词《雷雨》一场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演出,而且基本都是在高校进行演出。

自2010年上演以来,评弹《雷雨》已进校园“公益演出”近80余场,累计约有4万多大学生现场感受过该剧的艺术魅力。评弹团副团长周明华目睹年轻观众的热情,深有感概,“很多次,我们的演出都是在欢呼声中结束的。”而创作团队一开始选择《雷雨》进行改编,也是想借助这部经典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年轻观众对评弹这一种传统曲艺的观赏欲,“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寻找评弹与青年观众的审美交汇点,为评弹艺术培养下一代观众。”


“播种”的效应

十一年前,朱栋霖教授在苏大校园开出评弹鉴赏课,意在大学生中间推广评弹艺术,盛小云曾受邀作为表演嘉宾,在课堂上教唱《莺莺操琴》、《蝶恋花 答李淑一》等弹词开篇。很快,盛小云看到了上课的效应:在周末的光裕书厅,她见到了特意赶来听书的大学生。

“作为苏州大学的学生,毕竟要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一点苏州的传统文化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也不枉大家来苏州一场。”盛小云说,不管是演出还是上课,不管是真的喜欢,还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一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播种的过程,一开始你看不到效果,但慢慢地,你会看到有些观众确实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已经习惯了老年观众的矜持,盛小云与她的同事们此番在全国高校进行《雷雨》的巡演,年轻观众热情而直接的赞赏,令他们一再感受到"把自己惊到了"的兴奋,“所以我后来就在想,年轻观众并不是接受不了传统艺术,而是传统艺术离他们太远,没有人拿给他们看,他们当然不会知道,那些东西有多么好。”

在今天的中国,当一部电影需要将其总投资的20—40%用于公关宣传,苏州评弹这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还在以一场又一场的公益表演,在一所又一所的高校进行推广与观众培养。盛小云,演出本身就是对苏州评弹最好的推广。

更好的包装、策划甚至是营销,也是正在考虑之中的事情——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