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结起来 深化改革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州评弹进退维谷。它本属草根艺术,所以深受江浙沪地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对它总结是必要的,但别树起殿堂,制定戒律,同大众对立起来,使它步入曲高和寡的死胡同。别排斥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书目,来划分非正宗﹑非主流,其结果封杀自己﹑束之高阁,最后像百戏之祖昆剧一样,临渴挖井,己是晚矣!希望先在普及的基础上,都鼓励评弹界多创作﹑多实践,不先提框框,让书场来检验。最初会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相信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一定会去粗存精﹑正本清源。封神坛上诸神的祖师爷﹑截教的通天教主,最后不是照样端坐在三清殿上吗?评弹需海纳百川,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船快沉下去时,不要互相埋怨,而是救船要紧啊!想当年为了抗日救国,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制定出统一战线,最后夺取胜利。小平同志说得好:“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呀!”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包产到户”开始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评弹团可改为行业协会(免得人浮于事,打派仗,行政事务绕身)。它只起指导﹑中介﹑代理和服务的作用。演职人员全面走向社会,让他们轻装上阵,优化组合,竭忠尽智﹑鼎新革故,构建文化产业链,彻底走市场经济这必由之路。当然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光依赖政府政策扶持,要待遇争名利,评弹怎能振兴?解放前“七煞挡”,不都是从市场经济走过来的吗?现在的娱乐之星,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二)剧目要更新 创新是根本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界入,人们对文艺欣赏的口味﹑习惯已经政变。苏州评弹同其它传统文艺一样,不能与时俱进。还停留在旧观念上,并不断重复着自已,就难免老套了。传统书目坐吃山空,《玉蜻蜓》﹑《珍珠塔》同现实早不适应。评弹发展的土壤,离不开广大的群体,断层的根本原因,是未能被广大中青年所吸引。所以要知难而进,寻找市场的突破口,首先是要书目更新。香港乃弹丸之地,香港的文艺作品就能走向世界。因为它包容东西文化元素,适应时代潮流,适应大众化。评弹需要打造适应时代精品来,做到与时俱进,才有希望。因为一个好剧本,会救出一个好剧种。很赞赏邢氏兄妹评弹版《雪山飞狐》的开播!金庸先生《天龙八部》若改编成弹词或评话,说不定还能涌现出:一大批《蒋月泉》﹑《严雪亭》来!前几年,上海评弹团的中篇《孙庞斗智》,和苏州评弹团的中篇《大脚皇后》,都很优秀。可惜后来再无佳作出现。
所以光靠《珍珠塔》和《玉蜻蜓》不行了,解放前就有《蹄笑姻缘》(出了朱耀祥﹑姚荫梅,后来的蒋云仙)﹑《杨乃武》(李伯康﹑李仲康﹑严雪亭)《顾鼎臣》﹑《十美图》(张鉴庭),《秋海棠》(范雪君)可见书目更新,就有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出人。近年,江苏省锡剧团改编了《珍珠塔》,注入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又出了个优秀青年演员周东亮。颇受戏剧界器重,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所以改革是硬道理,创新才是根本。
(三)加强领导 宣传推广
苏州评弹因为有其魅力才冲破地域,才会被江浙沪地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评弹不只是属于苏州人民,单靠苏州政府有关领导部门还不够,还需文化部界入指导和扶持。以前有陈云老首长做后盾,有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来把关,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功德圆满!苏州评弹还需要承上启下的接力棒,希望体现有组织能力﹑有号召力,在表演﹑创作﹑音乐及媒体文化产业诸方面的人才来组成,来组织宣传和推广。市场要炒热,否则不火爆。电视推广﹑网络推广﹑媒体宣传其影响威力无穷。我们这代人从小收听广播书场,发展到今天的电视书场。如今的栏目更加丰富多彩,《苏州电视书场》既是苏州人的一道精神食粮,又是培养评弹听众接班人的摇篮。《中国评弹网》点击率早己突破400万,波及全球,影响深远。媒体也经济关注宣传报导苏州评弹,他们为宣传﹑推广苏州评弹都立下汗马功劳。现在我国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当中去,江苏省为全国十省市试点之一。目的是︰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在昆曲也进了学校,经常看到一些著名评弹演员到学校去讲课,真是功德无量!建议有必要将苏州评弹,也能纳入苏州地区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当中去。
(四)要鼓励传承人博采众长
现在像蒋月泉﹑金声伯先生那样妙语连珠﹑风趣儒雅﹑即兴表现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死背书,说死书,开篇无特色,文化底蕴浅,怎么能成名呢?墨守成规,不图进取,就该落后。评弹学校没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教导学生怎样去适应社会,从而进行创新﹑发展﹑完善这门艺术。邢氏兄妹在音乐﹑创作和艺术上颇有造诣,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长处,传授影响给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多一点创新,多一点“叛逆”精神。学生只学像老师不全面,应博采众长。单一门派传授好比近亲衍生,不健康。否则新的“蒋月泉”﹑“严雪亭”就出不来。挑选演员不是选美,嗓音可多种选择,不要千人一面,一个腔调,一种模式。徐丽仙﹑尤惠秋宗自蒋月泉,却都能根据他们的嗓音特点,唱出自己的流派来。还有如张鉴庭﹑杨振雄﹑徐天翔都宗夏调,但他们都分别唱出了自己的“张调”﹑“杨调”﹑“翔调”来。一代宗师蒋月泉后继乏人,他的学生们基本上个个出众。为什么超不过老师?殊不知他们的老师广纳百川,并能结合自身特点,全面发展才集大而成的。试问︰如果当年严雪亭不另僻蹊径,能成为评弹皇帝吗?要学习赵开生﹑徐惠新,他们都宗自沈调(周云瑞),但都能唱出自己的“开生调”和“惠新调”来,而且他们还把自已的书也说活了。
(五)给评弹提点小建议
我提这个建议,可能会给有关部门增添麻烦。越剧﹑黄梅戏的念白和唱词,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能听懂,所以影响甚广。相声﹑北方评书﹑二人转都能全国通行,得益于他们的方言都靠近普通话。苏州评弹为啥不能有两种语言版本呢?香港的影视作品,不是也有粤语版和普通话版的吗?苏州滑稽剧团风行大江南北,并在全国戏曲艺术节上屡获大奖,除了剧本优秀因素外,他们在表达方言上也作了创新和突破,才获得成功的。现在苏州外来人众多,新苏州人大量涌现。学校﹑幼儿园﹑社会都讲普通话。青少年快听不懂苏州话,更听不懂苏州评弹。希望《苏州电视书场》增加人力,播放时,念白也有字幕打出,为普及苏州评弹做些贡献。也殷切希望邢晏春先生的“讲苏州话的辞典”早日问世。
我与学会
我从小喜爱戏曲,对苏州评弹情有独钟。文革时我虽是个红卫兵,破过四旧,但仍保存过唱片偷听。动乱结束,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后,出差去北京﹑天津﹑山东和上海,工作之余都会踏进戏院和书场。所以对戏曲的流派略能分辩,起初我只是欣赏。为了能将来退休后,身不力行时还能品赏,总会抽空到音像店买些声带﹑像带,作为我的精神食粮。我还买了台数码摄像机,现场记录一些实况。涉足过上海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兰心大戏院﹑上海乡音书场及苏州各家书场。后来,很天真地发展到,自己将优秀电视剧改编成评弹,而且还寄给苏州电视书场殷导献丑。因为我对评弹演员很崇拜,从小接触过一些著名演员。在一些大型会书现场,经常看见摄制组现场拍摄,很感兴趣。在殷导和任主席的帮助下,光荣加入鉴赏学会。其实心中也有个小秘密,认识殷导后,我想可以经常到电视台录像厅观摩。加入学会后,使我认识了一些老前辈。如任康龄会长﹑赵徐声局长﹑周克敏先生﹑杨智强先生,还有赵导﹑陈导等,我对他们都很尊重。加入学会后,我读了几期《评弹艺术》,对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的领导吴宗锡﹑周良等理论学识,倍感敬佩。还有如彭本乐﹑吴文科等先生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入学会后,还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我对学会引以为荣,值得自豪。它是中国评弹网的协办单位,其中几位还是评弹网的领导和义工,是我值得学习和钦佩的榜样。记得周克敏先生写过《开门八件事》,我是开门九件事。第九件事就是上中国评弹网,每天至少点击一次,有时会二三次。
我把学会当作党组织外的第二大组织,一样亲近,一样爱戴,学会也是我的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