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来说我是个文艺青年,如电影、话剧、音乐、舞蹈、昆曲、越剧、沪剧、锡剧、京剧、滑稽、相声等等都喜欢,评弹最爱,苏州人讲"甜中意咸欢喜"。

因喜欢评弹还认识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是吴门书画界的知名书画家。从事吴门书画艺术者必受吴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吴门书画与评弹、昆曲同系吴文化,姐妹艺术。评弹讲究的是说噱弹唱,昆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书画讲究的是线条、笔墨或色彩,异曲同工,各有所妙。
姑苏水城历来是和风细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典型的江南环境。正因为这方软水温土,江南的水文化滋养浸润了昆曲、评弹和吴门书画,形成了共同的特性:清俊雅致,灵动精细,艺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吴门文化的特性,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名言。所以这三者之间,书画家即是书迷或曲友,或评弹昆曲艺人也往往喜欢书画艺术。

书法大家费新我,是评话名家金声伯的知音客,曾为金先生的现代评话《顶天立地》所折服,特为金先生留下墨宝“顶天立地”。 还如著名文化人尢玉淇家住温家岸,邻居就有曹汉昌等评弹名家响档,与评弹结为金邻,他熟知评弹艺术,还是位老听客,在他的笔下就有温家岸的姑苏风情。再如书法名家瓦翁、李大鹏、奚乃安、费之雄先后都为评弹艺术留下墨迹。

吴门画家中喜爱昆曲、评弹者也不乏人选,著名画家张辛稼就是钟爱昆曲,常与艺人曲友拍曲,兴致极高,是一位资深曲友。还有潘裕钰画的昆曲百戏图,和弹词经典《玉蜻蜓》系列画;張晓飞画的昆曲《牡丹亭》系列画,和弹词经典《珍珠塔·赠塔》《三笑·追舟》;王锡麒画的弹词经典《庵堂认娘》《莺莺操琴》等都渗透着吴门画家对昆曲、评弹艺术的一往情深,从他们的画风中飘拂着吴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许多吴门书画家是评弹艺术的知音,也是昆曲艺术的曲友,他们之间的艺术相互影响并渗透着,造就了吴门文化的博大精深。妙哉,妙哉!

水磨般的昆曲,典雅柔媚婉转,飘荡在苏城的小巷深处,荡漾在宁静的小河之中,意境许许,兰韵幽香。在从事《苏州电视书场》的同时,还办起了《昆剧电视专场》,我有机会深入地接触了昆曲艺术。在历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录制了全国七大昆剧院团的无数次昆剧经典和新编剧目,也拍摄了无数个昆剧专题专辑。认识了昆曲界名流前辈,乃至青春版的小兰花及艺校的小朋友。其中有大家熟知喜爱的艺术家,如蔡正仁、计镇华、张静娴、林继凡、石小梅、孔爱萍、尹建民、王芳、陶红珍等。他们都是苏州人热爱吴文化,张静娴、林继凡、尹建民、王芳、陶红珍等都会唱评弹,又如计镇华、、林继凡又喜习书画。特别是林继凡先生早年跟随张辛稼大家学过吴门花鸟画,后来考入江苏省戏校,先学评弹后又改学昆曲,集三位一体的昆曲艺术家,在他身上集中了吴文化的精湛,戏韵浓浓,妙笔生辉,一个完完整整的姑苏艺术家。
何止仅昆曲人酷爱书画,评弹界那些说书先生又何尝不喜爱弄弄笔墨丹青呢。如老一辈的评弹名家黄异庵、杨振雄、汪梅韵、胡天如、张国良、朱一鸣、薛小飞、蔡蕙华,又如秦建国、徐惠新、沈仁华、陆建华等都是书画爱好者,博采众长也丰富了自己的艺术。

我享受着吴文化的精湛,品味着灵动柔软的水磨声腔,陶醉着弦索叮咚的吴侬细语,欣赏着姑苏神韵的吴门书画,昆曲、评弹、书画 ,在我的人生中多了一份情缘和多彩.

选自《评弹情缘----评弹•昆曲•书画》

编后寄语(节选)

殷德泉/文

《评弹情缘》这本小册子集中了我一生对苏州评弹艺术的钟爱,反映了我人生中各个时期与苏州评弹的接触,所产生的情缘,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与父母、四弟兄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居家在临顿路附近幽静的小巷深处。父亲空余之间就是喜欢评弹,俗话说听听书,两位兄长也特别喜爱评弹,热爱的程度还要深一些,他们还会弹弹三弦和琵琶,还有我的嫂嫂、弟弟、侄子他们都是文艺爱好者,评弹、戏曲、音乐在我们家里的收音机里时起扬播。有时候还会来一些亲朋好友一起弹弹唱唱十分热闹,邻舍街坊说我们是“文艺之家”,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不过我对评弹的喜欢程度是持久的,深层次的,上书场,听广播,熟悉了许许多多的评弹故事及演员,用“酷爱 ”两字一点不过,之所以才会与评弹产生这份深厚的情缘。

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就能登台演唱蒋月泉的《海上英雄·风急浪高》,初中时是市三中的少先队大队文艺委员,在午间休息时间,我会把自己在广播电台中学会的《雷锋,你是我们学习好榜样》这首开篇通过学校的广播喇叭进行广播教唱,课余还能为同学们大胆地摸拟一折评话《打票车》。在“文革”是文化艺术最枯萎的时期,我就如一个饥饿者,什么评歌、评戏,都要听都要看,难免能在其中能寻觅到一点点评弹的滋味。那怕在农村插队最艰苦的期间,还不忘把三弦带在身边,那些“香莲”“隆冬”“窈窕风流”只能唱在心里,能放开嗓子唱的是“雷锋”“王孝和”“海上英雄”,也算过把瘾。年轻的时候曾经梦想去学评弹,当一名评弹演员,不过全没希望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回苏工作了,文艺的春天又来了,激起了我对评弹艺术的再一次热情。那时书场演出十分热闹,到处客满,我和广大书迷们一样,陶醉于其中。各地的广播书场纷纷播放老艺人的珍贵资料和评弹界的新编节目,借此良机,我不时地去收听欣赏,成了各地电台广播书场的知音客,他们的忠实听众。也是通过这个媒介我结识了一批具有一定鉴赏水平的评弹知音,我们结成了知音,乐此不疲,奔于拜访艺术家和评弹权威,交流收藏,宣传推介评弹艺术。我们借助收藏的藏品:评弹音像、文字资料、图片书画等,来了解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和艺术规律,及其特征特点。我们这些痴迷者常常活跃在江浙沪等地积极开展为宣传评弹的各项活动,赢得评弹界和公众的认可与好评,也获得了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报道。我们这些志愿者后来挂牌“苏州评弹知音小组”,即到一九九三年正式成立“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影响了江浙沪地区。

我对评弹艺术的热情方兴未艾,能专职从事评弹这份事业也是我的梦想。机缘终于来了。一九九四年初,苏州电视台应广大民声的呼吁,决定创办《电视书场》,以满足电视观众多年来的强烈愿望。电视台找到了我,我如愿以偿。有人说我是最幸福的人,正在做一份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工作。无论工作是那么忙碌与艰辛,无论是困难一重又一重,我只要看到观众朋友能满意地收看到我们的电视评弹节目,我就舒心了。从此我把我的绝大部分时间投入我的工作中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觉得光阴似箭。这十八年来,我从中结识了许许多多的评弹艺术家和评弹工作者,如蒋月泉、吴子安、唐耿良、黄异庵、曹汉昌、杨振雄、杨振言、张鉴国等;又如吴宗锡、周良、施振眉、沈祖安等,结下了友谊,成为良师益友。十八年来不间断地收看了五千多期电视评弹节目,陪伴着电视书场的成长与发展,孕育着我与苏州评弹的情和缘,这一份情和缘我会珍藏着,不时地回味它,我会对它痴迷一辈子的。

回想过去,一个人的机遇很重要,成与否往往会改变你的人生,这并不是一定指那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把握机遇或许能实现你的理想,圆你的心愿,施展你的聪明才华。一个人的积累很重要,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夜成名”, 有它的奇迹,有它的偶然性。广泛意义上来说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通过漫长艰苦的努力,厚积薄发,机会来了,紧紧地抓住它。在走向成功的征途中,坚持的过程往往就是积累的过程。积累是小步子增加,所以需要逐步积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而且,一步一步地积累,能使人不断获取成就感,不断得到鼓舞与激励,不断获得与困难作斗争的动力,进而坚持不懈地到达成功的彼岸。机遇与积累有着密切的关连,成功的孕育原素。一个人的经历很重要,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会有丰富的见识,也会获得丰富的启迪,走向你的成功之路。一个人的性格很重要,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功与否,命运好坏,这似乎有那么点道理。我的性格决定了自己是个普通人,但能干好一件件普通事,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的性格给了善交朋友的特性,一生中结识众多的良师益友,多了一份份的情与缘,相间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美好情怀。

选自《评弹情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